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超文 《教师》2011,(31):53-55
一、运动负荷与密度 1.运功负荷 学生在体育课中,承受各种合理教学活动的运动刺激后引起的生理机能反应的程度,称为运动负荷(一般也叫运动量)。上体育课学生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体育课的密度和学生的练习强度两个方面决定的。课的密度,是指一堂体育课中教、学、练等各项活动合理使用的时间与全课总时间之比。学生的学习强度,是指学生在做身体练习后引起的生理机能的反应,目前普遍采用运动后的即刻脉搏来表示。  相似文献   

2.
一、运动负荷与密度1.运功负荷学生在体育课中,承受各种合理教学活动的运动刺激后引起的生理机能反应的程度,称为运动负荷(一般也叫运动量)。上体育课学生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体育课的密度和学生的练习强度两个方面决定的。课的密度,是指一堂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宗旨,是为了让学生高效率地学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为了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讲求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体育课的密度与运动量。只要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体育课的教学必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体育课的运动量 体育课的运动量是指一次课中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运动量过小,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运动量过大,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有一个适宜的身体负荷量,这对增强体质,掌握知识技能,提…  相似文献   

4.
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掌握体育锻练的原理、防止教学事故,这是学校体育遵循的基本原理。体育课教学对运动量大小的确定基本上是固定的。而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运动量所引起的生理机能反应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自我测定运动负荷,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教师也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机械地、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淮南市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现状,本研究对淮南师范学院、安徽理工大学随机抽取的519名大一、大二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的测试.结论:①运动负荷生理曲线的高峰出现在课的基本部分的中部、后半部,基本符合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但多数为休育课运动量偏小型的生理曲线.②大约70%的学生主观感觉等级在10-12,近1/3的学生本次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对身体产生了较好的刺激.③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评定法、指数法、百分法所得普通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现状较一致,三个方法都表明体育课生理负荷较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④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评定法在评定体育课生理负荷量时较指数法、百分法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6.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生理负荷是否适宜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生理负荷过小就不能使有机体得到必要的锻炼,也不利于技能的提高,甚至产生松懈情绪。生理负荷过大会影响学生的机体正常发育,甚至有损健康,使学生产生畏难,丧失信心,降低对体育的兴趣,有时还会导致伤害事故。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掌握好学生的生理负荷主要调整四种因素。1、运动练习强度;2、运动练习密度;3、运动练习时间;4、运动练习数量。以上四点是组成和影响负荷的四个基本因素。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其他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某一因素的变动会影响该次练习所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量,在体育课中调整好这四个因素,也就能控制生理负荷量。下面从以上四点分别说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理负荷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宋成刚  乔凯 《考试周刊》2012,(93):106-106
体育课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体育教学日趋科学化、规范化的今天,体育课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合理安排好大学体育课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宋凯 《辅导员》2012,(27):54
体育教学的各项任务当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要想完成好这项任务,就必须合理的安排一堂课的运动量。运动量就是学生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运动量,它与运动强度和密度成正比。通俗地说,人体健康状况和机能的提高要通过适量的运动和锻炼。影响一堂课的运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密度和强度以外,其它还有种种因素。运动量大或小,都是不合理的,只有使学生既能达到锻炼的实效,又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形式。体育课应首先从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实际效果出发,若要达到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合理地安排好运动负荷是一个重要因素。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上做练习时,在机体承受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作用下,机体反映出来的生理机能变化。只有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得科学、适宜、才能发展和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多年来,人们都是以运动负  相似文献   

10.
金宏宝 《教学与管理》2014,(12):140-142
运动负荷是指练习时所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它反映人们在练习过程中,身体练习施加于人体的生理负荷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量,选择适合学生身体素质的合理训练负荷,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体育课的运动量?运动量是指一节体育课,学生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日的;过大容易疲劳,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下一节课的学习。掌握好体育课的运动量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从生理特点来看,他们的神经系统、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等还未发育完善:兴奋和抑制,兴奋占主要地位,注意力不易集中;心脏处于发育阶段,收缩能力较弱;血管弹性好,口径大,血液易通过,新陈代谢旺盛,也容易消除疲劳;呼吸肌力量弱,呼吸深度浅、频率快。小学中高年级的体育课,必须根据学生这一时期的生理负担量来安排运动量。  相似文献   

12.
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形式,体育 课应首先从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实际情况出发,若要达到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合理地安排好运动负荷是一个重要因素。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上做练习时,在机体承受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作用下,机体反映出来的生理机能变化。只有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得科学、适宜、才能发展和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达到增强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在体育课上运动练习时,其人体的生理负荷(运动量)不但有规律,而且违反这些规律,就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一九八二年十二月我们对二年级三个班上了三堂课,教学内容是"30米快跑与游戏——看谁投得准",这三堂课的不同安排是:二(1)班先做游戏,后进行30米快速跑.二(2)班先进行30米快速跑,后做游戏.二(3)班先做"长江、黄河"游戏作为准备部分内容,接着30米快速跑,再做游戏.对这三堂课运动量与密度的测定及后效观察后得到的运动量与心率曲线如下  相似文献   

14.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体育课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着练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的生理机能一系列变化。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生的机能能力的改善和提高,适当地增加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学体育课运动量的合理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的运动量。直接对学生生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运动量过小,就不能有效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对增强学生体质效果不大;反之,运动量过大,就会对学生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只有适宜的运动量,才能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能力。可见,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课教学中,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防止伤害事故,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人体形态、机能的改善和提高以及技术的掌握,必须在一定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刺激下才能实现。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负荷的大小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每节课都要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实现主要是根据课的内容和课的教学目标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就是运动性疲劳.“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疲劳是检查训练效果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9.
整理运动是每堂体育课(特别是运动量较大的课)后,必须进行的一项专门性练习。其主要任务是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劳、尽快恢复心律的正常,并对中枢神经进行控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的教学主要是在室外和体育馆里从事各种各样身体练习的教学,学生必须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学会和掌握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还要学生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量,才能促进和改善生理活动机能的发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