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子茵 《教学随笔》2013,(10):127-130
《赵氏孤儿》是我国戏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国家话剧院推出了不同版本的同名话剧《赵氏孤儿》,分别由林兆华和田沁鑫执导。两台话剧同一时间在京城上演,是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上的一大盛事。赵氏孤儿这一历史题材被当时两位最具影响力的老少两代话剧导演同时看中且不约而同对其进行再创作,一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这一现象及其改编形成的不同版本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古典文学的改编和重拍,是古典文学传播的一种方式。电影《赵氏孤儿》是在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它在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方面做出了调整,以适应电影拍摄的需要。上映以来,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这就更加速了故事的流传,扩大古代文学的接受人群,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4.
陈凯歌对历史题材"赵氏孤儿"的改写,并未如其宣称是对文化反思的延续,而是打着"文化反思"的旗号吸引内地受众,同时,意在染指西方市场。《英雄》《无极》乃至《赵氏孤儿》等影片在改写历史题材故事的同时将东方表象与西方经典话语荒诞缝合,显示出视觉凸现性与意义空洞的双重悖论,中国电影遭遇文化困境。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双重文化认同,始终是中国电影必须面对的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情节演绎了儒家的忠义思想,塑造了数百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尤其是刘关张三人。作者围绕忠与义刻画了他们性格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矛盾,展示了他们感情的激烈冲突和心理的微妙活动,也描绘出这些典型形象的性格因素由对立而趋于统一、由冲突而达到和谐的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道德观念的阶级性,更加突出了所塑造人物的神韵风采。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隆重播出的41集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案》,已经于2013年4月10日圆满收官,画上了一个接近完美的句号。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群以儒家哲学为行为标准的三国英雄,如蜀国“仁义忠勇”的英雄——诸葛亮、关羽等.《希腊神话》描绘了以崇尚美、智慧、竞争和个人自由为主流哲学价值观的古希腊英雄诸神,如以宙斯为首的十二主神.分别以《三国演义》和《希腊神话》中的忠义主义民族英雄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为例,主要从哲学角度比较分析中希“民族英雄忠义主义”所蕴含的相似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万颖 《文教资料》2011,(6):10-11
《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它的悲壮沉雄主要体现在以程婴为首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塑造上。本文从戏剧冲突、语言风格、心理投射、悲壮沉雄色彩这四个方面具体阐析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霜叶红似二月花》继承“五四”思想革命的思想传统和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主义的文学传统 ,从思想文化的高度 ,通过对历史题材的精心选择、对家庭生活的重点描写 ,对历史转型期的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 ,表现出作者对反封建思想革命重要性的体认 ,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深刻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0.
针对《论语》《孟子》这两部经典著作的教学,笔者经过反思总结出以下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删繁就简;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标新立异.  相似文献   

11.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元代杂剧中一出震灼古今,气壮山河的历史大悲剧。它同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明的《琶琶记》都是元杂剧中的名珠、瑰宝;它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相比,也毫不逊色,堪称壁玑映辉,异曲同工。数百年来,古今中外,久演不衰、雅俗共赏,为群众喜闻乐见。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赞它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矣!”它是我国第一部用英法德俄等国文  相似文献   

12.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历史中有很深的渊源,但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主要改编自《史记·赵世家》的相关内容。纪君祥在沿袭了《赵世家》孤儿故事的主体部分基础上对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的身份及其行为都做了相应的改编,改编成的杂剧中程婴身上的侠义精神也更加动人。  相似文献   

13.
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3D》,充分借助现代商业片、类型片叙事模式,融合高科技的影像呈现,将著名的红色经典打造成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新主旋律电影,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又一次变奏。其创作立意和艺术创新之道,不仅拓展了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题材和方法,而且对中国主旋律电影走向世界都具有积极的探索、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忠义类传是正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宋史·忠义传》凡10卷入传280人,在正史忠义类传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史·忠义传》贯彻秉笔直书与适当隐讳的纂修体例;开创性地以"不事二君"作为入传标准,使得忠义类传具有不拘身份地位、面向全体民众的开放性特点;同时根据忠义事迹"以类附从,定为等差",明确把忠义行为划分等级,彰显出国家的价值导向;而其忠义叙事浓厚的文学色彩,则使得忠臣烈士的忠义行为极具感染力,有助于忠义类传功能的实现。《宋史·忠义传》诸多新变化,既是宋元时期忠义观念的投射,也对后世正史忠义类传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娜 《文教资料》2011,(11):11-12
赵氏孤儿的故事可说是一部不朽的经典,随着改编的兴起,近年来也受到了作家们的关注。由金海曙编剧、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版《赵氏孤儿》就将这种改编的浪潮推到了顶峰,将经典作品对正义精神的肯定转到了对人性和个性价值的探究。本文对元杂剧和话剧两版《赵氏孤儿》进行对比,探究经典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6.
《恩惠》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2008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作家将小说背景设置在美国建国前的1682—1690年代,以此观照美国的起源问题。作家对传统历史编撰中关于这段时间的宏大叙事提出质疑,借助文本阐释种族奴隶制并非是美国殖民地时期与生俱来的思想意识,奴隶制与种族歧视的结盟是一个被构建和被制度化、法律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并于历史借鉴的反讽语境中解构源于新英格兰清教徒的"美国例外主义"神话,为美国当下种族问题与政治气候提供了一种审视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分析了水浒人物的“强盗行为”,以及人们所尊封的“忠义”思想。揭示其强盗的面目,“非忠非义”.从他们的这些言行及思想中进一步得出他们的起义性质并不是农民起义.进而否定了诸多文人对水浒精神的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8.
《史记》的创作,既是一次大规模存史的努力,更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实践。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这个角度看,司马迁的修史实践有着重要的传播学意义:《史记》的成书动机,体现着司马迁的人内传播思想;《史记》成书后“藏之名山”且沉寂多年的反传播现象,体现着司马迁作为史家的“史识”和人际传播思想;《史记》的历史书写,体现着司马迁在修史实践中的忧患意识,呈现出现代新闻人的历史身影,实现了作为承续道统之“士”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这部元杂剧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我们通过对义士形象的分析,可以深刻体会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此剧在元代有“不绝赵祀”的特别意义,并反映了在元代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抗金存宋爱国者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是对南宋王朝无可挽回的灭亡下场的哀悼,表达的是驱除元统治者、光复大宋河山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20.
《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这部元杂剧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通过对义士形象的分析能体会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此剧在元代有"不绝赵祀"的特别意义,反映了在元代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正义的怀念和崇敬之情。至此,全剧鞭挞了邪恶,歌颂了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