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古人在学习语文时,把它作为一种词语的基本训练;解放前,不少农村学校还沿袭这一教学方法;可解放后,在中小学几乎无人教学生学习对联。因此,许多人仅知有对联,却不知其特点。以致在年节婚嫁时,门上虽贴了对联,开会时,会场上虽挂了对联,大多不合其要求,它只能叫作标语。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诗词演变的一种形式,是书法与艺术的结合体。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宫中书有对联一幅,其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对联的始祖。自宋以来,不断推广,作为客厅书斋、名胜寺庙装饰及庆吊之用,成为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它字数不多,但一幅精彩的对联,可以与鸿篇巨著想媲美;它讲究对偶、平仄,并能在一定格律上表现出高超的意境。对联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广为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楹联     
华文 《神州学人》2006,(1):35-35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它是一种文字对仗工整,语音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  相似文献   

4.
趣联摭谈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门上、喜庆场所主席台的两侧、园林殿宇的大门两旁、寺庙道观的门柱上都有对联,可见对联深受古今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欢迎。对联的实用性较为突出,是传统独特的文学样式。但对联因受字数的限制,务必做到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严格地讲,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音韵和谐、涵蕴丰富。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专家学者的青睐。正因如此,故一般诗词不可取而代之,对联有对联的特点、作用,也就是说,对联就是对联。李可珍、郑天佑二同志在《对联与语文教学》(1994年第一期湖北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第25页。以下简称《对》)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值得语文教师借鉴。不过,文中列举的对联多有不当,没有达到对联的要求,有些对联还不算对联。其不当之处,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对联漫谈     
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我国文艺花丛中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有它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有它的构成形式和艺术特点。本文就此作些粗浅的探索,以期引起同好和研究者的兴趣。门上贴对联是我国古老的风俗,它源于古代的桃符,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古代人们辞别旧岁、迎接新年时是没有对联的,只有一些斗方式的“桃符”上写着“元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它的兴盛与繁荣却跟八股文有密切关系。对联在五代时已具雏形,那时仅作为春联用,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唐代律诗形成后,其颔联、颈联也可以作为对联看待,但当时人们只是在写律诗时讲究这两联的工整与否,把它作为律诗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欣赏,也没有把它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8.
【考点突破】作为我国文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以说对联题会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前景看好。对联,又名楹联,也称“对仗”,在同学们的知识链上居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对偶”一节上。对联原出于诗词,但它又不…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中考试题的题型可谓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其中,对联题频频亮相于许多省市中考试卷,成为一个热点。中考对联题.其分值一般在2分至4分之间,从形式上看.比较简单,常见的有对联链接、对联匹配、对联撰写、对联赏析等类型;从内容上看,相对复杂一些,有的结合课文、名著考查,有的从语言、语境角度考查.还有的联系地域特征来考查。  相似文献   

10.
妙趣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对联不仅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名联佳对,浩如烟海。这里给大家展现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1.
一、身边对联俯首拾初感知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诗句",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或"对联"。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对联。生:过年的时候,大门上贴过对联。师:嗯,那是专门为迎春而作的对联,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对联的写作有一定的要求,如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等等;同时,对联的写作也有一些基本方法,如正对法、反对法、串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短小精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说明深刻的道理。近年来,对联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可以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个盲点,鲜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联,故学生对对联知之甚少。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进行渗透教学,就显得十分必兽.  相似文献   

14.
李良旭 《少年月刊》2014,(11):32-33
祖父读过几年私塾,在村子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他特别喜欢写对联,每年到了春节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就会请祖父写上几副对联。那大红的对联贴在大门上,红红火火的,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祖父每写好一副对联,总是对着对联,轻轻吟咏着。听着从祖父口中吐出来的那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对联,我感到祖父很了不起。我抬头看着祖父,心想,如果我也会像祖父那样写对联就好了。  相似文献   

15.
张颖 《陕西教育》2010,(5):26-27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对联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用两课时的时间讲授对联知识、格律及写做方法,并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优秀对联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重点放在对对联知识、格律及写法的认知上。第二步.用三课时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和品评由学生搜集的古今名联.重点放在对对联韵律美的感知上。  相似文献   

16.
对联又称为“楹联”,是一种应用文体。它要求两个分句字数相同,声调和谐,结构相同,意义相近、相连或相反,有独立、完整的意思,有实用价值。你可知道,有不少成语都能组成回味无穷的对联呢!以下的成语对联,你不妨先细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我国的特有化,它源远流长,无处不在,官府有,民居有,商店有,寺庙有……。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官署的对联特别注意,因为当时的官员常常用此标榜自己的清廉爱民,公正无私,并以此取信于民。但也有借此欺世盗名的。有一位贪官在自己的官署贴了这样一副对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人在这副对联下面各添了几个字,这对联变成了: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对这位挂羊头卖狗肉的贪官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然而也有不少官员把对联作为自警自律、自勉、自策的标尺,让百姓监督评判。这些对联除个别的外,都是清代的官员和人写的。由于年代较近,得以保存下来。请看:  相似文献   

18.
对联在教学中的尝用○吕思荣(兴国县永丰乡溪小学)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对联,在教学中的运用,大、中、...  相似文献   

19.
张海云 《生活教育》2012,(19):68-69
对联也称楹联,其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提高学术语文素养有很高的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被这一传统文化深深吸引,感受到对联的博大精深。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  相似文献   

20.
漫话对联     
对联,也称“对子”。它是我国人民创造的在内容上相互配合、呼应,形式上彼此对称、排比的两句话的一种文体;也是适应于汉字特点——“方体单音”,每个字所占空格相同——的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应用文。它通过简便的形式,把诗歌、书法、图案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逢节日喜庆,家家户户贴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