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是20世纪初“和浪漫主义决裂”的伟大的革新作曲家。他“从一个崭新的灵感源泉”获得音乐养料,创造了一种景新的世界化音乐语言,其多调性写作手法正是这种创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巴托克多调性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归纳、总结出巴托克的三种多调性写作手法:双重调性的和声织体配置;以远关系调构成复调;从声部交错中引出新旋律。并对这些手法的形成与匈牙利民间音乐之间的联系作了进一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色彩与音乐     
戴瑞吉 《儿童音乐》2008,(12):68-68
色彩是美术中的术语,在音乐中我们也经常用色彩来解析声音、调性及作品的情绪对比。最早从音乐理论上阐述音乐的色彩问题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他在《配器法》一书中指出:"要给旋律、和声、节奏配上各种颜色,使它们色彩化。"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斯克里亚宾也曾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调性的色彩变化进行了创作试验,斯克里亚宾运用了多调性和无调性的创作手法,探讨了融音乐美术、文学和"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并统称之为"色彩音乐"。  相似文献   

3.
转调是作曲创作的重要技法之一。通过调性转换,形成前后调性色彩的对比,从而推动音乐发展。从作曲技术环节来说,除了调性对峙手法,转调时均需确定共同和弦作为媒介,从而引入到新的调性。因此,快速准确找到前后调之间的共同和弦也就成为了转调的关键与难点。且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尤其对即兴演奏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 ,取决于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和谐、有序的运用。其中 ,对比是音乐创作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如节奏对比、旋律对比、速度对比、力度对比、音色对比、调性调式对比等等。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和体会音乐对比手法的运用 ,可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同时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创作技法的辅导 ,可谓一举多得。一、节奏对比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 ,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节奏第一” ,强调“音乐教学必须从节奏入手”。因此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认真…  相似文献   

5.
民族调法中,稳定调式和确定调性是旋律写作的重要课题。但在旋律发展中,可以改变调式,改变调性,是常用的对比手法,又是旋律写作的另一重要课题。改变调式就是改变主音位置,改变调性就是改变宫音位置。有时,调式,调性都政变,这些都统称转调手法。转调的内容比较繁杂。各种分类也是流派纷呈。从民族调法的角度来看,分成固宫转调和移宫转调两大类比较实用。一、固宫转调:前后两个旋律片段的主音位置发生变化,而宫音位置不变,这种  相似文献   

6.
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音乐创作中,“重复”这一音乐创作技术手段成为一些理论家批评他的音乐缺乏动力的重要依据。在调性音乐创作手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三个方面-调性布局、曲式的不同阶段引入新的对比 因素以及多声织体的处理,体现了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音乐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各种法会中使用音调演唱"赞"、"偈"、"咒"、"文"四种文体的音乐形式被称为"梵呗"。梵呗的调式非常丰富,它含有各种中国民族音乐调式的种类,其中还具有不同宫音系统不同调性交替的形式,丰富的调式和调性所形成的音乐对比支撑着法会举行的时间。本文的内容是对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的调式、调性以及调性转换的手法进行分析,由此能让从事佛教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研究者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8.
乔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5):99-102
西方早期复调音乐是以格列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形成的一种多声音乐形式.复调音乐产生以后,深深地影响了西方艺术音乐的创作;唤醒了作曲家们对作曲技法的理性思考,引领着西方音乐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呈现给人们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复调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孕育了现代调性和声的胚胎.复调音乐在西方音乐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其艳丽的风姿,展现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调性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它与主题一样重要,它是和声进行的重要手段,更是音乐思想表达的窗口。在一部音乐作品中,伴随着旋律、和声进行,调性时常是发生变化的。归结调性的变化无非两大类,即转调与离调。离调与转调对乐思和结构的变化建立在调性音乐时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对有关离调与转调的著作进行理论分类,找出离调与转调的理论差异,并从实践上对离调与转调的应用规律进行归纳,对离调与转调的区别提出新的见解,为调性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造中最常见的一种描写手法,常把彼此之间互相对立的人物、事件或同一人物、事件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方面对照起来进行描写,以突出人物性格,强化矛盾冲突,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笔者就课文《范进中举》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贫富、冷热、哀乐及荣辱的对比,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肖邦夜曲的创作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邦在夜曲中创造了完美的音乐语言、曲式结构、和声及调性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多采用三部曲式。肖邦通过各种手段来丰富作品的织体形式和伴奏手法。在旋律的创作上,常用“加花变奏”的手法。在和声及调性手法上大量应用色彩性和声,善于运用以大调结束小调乐曲的手法,通过音响效果的转变及功能来加强乐曲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2.
声乐艺术是迄今诞生最早,与人类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同时又最能直接表达人类情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类艺术。西方音乐整体上是由两条线索而发展的,在声乐的范畴中也可以这样划分。意大利的歌唱艺术早在13世纪就有了初步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后,声乐艺术完成了由原来理性的宗教艺术到感性的感情艺术的过渡,从17世纪末开始,意大利歌剧更加注重于声乐炫技,使得花腔和装饰音的演唱方法日渐成熟,一直到18世纪时,声乐演唱的技巧趋于顶峰。随后先锋音乐开始出现,这个时期出现了印象派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等乐派。表现主义音乐强调直接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它的主人公主要是那些在大城市中生活的"小人物",主要创作手法是由勋伯格创立的十二音体系,音乐多为无调性或自由调性的音乐,有勋伯格的学生贝尔格创作的悲剧《沃采克》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浪漫派后期,瓦格纳音乐中的半音化和声手法是极为重要的手法之一。瓦格纳以传统的半音化色彩性手法为基础,并将作品以他富有特色的处理手法把半音化和声发展至调性和声的极限。他依据传统的和声手法,在大小调体系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刻画了和声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表现意义。瓦格纳作品中音乐半音化手法的广泛应用时他继承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派初期作曲家传统和声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些作曲家的成果对瓦格纳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风鼻各。在根本上扭转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使欧洲音乐向着现代化迈进。半音化是瓦格纳音乐作品的着力点、轴心点,这个点对瓦格纳音乐作品中调性的拓展与音乐表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肃河西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特色风情的民俗文化,也传承和发展了流传于这一地区别具风格的民歌,本文从河西小调的题材、调式调性、旋律特征、歌词及节奏特征等方面初探河西小调的艺术特色.河西小调中所传承的优秀文化是甘肃民歌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别具魅力的璀璨瑰宝.  相似文献   

15.
调性是多声部音乐的灵魂,它的确立与发展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同时,调性的布局形态也能反映出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与创作风格。在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调性的确立与变化体现出与歌曲情绪发展的完美结合,从作品的整体调性布局与局部性处理来看,都凝结着作曲家缜密思考和精心设计。调性作为音乐作品的重要表现因素,调性的巩固、变化、统一与转换等都直接影响到音乐情绪的表达。调性在塑造艺术形象、发展乐思、表达歌词内涵,抒发歌曲中主人公情感变化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赋格的艺术》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部伟大作品,《赋格的艺术》中以一个格言似的主题为基础,运用各种复调手法对其进行变奏,利用这些变奏后的新主题,并在一个调性范围内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赋格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曲在调性和主题形态及运用上完全有别于《赋格的艺术》,调性上采用了十二个大调和小调,每首赋格的主题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形式丰富多样。通过两部作品中赋格曲主题和调性的比较,为我们分析巴赫的复调音乐,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都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它能描摹声音,叙述感情,表现生活,还能讲述故事。用音乐叙述故事,是音乐创作中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往往使音乐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故事更加妙趣横生。同时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欣赏者的音乐情感和创新意识,体现音乐所具有的情感、艺术特点。这种手法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前,调作为音乐作品明确而有力的控制力量是一首音乐作品必不可少的.但是在1900年左右,调性体系被半音体系和创新的愿望所冲击,使得调性在20世纪以各种新的方式出现在音乐作品中.本文就20世纪调性音乐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9.
在民族化的钢琴曲创作中,通过有机运用五声纵合性的和声手法,就能够发挥出与西洋音乐和声手法体系相似的和声功能,从而帮助歌曲来确立或转换调式,明确或模糊调性.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我国著名钢琴作曲家的经典创作案例,来探析在民族化钢琴曲创作领域五声性和声进行手法中的调式调性变换方法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从肖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f小调调性的音乐都在他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过。f小调本身就是一个在音乐旋律中听起来很让人压抑与悲痛的调性。而肖邦采用此种调性创作音乐,光从音乐旋律感调性我们就已经听到了他内心所要表达的那种郁愤、痛楚感。使人很快的就能建立出整首作品的音乐形象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