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草原畜牧业创新经营与牧民收入递增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畜牧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其从业者——牧民,依靠天然的水草及合理利用这些水草生存和发展。但由于人为破坏草场和超载过牧,恶化了草原生态环境,导致了草原生态——畜牧产业——牧民收入的恶性循环。因此,打破传统畜牧业经营范式,创新经营草原畜牧产业,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促使牧民收入的递增是一个便捷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西藏那曲高效草地生态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那曲地区草地的退化、草地畜牧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行了阐述。针对草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改良退化草场,科学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调动广大牧民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建立草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和数据库和走高效可持续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道路等为措施的草地生态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草原不堪重负, 生产方式亟须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内蒙古草原由于长期以来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近50年草原畜牧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草原畜牧业的成本效益核算,表明内蒙古草原生态上的不可持续性已经造成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生态损失远远大于经济贡献.因此其落后的以放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必须进行彻底改变,天然草原禁牧,发挥其生态功能,而以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人工草场,开拓现代化的畜牧业增长方式是草原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4.
章祖同 《资源科学》1982,4(4):31-39
草场作为一种农业自然资源,它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因此,弄清和研究我区草场资源,并合理利用,使其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构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达到有利于草原生产的生态平衡,使草场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畜产品,是我们草原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适合于牧业生产。因而,自治区发展生产的方针是“以林牧为主,多种经济”的生产方针,是完全符合我区农业资源及自然条件的。从草场资源角  相似文献   

5.
以保护、改善草原生态,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增加牧民收入为目标,给博乐市下发退牧还草建设资金,用于建设高产优质饲草料地和养殖小区,对实现保护草原生态,改善牧区生产条件,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对博乐市退牧还草项目区条田进行了工程测量和规划。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过度利用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造成草地大面积退化,草–畜关系失衡,传统草原畜牧业难以为继,亟须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新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草牧业发展。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自建站以来,立足于我国温带草原,长期开展草原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监测,草原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通过示范推广为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长期监测、养分添加和放牧控制试验,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主要发现:(1)不同物种和功能群之间的补偿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重要机制;(2)物种和群落水平的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基础,由化学计量内稳性高的物种占优势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稳定性;(3)混合利用方式(放牧和打草轮换)有利于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基于以上基础研究和长期试验示范,内蒙古草原站研发了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的草种配置及高效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延长了人工草地的利用年限,提高了牧草品质。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业发展新模式,内蒙古站提出了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合理配置技术体系。该体系通过建设高效人工草地和基本草牧场,解决饲草的生产问题,同时通过退化草地恢复和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我国的草地生态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使得内蒙古站成为草原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7.
赖玉珮  李文军 《资源科学》2012,34(6):1039-1048
干旱半干旱牧区社会生态系统人、草、畜三者紧密关联,草场承包政策阻碍了牲畜在较大空间范围内的移动,长期而言不但使草地生产力下降,也对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草场流转被认为是草场承包之后,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解决草畜矛盾、改善牧民生计的途径之一。作为一种市场手段,流转是否能解决草场承包带来的草原生态和牧民生计困境,对草原管理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试图从牧区人、草、畜关系特征的角度,在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剖析草场流转给牧民生产生活和草原生态带来的影响,探讨用市场方法整合草场、恢复牲畜移动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研究表明,草场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草场承包到户后产生的牲畜对草场的需求与草场供给之间的矛盾,草场整体的放牧压力稍有缓解,牧民生计有所提高;但是却造成草场内部放牧压力转移、被流转草场过度利用,贫困户因无法转产而无法根本改善生计,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此外,草场流转后组用草场的富户虽然移动距离有所增加,但是空间仍相对固定,牧户关系更加独立,仍然使其难以灵活应对自然灾害、政策变化等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草是畜牧业发展之根本,草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地方畜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没有草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问题。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西藏高原特色畜牧业基地,而高寒草地退化严重制约着其生态和生产功能,对生态保护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新挑战。那曲草原站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建设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提出藏北高原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发展人工种草可有效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利用和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藏北高原发展适宜区域人工种草,是保护和建设发展藏北高原草原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发展适宜区域化人工草地建设,使荒地及闲置地得以充分利用和改良,生产更多适宜优质高产饲草料,缓解藏北高原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夯实畜牧业基础,储备冬春防抗灾饲草料奠定基础,提高高寒草地生态功能,促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因此,生态保护建设与畜牧业协同发展是藏北高原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倪祖彬 《资源科学》1985,7(3):13-19
利用天然草场放牧牲畜能以少量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获得较多的产品。放牧制度是使牲畜与草场适时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放牧畜牧业的一种方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它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水平制约,同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草场资源特点和畜种的区域差异密切相关,对天然草场的经营效果影响很大。在西藏,放牧畜牧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它的放牧制度如何?又有什么样的地区变化?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要分析研究的问题,它对改善放牧制度和促进放牧畜牧业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考察研究所及,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草原资源是阿里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阿里草原畜牧业正面临着难以持续的困境,草地生态失调、草地急剧消失、草畜矛盾尖锐化、草场"三化"严重.可利用草场面积逐年减少,大批牲畜因饥饿不择食地直接啃食毒草而死亡,经济损失巨大.近年来疯草已成为制约阿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生物灾害"之一.因此,从保护草地植被、保持草地植物多样性、控制疯草蔓延以及合理利用等生态角度解决阿里地区草地疯草的危害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牧户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牧民生产效率、增加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在对现阶段草原牧区适度规模经营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牧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路径,从而提出了促进草原牧区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俞锡章 《资源科学》1981,3(1):17-30
青海地区草场辽阔,有可利用草场面积五亿多亩,对发展高原牧区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有着广阔的前景。为适应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本文对青海地区的草场资源生产能力及其评价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位处温带内陆,夏季东南季风影响不强,是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的森林,森林草原向亚洲腹地的干旱荒漠过渡的半干旱地区。这种地理位置形成了以草原为主体的生物—气候条件。因此草原植被广泛发育,不仅类型多样,而且面积也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0%左右,是我国草原区的主要部分,所以内蒙古就成为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随着畜牧业的日益发展,研究各类草场资源的特性和改良草原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冷蒿草原便是内蒙古的一类重要天然草场。  相似文献   

14.
草原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对于水土保持、风沙防治等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些自然灾害却对草原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畜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区域灾害系统角度探讨了草原的孕灾环境、承载体和致灾因子的特殊性,对我国温带草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后果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以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西藏是全国草原面积最大、草地类型最丰富的省区,全区天然草场面积为12.4亿亩,已利用面积6.4亿亩,占可利用的80%,是我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重要生态屏障。结合近几年从事草原鼠害治理工作的实践,全面分析了我区鼠害发生的现状及其造成的危害,提出了鼠害治理的措施和建议,确保草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草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锡林浩特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畜牧业发展条件 ,是一个以牧为主 ,农牧结合的市。畜牧业是锡林浩特市主要支柱产业 ,全市可利用草场面积 2 0 0 0万亩。从 80年代末全市牲畜总头数突破 1 0 0万头 (只 )大关以来 ,全市牲畜始终保持在1 0 0万头 (只 )左右 ,畜牧业生产是全市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利建设与畜牧业生产息息相关 ,因此 ,加强水利建设就成为发展畜牧业的保障。1 水利建设现状解放前锡林浩特市没有水利工程设施 ,人畜饮水都存在着很大困难 ,牧区牧民几乎一直饮用着草坯井水 ,高氟水。解放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牧民的生…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草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内蒙古干旱、半干旱传统草原牧区牧民生计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其中,脆弱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生态压力等方面,而不稳定性表现在牧民收入过于单一、生产生活支出的骤增和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等有关,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对该区域的牧民生计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牧民收入的几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推动草原畜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非牧就业机会;实现牧民收入多元化;加快完善草原牧区民生保障事业等对策措施,以期促进牧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牧民生计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18.
那曲是西部最西部地区,世界屋脊之屋脊,加快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进入国际贸易组织。尽管如此,草原的基本功能,仍离不开生产畜产品这一主要目的,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特殊生态系统,就是以“土、草、畜、畜产品”能量转为市场经济的产品,主要是依靠科技发展草业,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要合理地调整畜群结构,全面落实草场承包责任制,最终目标达到把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9.
《青海科技》2014,(1):56-56
<正>一项旨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模式正在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得到试验和推广。通过一年来的试点表明,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孕育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拥有近5亿亩的天然草场,是我国五大草地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过去,"合家一顶帐房,坐拥千只牛羊"是青海畜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但是长期的过度放牧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 ,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对于我们正在寻找出路的草原牧业来说 ,将是一次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牧区乡镇苏木作为生态建设的前沿 ,能否用好用足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 ,既关系到乌拉特中旗的发展 ,又关系到广大牧民的生存问题。为此全旗上下达成共识 ,只有解决好生态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出路 ,实现畜牧业“双增双提”的可持续发展。纵观乌拉特中旗畜牧业生产的现状 ,广大牧民仍然没有摆脱扩大牲畜头数 ,单纯追求数量扩张的低水平、低效益的局面。饲养方式原始 ,经营管理粗放 ,靠天养畜 ,超载过牧 ,草原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