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掌管历史记载、典籍编纂及整理的职官和机构,其建置沿革,也经历了漫长和久远的历程。据《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夏商时即有太史令、内史等官掌管典籍:"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以谏桀,乃出奔如商;殷之将亡,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尚书·多士》载周公对殷民说:"惟殷先人,  相似文献   

2.
思者的疑虑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著,东方出版社,2007陈嘉映总在想事儿。他给我写信,会问近来做些什么?我给他写信,一般不提这问题,因为我知道他在做什么。说得文气些,他总在思考。之所以如此,八成是因为他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这是他在其新作《哲学·科学·常识》中的第一句话。他的思考是追着问题走的,也可以说是被问题牵着走的。我觉得哲学研究领域历来  相似文献   

3.
一"文不逮意"是我国文论中一个古老的命题。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一概括似乎道出了许多人心中之块垒,私者众事,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云;"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刘禹锡在《视刀环歌》中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苏东坡也常叹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于口与乎。清人汪中在《述学·别录·与巡抚毕侍郎书》中也不厌其重复:"所为文恒患意不逮物,文不逮意。"其实,"文不逮意"说并非陆机首创。《周易·系辞》中就引过孔子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庄等人也有过类似的阐述,如"道可逆,非常道;名可…  相似文献   

4.
《文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即已著录,置于道家类,云:"《文子》九篇。"班固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然检今本《文子》,"周平王问"只存"平王问"三字,皆无"周"字。自《汉书·艺文志》之后,众多朝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中都有关于《文子》的记载。如《隋书·经籍志》载有《文子》十二卷,其注云:"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云:  相似文献   

5.
正《史记》和《汉书》的一段相同的史料中,有对"星"的不同记载:《史记·孝武本纪》:其秋,有星茀于东井。后十余日,有星茀于三能。望气王朔言:"候独见其星出如瓠,食顷复入焉。"有司言曰:"陛下建汉家封禅,天其报德星云。"(中华书局,2013年,页598—599)《史记·封禅书》:"候独见填星出如瓜……"《索隐》:"乐产、包恺并作‘旗  相似文献   

6.
四家《诗》经本的卷数,《汉书·艺文志》有明确的记载:"《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又说:"《毛诗》二十九卷。"三家《诗》的经本是相同的,但具体如何分卷的呢?三家二十八卷,《毛卷》二十九卷,卷数显然不同,但不同究竟在哪里呢? 上述问题,清儒颇多论述,所述也较有代表性。如王引之认为四家《诗》分卷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都是十五《国风》为十五卷、《小雅》为七卷、《大雅》为三卷、三《颂》为三卷。只是三家《序》不分卷,冠于各篇之首,而《毛诗》则序别为一  相似文献   

7.
一、从《(?)鸟赋》看《惜誓》的作者《楚辞·惜誓》的作者,至汉代已不清楚。《楚辞章句·惜誓序》云:《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第一句"《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首先说不知谁所作,其态度很明确。下面说:"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提出曾经有过的一种说法,但表示了对它的怀疑。洪兴祖作《楚辞补注》只是就序中提到的贾谊,摘引了《汉书》有关贾谊生平的文字,并摘录贾谊《吊屈原赋》中几段,说:  相似文献   

8.
《太平御览》卷二〇二引唐·李绰《尚书故实》记载,唐代诗人杨敬之特别爱才,十分赏识一位叫项斯的士人,在《赠项斯》一诗中说:"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由于杨敬之的奖掖,项斯名达长安,第二年便一举中第。后来就以"逢人说项"四字成文,比喻到处说某人的好处,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多用于褒义。例如宋·杨万里《送姜夔尧章谒石湖先生》诗:"吾友夷陵萧太守,逢人说项不离口。"清·薛雪《一瓢诗话》五十:"或心知,或亲串,必将其  相似文献   

9.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飨其利。"都江堰建成后,为四川成都平原地区万顷农田灌溉取水提供保证,其直到今日仍在发挥效能,成为世界上最古老,仍在使用的古代水利项目[1]。  相似文献   

10.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有个栏目——《中国歌曲排行榜》,其实那仅仅为通俗歌曲排行榜而已。其中所唱的歌如:《就这样爱吧》、《等着我》、《眼镜蛇忘记我》、《给你我的爱》……大部分是些个人恩恩怨怨的发泄,格调不高;有些毫无意义的内容.如一首歌《你会不会后悔》,这句歌词最后唱了足有八遍之多,令人难以理解。好的通俗歌曲如《亚洲雄风》、《大中国》、《常回家看看》等也有,但毕竟不多。唱歌方式也很难让人接受,本来唱歌靠歌声打动听众,而某些歌手靠的是手舞足蹈、哗众取宠。姜昆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有一段对白也许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明?”孔子说:“师,有点过头;商,有些赶不上。”子贡又问:“是否师强一些?”孔子答道:“过和不及是一样的。”这里有一个颇可玩味的细节,即子贡为什么不问“是否商强些呢?”我想是因为商“不及”的缘故;可见子贡在追问之前,脑子里已经先存“过”胜“不及”的意念。之后,史籍上还有诸如“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谚语的记载。这似乎都在证实:过头总比不足为好。这种心理意识和思维方式自古而然,真是我们的一份遗产。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4,(8):35-35
J伙J伙j性J飞J场J伙J伙J伙J乃J件夕本刊讯《乐作壁上观—周对葵经济观察文选》近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在自序中说:“旁观者清。有距离,便于审视。摆脱现实羁绊,才能凝神洞察未来。或许是作记者、作壁上观、作纸上谈有着许多思想的便利,20年来,我思想而收获了些果实。我‘察细微·呐喊’,我‘析趋势·喝彩’,我‘驳怪象·发问’,也就有了些自鸣得意的思想。于是乎就有了这本《乐作壁上观》。”《乐作壁上观》出版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标题是孟老夫子的话。他这里所说的《书》,是指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尚书》。由于《尚书》中有的记载夸张失实,孟夫子不肯全信,所以说出这一带有矫枉过正的话。具体所指是《尚书·武成》中记载武王伐纣时战斗的残酷的,说纣王率兵迎战,“前徒倒戈”,“血流漂杵”,殷纣败亡。尽管这里所说的“杵”是木质的,但如非血流成河,是不可能漂起木杵的。所以,孟老夫子不肯相信,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何其血之流杵也?!”看出孟夫子读书之认真,他不肯单据一书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大学》原为《礼记》篇章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入门教材,流传极广。但旧注中始终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颇有争议。例如"格物致知",致知即大知,《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大戴礼记·主言》云:"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又如"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情为忠诚之义,《周易·乾·文言》云:"修辞立其诚。"又如"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命当读为冥,昏庸之义。  相似文献   

15.
<正>新闻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可读性、准确性的特点。新闻最常见的体裁有消息和通讯。消息传播需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通讯一般需要进行详细地描述,就更需要策划。策划策划,古代称之为"策画"。古汉语,"画"通"划"。《后汉书·瑰器传》中说:"是以功名终申,策划复得"。《晋书·策划总论》中记载:"值魏太祖创基之初,策功军国,嘉谋类中。"这里的"策功"也就是"策划"之意。《孙子·虚实》篇中说:"策之而知得失之计",意思是  相似文献   

16.
《乐府诗集》卷十六到卷二十列"鼓吹曲辞",在"鼓吹曲辞"部分郭茂倩对鼓吹作出了自己的概念判定,他的概念判定主要依据的前代文献是《宋书·乐志》。在"鼓吹曲辞"的题解中郭茂倩首先列出了《宋书·乐志》中关于鼓吹的记载,然后对其部分观点进行反驳,从而确定了自己的鼓吹概念。郭茂倩对《宋书·乐志》的观点认同的是,鼓吹曲为军乐。对《宋书·乐志》的观点不认同之处有三:其一,《宋书·乐志》认为鼓吹和骑吹"二曲异也",郭茂倩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其二,《宋书·乐志》认为鼓吹之名始于魏  相似文献   

17.
陈建林 《兰台世界》2013,(22):139-140
<正>曹操喜爱音乐,《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太祖为人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旦达夕。"他在辨别音准方面有着极强的能力,黄初时期,有一个铸造铜钟的工匠柴玉,当时太乐令杜奎认为其铸造的钟声韵律不准,并多次命令其重新锻造。柴玉则说:"杜奎恣意妄为,从不命令。"[1]87曹操亲自试听才最终定下其正确的音律。他还非常重视音乐人才,其中蔡妍、阮御等都以其超群的音乐才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业余通讯员。去年,我采写了《校园浓烟何时了》、《一位乡长吃垮了两个村》及《罗庄乡偷伐泡桐的现象十分普遍》等批评稿。稿件写好后,我就拿稿件到乡政府及有关单位签字盖章。可有关单位及乡政府有关人员不给盖章。其理由是:批评稿广播后,我们承受不了。一位乡干部对我说:“你是业余通讯员,应多写些表扬  相似文献   

19.
回音     
<正>张作光(山东):《档案春秋》是我最爱读的杂志之一,每期文章都仔细阅读。2015年第2期看到了《不灭的星火》一文后,我一口气读完,稍作休息又读第二遍,对老伴说:"要是能有一本《银幕荧屏一老兵·仲星火》这本书该多好啊。"老伴也说:我们这代人是看《李双双》电影长大的,李双双和孙喜旺是咱最崇拜的人了。在她表妹的帮助下,终于收到了这本书。所以,我和老伴特别感谢《档案春秋》,感谢作者老老夏,让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  相似文献   

20.
五、裁决事宜凡行大事,必先告社。《尔雅·释天》;"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大事如军事行动,要告请于社。《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左传》成公13年:"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杜预注:"脤,宜社之肉也,盛以脤器,故曰脤。宜,出兵祭社之名。"成子出兵前祭社不敬,刘子说他自弃其命,可见社神的权威有多大。在采取军事行动期间有时还将社神请出社坛,载于斋车,随军而行,军事行动结束后还要向社神汇报。《周礼·春官·大祝》:"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