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市场的挑战和优胜劣汰的局面,《教师报》作为一张行业报,我们也在深思:我们应该怎么办?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研究和探索行业报的发展走向,把握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重新规划版面.优化栏目,尽量贴近教师的生活。1997年,《教师报》向读者推出了“月末版”,现在又办起了“周末版”。怎样拓展‘明末版”和“周末版”的办报思路,我有两点体会。一、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对《教师报广月末版”和“周末版”定位时,首先明确要积极地去迎对市场,决不消极地去迎合市场。在坚持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处在最基层的县市报,要适应新世纪的竞争,应该是一张地方性、开放性、服务性并重的报纸,让读者“一报在手,尽知本地新闻,了解国内大事,知晓世界风云”。 县市报是县市委的机关报。它的生长点就在于以区域内的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而牢牢吸引自己特殊的读者群,成为一张地方性很强的严肃的报纸。 县市报的地方性,决定了县市报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怎样突出地方特色?关键是离得近更要贴得近。县市报离党委近、离读者近,灵活性强,这是办好县市报的有利条件。 当然这里说的近,不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近,关键在于在思想上、情感上、…  相似文献   

3.
“报纸杂志化”的老话重提,还是去年在讨论报纸多版化的先导和风向标——“周末版现象”时就开始了。如今,扩版大潮的潮头已由周末版、扩大版涌向正版,新年伊始,××报改出8版,××报扩至12版,信息频频传来,其势头,似乎不消几多时日,至少省级以上综合性大报,乃至经济发达地区的市报,还坚持出4版的恐将是凤毛麟角了。扩版潮会不会带来“报纸杂志化”?怎样认识和对待扩版后的报纸某种程度的“杂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一在当前众多报刊的竞争中,地方特色是地市报最为有力的拿手好“戏”,因为读者对自己周围事情的兴趣和关注往往超过其它,而贴近性是地市报的一大优势。因此,要唱好新时期地市报副刊的“地方戏”,就必须在选择稿件时,尽力突出地方特色,从专栏的设置上想办法,办出自己的风格,以适应读者的口味。为了唱好“地方戏”,我们广西钦州日报设置了《一方水土》、《天涯风物》、《民间故事》等栏目,介绍钦州的民俗民风:《椎林看菌》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在深山椎木林中生长的名贵红菌;《鹤影》介绍了山里人爱鸟护鸟的传统;《瑶人卖香菇》介绍…  相似文献   

5.
一份成功的地市报副刊,必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怎样才能做到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呢?弘扬地域文化是使地市报副刊具有特色的重要途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就决定了这方人与那方人的不同,正是这一方的“特殊性”汇合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普遍性”。没...  相似文献   

6.
“周末版热”,是近几年来报纸上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不用说综合性报纸,就是一些专业、行业、企业报纸也对办周末版趋之若鹜。如同那句流行的广告用语“有路就有丰田车”、“有报就有周末版”一样。问题是大潮涌起,难免泥沙俱下。名相同实则相悖的例子比比皆是。怎样才能把周末版办出特色,办出品位?我认为当前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可读性、思想性、新闻性这三者的关系。(一)周末版的特色是什么?直观地说,就是周末。这是同义反复吗?不是。周末的概念,在西方,是从有“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那一天开始便有了。在中国。“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7.
地市报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如果从报纸版面上来说,我以为首先要改革要闻版,而它的主脑、灵魂——头版头条新闻的改革尤为重要。一张地市报是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强烈的开放意识,以及它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从它的头条即可大体判明。所以,无论哪家地市报,无不重视头条的选择,甚至花大气力苦心经营这块“寸金之地”。可是,最近笔者浏览了一些地市报的头条,并作了比较,却明显地感到,以下三方面亟待改革。一是“固守城池”——习惯于把所谓的“指导性”强、“宣传”价值高,作为头条的选择标准,甚至眼睛盯着大报头条,亦步亦趋。总以为选这样的头条保险系数大,上面满意。即使一些办得较好的地市报,头条基本上也是这个模式。如报界公认办得较好的一家地报,它年初10期报纸的一版,其中10个头条有8个是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县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地得到迅速发展。县市报目前已成为我国新闻事业中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是县市新闻宣传的一支劲旅。面对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县市报如何改革,使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无疑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县市报的优势和劣势 我国的县市报由县市一级党委主办,是县市党委的机关报,是四级党报中最基层的一级党报。和中央、省、地级党报相比,县市报的优势是明显的,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县市报处于基层,在党报中是自费订阅比例最大的党报,可以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直接地宣传到普通群众中去;二、县市报办在基层,对读者最熟悉,对读者最了解,可以及时了解到、听到真实的情况和声音,更有效地开展新闻宣传;三、县市报地方特色更为明显,群众爱看;四、县市报报小订价低,群众承受能力较强。县市报的劣势也较为突出:一是周期长(主要为周报),新闻宣传时效差;二是编采人员素质低,报纸质量不高;三是经费来源少,很难走出经济好时办报、经济差时停报的怪圈。 二、县市报面对的“读者市场” 要研究县市报的改革,就必须研究县市报的“读者市场”。中央级和省级党报多为公费订阅,地市级党报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编辑周末版的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周末版与正报的新闻版相比,既有同一性,又有相对“独立”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我们周末副刊的采编人员要时时刻刻注意调整自己的步伐,切勿因“独立”而偏离了办报的方向。周末副刊必须和正报在同一舞台上,在统一指挥下,各种不同的乐器紧密配合,共同奏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读者对精神产品的质量、品位多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读者多层面的需求促进了报业前所未有的繁荣。各家报社纷纷增刊扩版,创办星期刊、周末版,其势正盛,且有继续攀升之势。产业报也一改昔日的端庄,大办周末、星期刊。据统计,目前全国此类报刊已不下600余家。 一、产业报周末版在市场中要定位准确 产业报周末版相对正报、正刊而言,注重的是软性新闻,多为文化、艺术、法制、体育以及国际知识的内容。然而,正报正刊往往能保持行业特色,突出报道重点,而周末版却极易办得似曾相识而失去自己的特色。 产业报办周末版,是为了扩大发行量,增加读者  相似文献   

11.
报纸至今仍能与广播、电视、英特网相匹敌,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不可被取代的特色。具体到一张报纸本身,要始终拥有稳定和可拓展的生存空间,就必须独具自己的特色和风格。那么,冶金企业报纸——“钢报”的特色是什么,那就是:钢味。这种钢味要各个栏目的通力合作,才能炉火纯青。基于此,编辑“钢报”的女性栏目就要把“铁娘子”的来稿烹出钢铁味,以本色铸成独特风格。对此,笔者就编辑《攀钢日报》“半边天”专栏的编辑理想和实际体会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2.
特色,浅言之,即自己独有而他人没有,它使“自己”和“他人”能够相区别。作为报人来说,没有谁不希望自己所办的报纸能够与别人所办的报纸区别开来,办出自己的特色,其道理就像一个企业总想创出能够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名牌产品一样。然而,企业创名牌是何其之难,办报何尝也不是如此。 就拿经济类报纸的周末版来说吧。客观地讲,近些年来其发展速度不谓不快,规模不谓不大。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类甚至信息类的报纸都办有周末版,但是,上百份经济类报纸的周末版中,真正办得有特色的实在是屈指可数。原本与党报  相似文献   

13.
未来的中国地市报如何应对新闻的挑战?从当前地市报办报实践中仔在的问题和不足来看,笔者认为,就办报而言,起码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要有一个办报的好思路。根据地市报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办好主流报,壮大主力军”是未来地市报发展思路的上策。在林林总总的报业大军中,党委机关报是唱响主旋律的“领唱”,打好主动仗的主力军,是代表报业发展方向的主流媒体笔者认为,所谓办好报纸,就应该首先把党报办好;所谓新闻改革,就应  相似文献   

14.
与大报相比,地市报有其独特的个性,要提高地市报的可读性,我们就得找出地市报的特有个性,按其规律办报。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立足本地,办出特色。地市报新闻来源于本地,反映本地市各行各业的变化,读者也是本地人。对读者来说,地市报纸比省、中央报纸更接近他们,更容易吸引他们,这是地市报优越于大报的地方。鉴于此,地市报应多登些群众和通讯员写的东西,由他们写出自己在工作中的想法、甘苦、问题,会更逼真、  相似文献   

15.
和大报比较,县市报具有地方性强、接近性强的特点。这正是办好县市报的有利条件,也是形成县市报特色的一个优势。但是,如不着力解决县市报的“偏食”问题,那么,地方性、接近性这种“有利条件”和“优势”,便会成为损害地方特色的痼疾。县市报的“偏食”问题指什么,笔者认为,这如同小孩长期挑选自己喜欢的几种食物一样,办报人在办报过程中总按照自己固定的爱好与习惯去采访、选稿、编排,固守一隅,目不斜视。具体地说,有这样  相似文献   

16.
和大报比较,县市报具有地方性强、接近性强的特点。这正是办好县市报的有利条件,也是形成县市报特色的一个优势。但是,如不着力解决县市报的“偏食”问题,那么,地方性、接近性这种“有利条件”和“优势”,便会成为损害地方特色的痼疾。县市报的“偏食”问题指什么?笔者认为,这如同小孩长期挑选自己喜欢的几种食物一样,办报人在办报过程中总按照自己固定的爱好与习惯去采访、选稿、编排,固守一隅,目不斜视。具体地说,有这样  相似文献   

17.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18.
明常荣 《新闻界》2000,(6):50-50
努力办出地市报的地方特色,是地市报进行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地市报保持旺盛生命力,抢占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   地方特色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历史沿革、地理条件是一个方面,但最重要的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读者的思想文化素养。应当说,报纸的地方特色就是报纸依赖于所辖地区个性而体现在版面上的独有的色彩和风格。特色来源于个性,是个性的体现;个性越突出,特色越鲜明;地方“个性”反映得越充分,报纸的特色越浓郁。   要搞好地市报的宣传,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立足实际 明确特色 县市报的特色是什么?怎样办出特色?我们认为,县市报最大的特色是:它是最基层的、离群众最近的一张党报,这是它与中央、省、地上级党报及其他报纸所不同的最显著的特色,也是其个性所在之处。根据这鲜明特色,要办好县市报,一个根本的、关系到县市报生存价值的途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突出这一特色。而要突出这一特色,就必须增强其贴近性。 报纸的特色,是报纸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报纸需要有特色,因为有特色的报纸才能触发读者积极的阅读动机、良好的阅读心理和有效的阅读行为,并在阅读过程中升腾起某种审美效应,进而使报纸的新闻价值得以尽可能充分的实现。报纸特色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为了吸引读者抓住读者,大报如此,县市报亦如此。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地市报尤其是生活类地市报人面前: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新闻时,地市报如何报道?按照以往的惯例,“上面怎么报,下面就怎么报”。可是,这样的做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生活类报纸是走向市场的,其受众不满足于所获取的信息与其他媒体雷同,令人可喜的是,一些地市报特别是生活类地市报已在这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