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对“有偿新闻”一词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畸形产物,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一旦让“有偿新闻”充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将损坏其引领社会舆论、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玷污新闻采编队伍的职业形象,甚至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编辑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某些记者编辑在采、编、写新闻过程中的一种“越位”。根除这种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对记者编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2.
报纸的知识性对编辑的要求“在家是编辑,出门是记者。”这只是就编辑部实行编采合一而言。实际上,专职的编辑并不是随便找个记者来就能胜任的。因为,编辑需要具备更渊博的知识。报纸既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传递新闻的媒介,也是向读者输送知识的百科全书。所以,报纸有传播知识的职责,新闻有传播知识的职能。报纸不光要有知识性文章,知识也是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报纸在传递新闻的同时传播知识。然而,宣传什么,反对什么,怎样坚持传播正确的知识,避免以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4.
本刊近期刊发了一些探讨“新闻维权”的理论文章,在今年第1、2期中还组织了工人报刊采编人员“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笔谈。应该说,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一些不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是媒体的“职责”之一。然而,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新闻可以维权,有时也可以侵权。因此,作为负责任的媒体,在重视“新闻维权”的同时,不可不注意、不可不重视“新闻侵权”的问题。“新闻侵权”有主观故意的,这是记者、编辑无良的表现;大多数则不是主观故意的,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新闻职业素养造成的。本文作者曾晓明多年从事“批评报道”,深得其中三昧,特为本刊撰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特别提出“为了避免新闻侵权,记者需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人权意识和写作技巧”,很有道理,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5.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7,(29):43-44
《青年记者》是面向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期刊,以“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为办刊宗旨,紧紧围绕我国新闻传媒业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闻工作的新变化,积极推动新闻人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提升.新闻专业期刊的编辑是“站”在新闻工作者后面的人,虽有特殊性,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部分.作为《青年记者》的编辑,我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先进传媒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杂志究竟应该向新闻工作者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自己应该做怎样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张恨水的编辑素质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1895~1967),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干过校对、记者,做过新闻、副刊编辑和主笔,也任过总编辑、经理与社长之职,报刊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曾有“全能报人”之誉。他“以一个纯粹外行的资格”步入报刊编辑这一行业,在“碰了无数次的壁,闹了无数次笑话”后,终于成为一名出色当行的报刊编辑工作者,积几十年报刊编辑实践,他对如何“作一个迎合对代”的报刊编辑工作者,即一个与时俱进的报刊编辑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兴起的意义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只有少数人能够专门从事记者、编辑职业。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博客、维客和播客等个人传播工具的诞生和普及,以及“公民新闻”的兴起,普通人凭借自身的爱好和技能也可以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8.
李傲 《记者摇篮》2005,(2):42-42
如何让高深的科技理论、科技成果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报刊,让读者“零距离”接触,这是每一个编辑、记者都会遇到较棘手的问题。笔者从近期的科技新闻采编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传播科技新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时代 《传媒》2019,(13):57-58
随着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和受众思想的多元化,传播环境被重构,尤其是第一现场新闻直播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就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两会记者翻白眼事件”一经爆发就迅速传播,引发了全民讨论,这既体现了移动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爆炸性”特点,也反映出了记者职业素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如何增强新闻“易碎品”的生命力,让其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是新闻界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也许是缘于职业习惯,也许是因为任务压力,常常听到记者与熟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新闻线索?有什么好“点子”?编辑也常为谋取佳作好料而煞费苦心。由此可见,新闻线索、新闻资源是困扰编辑记者的最大障碍。实践证明,将镜头对准百姓,将笔触伸向生活,充分开掘基层新闻资源,是增强新闻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一、多一分平民化视角,报纸就多一分亲和力报纸要唱响时代主旋律,仅靠“显性新闻”是不够的,还要更多地开掘“隐性新闻”,以平民化的…  相似文献   

11.
禁忌的王国     
1这不是一个自由的王国 ,不是。尽管里面有许多被称为“无冕之王”的从业者。对世俗的社会 ,对被采访者 ,是王 ?在王国里 ,又是臣民 ,是芸芸众生。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院的毕业生 ,都希望能从事这一份头上尚有光环的职业。在信息爆炸时代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以及方兴未艾的网络 ,如雨后春笋 ,“新闻大战”一波接一波 ,新闻与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新闻和媒体从业人员队伍急剧扩大 ,中国记者编辑已经超过50万或更多。通过现代传播工具 ,新闻与信息介入了越来越多人的工作和生活 ,推动着社会进步。2能够从事新闻或者传播职业 ,是幸…  相似文献   

12.
报刊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都是做语言文字工作的,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两者却有所不同。报刊编辑、记者采写的文章,供人阅读,诉诸读者的视觉;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采编的稿件,则是通过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嘴说给人听的。因此,采编广播电视稿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作文,而是“写话”。广播电视宣传运用有声语言面向广大听众和观众讲话,是一种“说”的艺术,它与读报纸和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为听众和观众“…  相似文献   

13.
自述体“疑似假新闻”出现的根源,首先是由于记者编辑的惰性,其次与记者编辑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有关。从理论上加强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的修养是十分必要的,记者编辑都应当树立起“未经核实的新闻不叫新闻”的理念,捍卫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广播具有发布新闻、传播新闻、听众获得新闻“快”的特点。这样就决定了广播记者、编辑嗅觉要特别敏惑,动作要十分敏捷,做到快采、快编、快播出。保证广播新闻的时效性,使广播“怏”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新闻以“新”为特点,那么“新”靠什么来体现呢?它主要是靠记者编辑反映上的“快”来体现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快”就是新闻的生命。在国外,广播记者是十分重视新闻时效性的。据报道:斯大林逝世和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消息,就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名记者得到后,在世界上最先播出的。连苏联自己的电台也落了后。1981年3月30日下午,美国总统里根被刺后,美国国内的广播公司这  相似文献   

15.
列宁,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卓越的新闻工作者。他一生的革命活动与新闻工作紧密相连。他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报刊创办者、组织者、领导者,又是党的报刊名副其实的编辑、记者和撰稿人。作为编辑,他一生编辑过的报刊达四十种之多,被誉为编辑部的“大脑和心脏”;作为记者和撰稿人,他一生撰写的新闻和新闻述评数以千计,许多篇目已成为传世佳作;作为报刊的创办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一生关于办好党报的论著、书信和讲话,奠定了布尔什维克报刊工作的基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注入了新的活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近年来新闻界出现的“市民记者”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认为“记者”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的职业化过程;作为职业的“记者”,在新闻传播层面和法律层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而“市民记者”既不具备记者在新闻学层面应有的特征,也有违法律对记者的界定,因此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贵珍同志《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深思再三,对此观点也不敢苟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新闻界公认的。这就是说,别人做的新闻事实,通过记者和传播手段(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告诉读者,听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记者的政治自律?即自己来掌握报道的尺度和口径。 新闻报道中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行为,是对记者、编辑提出的一个较高的标准。而对作为一个行业的新闻来说,客观上还存在着对从业人员的强烈约束。这便产生了政治自律的问题。新闻的所谓政治自律,从大的方面而言,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框架下,自觉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主动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从而在国家的整体事业中发挥出新闻的独特作用。 政治自律是新闻报道中经常接触到的实践课题之一。记者、编辑在本职工作中表现出的政治意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高限的,即在理解了政府对新闻所起的重要影响作用后,揣摩来自中央和上级有关各部门的精神,自觉地从政治角度判断事件的内容、获得新闻采写的“命中率”以及在社会上的轰动效应。另一种是低限的,主要即记者、编辑都必须知晓工作纪律上有哪些政治性的限制,在采编业务的前期操作中按照一定的限制做通常所说的“把关”工作。分而言之,记者是以主动采写稿件为职业的,因此,一般被要求必须知晓政府在提倡什么、鼓励什么;而编辑大多以  相似文献   

19.
张珊珊 《青年记者》2007,(11):55-55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这一时期的美国处于独立报刊时期,记者成为了一种社会职业,并以尊重事实、客观报道为己任。20世纪初期的美国新闻媒体形成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在这种浪漫主义的指引下,许多编辑和记者都相信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舆论力量,来反映民众呼声,主持正义,打击社会黑暗现象,从而打开新闻专业主义的“美妙画卷”。到20世纪中期,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理念日渐成熟,成为“诠释和评判新闻事业的主导话语”。  相似文献   

20.
“有偿新闻”要严加禁止了,这真是大快人心的举措。作为新闻记者出身的我,对于记者写新闻拿红包、编辑收受版面费的现象早就困惑不解。新闻记者有个古老的名字叫“无冕之王”。这称号既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新闻记者这职业的自由独立性质,与其它职业不同。它向社会传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影响和推动社会思想、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并作为一种有力的舆论监督载体,受人尊敬。我国正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