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琳 《现代企业教育》2006,(22):172-173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本文简要介绍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并对其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2.
解释论社会学各流派中,符号互动论(svmbolicinteractionism)是分析教师专业合作强有力的一个理论支撑.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eirge Herbert Mead)被认为是该派理论的开创者,然而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论一词的却是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Martin Blumer),他继承并发扬了米德的思想.除他之外,社会学家库恩试图将米德的思想发展为可加以检验的实证研究的假设;戈夫曼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戏剧理论.其他一些符号互动论学者还创立了标签理论,用来研究专门的越轨问题等.符号互动论学派众多,某些流派之间甚至在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上存在重大差别,尽管如此,在以下观点上各符号互动论学派却持基本相同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认知科学和具身认知的社会转向,从哲学方法论的视角论述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对认知科学研究的影响,强调社会互动和符号互动是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按照米德的思想,认知是一种态度,具身认知应以身体—世界—他人的互动为前提,研究姿态对话、符号互动、主我-客我互动和互动内化在认知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米德的认知思想的研究促进了认知科学和具身认知的社会转向。  相似文献   

4.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重于思想文化的传播、互动交流和碰撞。本文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例,从米德著名的符号互动论这一崭新的视角,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人化"、"团体化"和"社会化"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层面相结合论述,从而对于我们看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审视当今各种文化的交融、碰撞和渗透,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李炳昌 《高教论坛》2011,(9):58-60,114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米德指出,人们使用"符号"和创造"符号"通过语言中介进行互动,心灵、自我和社会在交互性作用中建构。高校教师在运用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来指导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时,要创造性解读课程文本符号蕴含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符号意义的道德文化情境,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避免语言的高调化和说教式,以促进师生互动,帮助学生自主形成个性道德。  相似文献   

6.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一直是人们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本文对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介绍,并阐释了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课堂师生人际互动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师生互动涉及到教育构成要素中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是形成教育影响的基本途径。与宏观社会学理论相比,符号互动论因其对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关注更适合于研究师生互动问题。本文试图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结合符号互动论的局限性,对师生互动情况及其中存在的可改进之处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政治课教学》2012,(1):70-70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理论,它研究人们互动交往与作用的方式、机制和规律,又称为象征互动论。其主要观点是:人们创造并运用符号,通过符号进行互动交往;  相似文献   

9.
一、角色扮演内涵解读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是他人对自己看法的总和,是各种角色的总和,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在不同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试论符号互动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互动教育观思想基于符号互动社会学理论,强调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双向“互动”性质。本文立足于解释论社会学内部影响力最强的流派——符号互动论,对互动论的几个基本概念、互动论者的教育本质观及其教学策略观作简要的论述,并针对这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课堂互动研究受到更多学者关注,厘清教师认知风格差异对课堂互动的影响情况,对丰富课堂互动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基于米德符号互动论,以场独立-场依存型认知风格为例,可以分析认知风格、互动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三者间的关系。通过对419名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教师认知风格显著影响师生互动教学策略的选择,生生互动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相关性显著,师生互动、学生主—客我互动教学策略的合理选择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米德自我概念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米德自我概念的分析入手,剖析了米德自我概念的视角:从米德的一系列阐述不难知道,米德始终把自我放在社会中——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社会发展性;他时刻不忘作为主我的自我和作为客我的自我之间的符号互动性;他在肯定“概化他人”的自我的作用时,对主我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给予了厚望。当然,米德的自我概念上有许多不足,这正好为后人对自我概念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符号互动理论是米德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它强调表意的符号,尤其是语言在人的自我形成中的重要地位。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道德教育的方式和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各种符号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媒介,自我产生的阶段也是道德形成的过程。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主我"和"客我"的相互作用还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对话,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促进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4.
符号互动理论是米德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它强调表意的符号,尤其是语言在人的自我形成中的重要地位。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道德教育的方式和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各种符号是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媒介,自我产生的阶段也是道德形成的过程;在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主我"和"客我"的相互作用完成道德的自我对话,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也促进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德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指出符号(特别是言语)是心灵、自我和社会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工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符号互动论以人际互动为核心,以符号为媒介,以个体参与为建构方式,以个体的心灵和自我为互动的产物.纵观实际,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若干问题,主要有:幼儿主体地位缺失,师幼互动共同体的简单化、制度化,对幼儿自我意识和心灵建构的破坏.基于此,笔者以符号互动论为视角,审视幼儿园师幼互动应该:创设轻松自由的互动氛围,重视幼儿的主体性需求,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活动是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用该理论分析以互动为内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具有适切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在符号互动论的视野下,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分化为如何把握和利用符号以及如何控制符号互动过程这两个维度。运用符号互动理论,应该从增加师生互动的频度和广度,培育高端情感符号;回应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热点,创作“有意味的”案例文本;锤炼教学语言,做到既“能讲”又“会讲”;灵活运用各种互动形式,控制课堂互动方向;保持对“沉默者”的关注与鼓励,优化案例教学效果等五方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米德的自我概念为研究者展示了行为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研究视角:从米德的一系列阐述不难知道,米德始终把自我放在社会中——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社会发展性;他时刻不忘作为主我的自我和作为客我的自我之间的符号互动性;他在肯定“概化他人”的自我的作用时,对主我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给予了厚望。当然,米德的自我概念也存在许多不足,这正好为后人对自我概念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与周围现实的关系的认识,并由此对自己的一切思想、行为与潜力所采取的自觉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包括自我存在感知、自我评价、自我追求、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是决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角色”原是戏剧、电影的用语,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193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G·H·米德将它用于社会心理学,从而使“角色”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角色”是指与个人在某一群体或社会情境中所处  相似文献   

20.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心理学中,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是泾渭分明的,但是有两个问题必须要弄明白:第一,刺激成为符号是怎样发生的;第二,对符号的意义的解释,需要一个跟仅仅对刺激做出反应完全不同的主体,一般我们把这个主体解释符号的意义的能力称为心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