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荣 《大观周刊》2011,(37):227-227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怎么了?教师怨、学生气,社会不满意,症结在哪里?在教材?在学生?在环境?还是在教师?本文试图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构建“职业教育问题教学模式”。重点讨论“问题”的产生及其心理学意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个途径,旨在让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王茹梅 《大观周刊》2011,(2):212-212
“问题意识”即数学教师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吸引学生,从而提出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荒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杨秀娟 《大观周刊》2013,(8):217-21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数学教学强调基本概念、知识要点、解题技巧、问题解答的学习,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致使学生不愿、不敢、不会提出河题。因此,应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创设教学氛围、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廖艳华  王欢 《大观周刊》2011,(6):138-138
目前的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主要是静态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较少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视了思维教学和能力培养,这将有悖于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探究能力,应开展“问题化教学”,使学生乐问、敢问、善问。  相似文献   

5.
吴晓艳 《大观周刊》2012,(4):233-233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本人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李智德 《大观周刊》2013,(3):135-13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大观周刊》2013,(1):218-21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人对“问题”的看法,指出了疑是学习的源头,一个人只有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然后才能孜孜以求地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创造性人才的特征。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8.
冯清平 《大观周刊》2013,(4):190-190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的过程。使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了什么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与培养创新人才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本文从问题意识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了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克平 《大观周刊》2013,(3):116-116,100
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识.许多教师认识不够。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陈艳华 《大观周刊》2011,(26):126-126
赞科夫说:“只要学生能提问题,这就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可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高中数学老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要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知道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韩桂萍 《大观周刊》2012,(18):250-250
作者针对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并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田娟 《大观周刊》2012,(25):283-283
中学化学教学是以物质(元素化合物、有机物)为载体、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中心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升上高中的学生,由于他们智力因素、性格因素、各科基础因素,使得学生无论学习也好.各种能力也好都自然分层.“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只能抑制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更好、更强;  相似文献   

13.
舒坤伦 《大观周刊》2011,(41):106-106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而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小学科学属于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大胆实践.鼓励其创新,提高其实践能力。在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述民 《大观周刊》2012,(26):212-212
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获取新知的突破口,那解决问题的过程则是培养灵活性、独创性的窗口。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数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设计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赵凤均 《大观周刊》2012,(49):226-226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对文本产生疑问并树立了问题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本文分析了学生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敏 《大观周刊》2012,(46):336-336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提问艺术”的运用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7.
刘登霞 《大观周刊》2012,(46):313-313
作者针对初中数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初中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并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杨小荣 《大观周刊》2011,(13):54-55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现代教育思潮中,问题意识重新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界的焦点。本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从物理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因素,并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闻传播史教学面临“无趣”与“无用”的现实困境.本文以《中国新闻传播史》为例,认为以问题为中心,应是一种可能的破解路径.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问题意识和提升思辨能力;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深入探讨具有拓展空间的问题;课外训练的焦点是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具体问题进行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0.
张有冲 《大观周刊》2012,(5):164-164
我们有许多教师时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最深刻也最危险的表现便是不愿深入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正与我们长期以来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去重视、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