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君龙 《今日教育》2007,(7S):73-73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都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诗经》里信手拈来的诗行,或言离别之愁思.或写相思之愁怨.或发思乡之愁苦.或抒亡国之愁闷,无不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有许多写“愁”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等都是古人写愁的名句。而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只有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可感,才能感染人。古人借助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一腔愁绪描写得千姿百态,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3.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有许多写“愁”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等都是古人写愁的名句。而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只有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可感,才能感染人。古人借助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一腔愁绪描写得千姿百态,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是其散文中的精品.也是高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许多版本的教材都选了这一篇优美的散文。人们大都认为《荷》一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几乎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使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也深信不疑,都这么教给学生。对此,笔者认为:经过反复研读和分析,无论是联系时代背景.还是从文章本身来说。  相似文献   

5.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歼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似文献   

6.
“愁”.一直是古代文人笔下连绵的感情浪潮。他们把抽象的、难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动人,彰显了汉语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6,(Z1)
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还是从她的名字开始。“清照”,不由得想起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是我顶喜欢的字眼,它敢与日月争辉,与日月同在。清纯得像河中走出来的口含话梅浅浅微笑的少女。  相似文献   

8.
出于对诗的热爱,尤其是古诗,编辑部最近兴起了一股写诗热潮。争强好胜如我,捧着《唐诗三百首》,吟来又吟去,可直到日暮低垂,人走楼空,依然找不到一丝灵感。写诗,真的如此艰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投射着现实社会的面影,体现个体生命的力量.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知其人,论其世”.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应摒弃孤立、单调、静态的介绍,努力遵循“自然、有机、深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祐党人”的牵连,先贬为杭州通判,继而又因“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迁徙郴州。政治上连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上一一再的变动和颠簸,使一个曾经怀有远大理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情绪也极度低沉。  相似文献   

11.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变成的梦啊,就这样匆匆地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2004年,歌手唐磊的一曲《丁香花》红遍大江南北。歌词并非多么优美,旋律并非多么激昂,但却走进了无数人的心,原因在于歌词背后动人心魄的真情故事打动着人们的心。时隔数年,偶然间又听起这首曾经走进灵魂深处的歌,想一想自己上过的每一节课,倏然一惊,我的课是否也曾经打动过学生的心,是否也曾经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一首歌,因为饱含了真情而唱响云际;一节课也应该因为用“心”而人情人理,走进学生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12.
某小学六年级毕业水平测试时,出了这样一道习作命题: 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下的都是一粒珍珠。长大以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了人生珍贵的项链。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们老师一定组织过许多语文实践活动,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题目自拟)。注意把活动的经过写清楚,把有意义或有情趣的地方写具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语料库分析方法,对《全唐诗》前六卷中含"愁"隐喻的诗句进行了考察。通过研究发现:《全唐诗》前六卷中含"愁"诗句的隐喻可以归纳为意象隐喻、拟物隐喻、身体隐喻以及拟人隐喻4种类型。其中"愁"的隐喻诗句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多将抽象的愁绪附丽于具体的事物,具象或为自然景观或动植物或乐曲或身体器官等。  相似文献   

14.
1.老了是成功还是失败?值得欣慰还是值得懊恼?当然是前者。老人无疑都曾拥有过青年时代,但年轻人是否都能平安活到老年,却还未见分晓并且有待努力。老人已经跨过了人生的许多险阻,登上了“银色年龄”的峰巅,这至少是一种欣慰。要感谢自己的身体,它承载我们度过了几十年风雨人生。  相似文献   

15.
胥进光 《上海教育》2006,(7B):24-25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重看到了《上海教育》,看到了里面让人一见如故的“当代教师”。我从中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里面有我的烦恼,我的困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十几个春秋寒暑,我像一个毛小子,在教育的田野里摸爬滚打,有时摔得鼻青脸肿,难免有时灰心丧气,甚至有时怀疑自己并不具备当教师的素质。而“当代教师”,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教育足迹的窗子,一篇篇散发着油墨气息的章,让我看到数不胜数的同仁,也有着和我相似烦恼、尴尬、甚至自卑。人生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路.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它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16.
陈小宜 《教师》2010,(1):50-51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写的第一首诗,得到了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虽然作者当时并不理解父母的心,但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取得了成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不同形式的爱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17.
郭慧 《教师》2012,(31):51-51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躬行的一句格言。他说:“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他认为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那么。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呢?我的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海香 《学语文》2008,(2):39-40
好些学生平时极喜欢给人写信。有时甚至在正课上写,屡禁不止,而且每每洋洋洒洒,大有下笔千言的架势。但这些同学一到写作文。却又往往叫苦连天,提不起劲。为什么同属于写作,写信与作文却有如此迥然的际遇呢?这与我们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有密切关系。只有调整当前的作文教学,才可能使作文受到学生青睐。  相似文献   

19.
黄俊祺 《师道》2009,(2):22-22
每次看到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表情丰富地说“好”的时候,我总感到别扭。他在台上不停地说“好”,这让我想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也会频繁地使用这样的语句。赵本山在台上半天才憋出一个“好”字,这让我想到自己在课堂上同样的尴尬,想极力避免用同一个评价用语,但最终搜肠刮肚还是想不出,时间紧急,也只好继续“好”下去。  相似文献   

20.
4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按照父母和姨妈的要求,初一女孩郭珉带着小表弟,早上8点半坐上公交车,赶到少年宫参加武术班的培训。因为没有武术底子,13岁的郭珉和5岁的小表弟在同一个班学习,每个周六培训,他们都要从扎弓步、马步,抓拳,走交叉步学起,再开始学简单的拳法。“很枯燥,但老爸非得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