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界定及产生原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儿童到青少年时期,总会在自发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结成小群体,这种群体,有人称为非组织群体,也有人称为非正式团体或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2.
加强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儿童到青少年时期,总会在自发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结成小群体,这种群体,有人称为非组织群体,也有人称为非正式团体或非正式群体。它实际上是儿童和青少年在兴趣、性格、关系(邻居、同座、同乡、同寝室)等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班级等正式群体以外而存在的人群。  相似文献   

3.
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各种非正式群体,主要表现出心理相容、内聚力强、受核心人物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特征。对待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深入了解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4.
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生活在一定群体之中,群体活动对他们的智力、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班级、社团等正式群体,却忽视了“缺乏表面结构”、有一定隐蔽性的非正式群体。本文就高职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以及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职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分析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中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类型,群体内信息的畅通性和秘密性、群体意识的一致性、成员的重叠性等特征,以及满足学生多种需要、协调同学关糸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7.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较普通本科学生非正式群体而言,更具普遍性、复杂性、开放性和独特性的特点,相对于本科院校非正式群体的缓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日益呈现壮大、繁多且持久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钱书晴 《文教资料》2011,(17):230-232
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非正式群体的调查,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非正式群体教育和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E·梅耶提出。梅耶通过霍桑实验证明,非正式群体的自发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员的劳动生产率;前苏联心理学家也指出,非正式群体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及任务的实现,不会涣散劳动组织,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以巩固正式群体。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态度基本上是怀疑或否定的,且很多时候把它与正式群体相对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非正式群体是青少年激烈动荡不安的生理和心理的产物,并由此过分地对其…  相似文献   

11.
丁淑贞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116-117,122
教育引导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重视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采取目标引导、转移兴趣、“领袖”带头、改造环境和尊重独立等多种方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从而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班级、小组等学校教育中的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情感成分为主要凋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静 《考试周刊》2010,(40):226-226
相对于班级、小组等学校教育中的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徐燮炯 《考试周刊》2010,(16):215-217
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股客观存在的、不容轻视的力量,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本文在对中职学校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成因等进行分析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强调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用,限制其负面影响,为和谐校园的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里,教师们常可以看到同班或同级甚至不同年级的一些学生在课余喜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地在一起谈心、娱乐.运动等,这些兴趣相投、关系相容的学生个集体,通常被称为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16.
特师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普遍存在的必然现象.关于非正式群体特征的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非正式群体的理论体系,并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特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表现出发,经过分析与研究,对特师学生非正式群体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功能同样具有二重性质。从总体上讲,非正式群体价值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相吻合,与正式群体行为目标相一致,能够促进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反之,非正式群体价值目标与社会目标相违悖,与正式群体行为目标不一致,则会干扰正式群体的正常活动,不利于社会前进。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功  相似文献   

18.
正确看待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学认为,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而结成的朋友、同伴等,带有鲜明情绪色彩关系。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是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友伴群体,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却有一套不成文的价值观,对  相似文献   

19.
陈志山 《中国德育》2005,(4):68-70,55
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随著学生年龄增长,级次升高.非王式群体的整台现象更加明显和普遍。非正式群体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它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因此,重视对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分析,正确地予以教育引导,发挥其正功能,抑制其负功能,对于加强和深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健康向上的群体环境.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生群体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中非正式群体在学生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对非正式群体的向往与参与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学生与非正式群体间个体的交往有助于完善自己的个性;这种交往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