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由于均田制和府后兵制的瓦解,唐朝社会在中后期开始了转变。这种转变带动思想文化上经学的变化,由古文运动带动韩愈道统论的产生,终至开启了唐代思想文化由文向道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认知传播概念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传播学,是应时代发展而提出.就“认知传播”这一全新研究范式而言,首要任务是明确其理论溯源;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关于“认知”思想的梳理,到德国哲学中关于传媒与认知关系的探讨,再到认知传播的神经基础,这既是认知传播的理论溯源,也是一种身份自觉;继而探讨认知传播的模式建构,回归到认知传播的核心——意义共享与互动关系;提出认知传播是具有现实属性的创新之举,其具有感知特性、注意特性以及记忆特性,在“互联网+”战略发展的今天,虚拟交互更是凸显关于“意识认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也是提升华人传播学研究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继去年8月7日在北戴河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的讲话之后,又分别于今年4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7月1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兴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作出了深刻阐述。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关于对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五个高度重视”以及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的“两个不可替代”等论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作用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进一步丰富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三…  相似文献   

4.
《读书》2008年第11期杨念群《“道统”的坍塌》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文章关于近30年历史研究乃至整个学术研究的路径和境遇,特别是关于“化约论”与“语境论”的概括与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一些论述似乎包含着逻辑上的不一致,结论也有些独断,令人难以苟同。例如,文章的写作据作者云乃是“迫激于目睹中国知识界30年之怪现状,同时忧愤于国人的视而不见与麻木不醒”,  相似文献   

5.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离不开对中国思想之核心理念即中国道统的阐发、传承与坚守。《中国道统论》一书顺天继学,阐发中国道统之历史演变,中西比较,古今贯通,观照现实,坚守民族文化灵魂,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必能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亲民清新的文风使其成为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的学术好书。  相似文献   

6.
先秦道家在中国哲学的生成、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它是中国哲学掘之不竭的思想资源。历代学者对老庄文本的持久性热情,以及新的黄老简帛文献的出土,更吸引了当代学者们对先秦道家的关注和研究。对于先秦道家,从出土文献的考证到内容的分梳,从范畴的厘定到研究方法的更新,从思想渊源的揭示到其哲学地位的评定,人们都从不同的侧面作了充分的揭示。因此,任何研究先秦道家哲学的人,都无法回避它是既被充分研究,又是问题丛生的这一事实,这无疑加大了研究该领域的难度。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中,朱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跨文化审美为研究视角,浅析东西方哲学对美的阐释并重点分析《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哲学所蕴含的美。将西方古典哲学、基督教哲学以及西方近代哲学等理论与道家哲学理论作比较,发掘并探析《道德经》和西方哲学中关于美的概念的文化共性。为今后《道德经》的跨文化传播、中外文化对话提供借鉴意义,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彭文 《大观周刊》2013,(4):15-15
在早期始基哲学发展到极致时,作为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的思想,但对于巴门尼德的“存在”仍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巴门尼德残篇《论自然》对存在这一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虽说关于“符号(表达式)/意义”的探讨源远流长,如先秦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但将意义问题凸显为思考的核心,并形成一系列自成体系的意义理论,则始于20世纪勃然兴起的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如果说古代哲学是本体论(如柏拉图的“理念”),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近代哲学是认识论(如康德的“纯粹理性”),追问人们何以知道世界的本质;那么现代哲学就是语言论或符号论,追问我们怎样表述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本质。这就是常说的西方哲学的第二次“转向”,而弗雷格就是导致这一转向的关键人物。他发表于1892年的著名论文《论意义和意谓》,为意义理论奠定了第一块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既是一个永恒课题,也是一个人们相对熟悉的“老问题”。最近,由王玉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嬗变》一书,选择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现代实践哲学的全新理解,从“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两种思维方式转换的角度,来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程史和在指导中国革命斗争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得出了一系列有启发意义的结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基本特征的重新概括:…  相似文献   

11.
"耳目喉舌"说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目喉舌”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它作为报刊的一种功能的提出却要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维新派。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史中“,喉舌论”是规定报刊性质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两种“耳目喉舌”说有着各自的诞生背景和不同的内涵。研究“耳目喉舌”说的内涵在中国的发展演变,相信对于理解其在中国新闻理论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定位都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刘秋尧 《大观周刊》2011,(50):25-25,15
《物不迁论》是我国后秦僧人僧肇所作的一篇关于事物存在状态的论文,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上特别是佛教的现象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物不迁论》同他的另外三篇论文:《不真空论》、《般若无名论》、《涅槃无知论》一起被学界公认为是深切把握了佛教般若"空"观学说的重要理论,对于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然,在中国哲学史上,《肇论》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则试图探究《物不迁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如果把中国几千年文明积累的方方面面比作一面大网,那末中国哲学堪称这面大网的总纲。因此,无论是我们弘扬祖国文化,还是外国研究中国文明,都需要首先把握这个总纲。目前,讲中国哲学“史”的教科书或工具书也有一些,但是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论”的整体,以论为主、史论结合地全方位展现其总面貌的大型工具书,国内尚且没有。这部由著名学者方克立教授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近20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正是填补了  相似文献   

14.
最近,李连科出版了他的新作《价值哲学引论》。至此,李连科完成了他研究价值问题的三部曲:《世界的意义———价值论》—《哲学价值论》—《价值哲学引论》。从“价值论”,到“哲学价值论”,再到“价值哲学”,李连科是在一步一步地接近价值哲学研究的腹地。1985...  相似文献   

15.
孙广慧 《大观周刊》2011,(49):14-14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无为而治,t是老子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构建和谐、民主、自由的政治文化具有某种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自3月5日至9日就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发表了三篇重头评论文章:《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论关键在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二论关键在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论关键在党》。“一论”首先概括了“三个代表”思想的意义。它指出,这个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任务,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二论”指出,先进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结晶,作为先进政党必须代表它的前进方向。“三论”指出,“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一个辩证…  相似文献   

17.
论兰克史学的档案取向及其在欧美和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克被誉为“19世纪世界史学界的泰斗”“、近代史学之父”,而他的史学成就离不开他“如实直书”的治史主张和作为“第一个善于使用档案的人。”由于中国近代史学也深受兰克思想的影响,从本文所举的那些认同兰克思想的学界巨子中,我们读到近代档案“双元价值观”的建立以及内在的哲学根柢和审美取向,也看到兰克思想的深刻影响。认识兰克史学的重档特征及其意义,对于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的近代转型和档案学兴起的文化成因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韩愈以儒学尊崇,希望通过对世人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升品质,他推崇儒学.本文以此为依托,重点论述了韩愈正心有为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内涵,并通过韩愈的教育理念去诠释“正心有为”.  相似文献   

19.
“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是毛泽东党报思想中关于党性原则问题的一个重要观点。经过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断实践和创新,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现对这一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实践过程与当代价值作系统阐述,并深入探究其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新闻事业百年来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理论品质,以及在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创新科学理论的探索精神,进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制度、丰富发展世界无产阶级新闻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类相从”是中国古代编辑类书主要的编辑思想。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传统文化的宝藏。与编辑类书的活动相联系,产生出一系列的编辑思想。其中心,或者说起主要作用的,即“以类相从”。探讨和辨析这一思想的源流,类书与“以类相从”的关系,“以类相从”作为编辑思想的内容等,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