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通过对师生现状的调查。到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学与教的心理学”和“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与学的策略问题,通过具体的操作,得出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可行性结论,并取得了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武慧琴 《职教论坛》2002,(18):47-47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种“特殊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老师肩上。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一、创新素质的要素创新素质是教师内在的知识经验、智力和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和升华,是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具体包括:1.深厚而广博的知识。语文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不涉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3.
教学理论要为教师所掌握,并切实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需要一个“中介”环节。教学模式就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媒介”和“桥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构建以科学方法教育为主线,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在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潍坊市奎文区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课题组对新授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模式。一、创设…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本文试对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建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其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以便为使学生将来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创新素质。”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异步教学是学生自主地解决学习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也是创新教育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6.
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素质是当今时代需要的重要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推崇创新、鼓励创新的生活环境和氛围。笔就如何在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谈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内核”。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学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赵素素 《化学教学》2001,(4):17-18,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根据“创造教育”理论,在中专化学教学实践中,加强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取得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想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大力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学生实际和历史教学特点,着立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从树立“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机制观和确立“发展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指出 :“高中生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改革教学 ,努力创造条件 ,全方位、立体式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素质的“开放式教学” ,与大家共享。1 开放式课堂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与学的双方往往把时间和重心都放在了讲与练上 ,忽视了据知识和内容诱导学生进行的创新和实践活动。“开放式课堂教学”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 ,发挥自我的空间 ,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好…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而充分弓I发学生探索新规律,启发新思想、诱导新做法。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培养其创造素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主任务,必须切实重视培养。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跟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5.
烹饪教学中,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应把培养学生继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新的目标。本文从“树立创新教育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思想基础”、“优先教学方法,启迪学生创新智慧”、“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四个方面论述了在烹饪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志刚  刘海 《教育探索》2001,(10):22-23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基础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格。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创新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突破口,并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学科是极具创新的学科,而语文课堂教学又是发展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极为重要,仅就几年来的尝试,谈谈如何在语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乐 《现代语文》2011,(3):33-35
引言 教育兴衰,重在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显而易见,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化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通过对师生现状的调查 ,认识到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学与教的心理学”和“创造教育”的理论 ,研究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与学的策略问题 ,通过具体的操作 ,得出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可行性结论 ,并取得了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不仅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思考”。做习题,是学好数学的必要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但做题后再去反思,也就是在解完每个题目后的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