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满足个人需要,经济法实质公平观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公平观相比,经济法所追求的公平是相对的公平、整体的公平、长远的公平.权利义务的倾斜性配置和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法实质公平现的两种主要手段.法律实践者只有充分理解和贯彻经济法实质公平观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经济法实质公平观的实现手段,才能保证经济法实质公平观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法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特色的经济法是在坚持立足国情,对西方法律、法学传统的颠覆与突破中构建的.推进了我国社会主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法坚持以保证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为己任.是国家宏观调控、中观规范、微观管理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是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平衡协调纵横两类经济关系、推进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统筹协调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以公为主、公私兼容之法,具有综合、系统、平衡地适度调控等功能.从30年的发展实践来看,经济法建设与经济法学理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和谐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以人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从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和实质出发,阐述其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探讨其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对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雄厚的群众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对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雄厚的群众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度化、法律化保障。经济法的使命就是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实现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协调、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法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6.
合作社与经济法的互动发展,不仅可以从合作社与经济法发展轨迹的契合中得到历史的验证,而且可以从合作社与经济法价值的耦合中找到合理的根据。在合作社的创新与发展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经济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克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法律障碍,更好地完善合作社核心成员兼任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合作社的社会责任;而且通过经济法对合作社的现实挑战敏感地作出有效的回应,还可以凸显经济法的解释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促进经济法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人性出发阐述经济法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通过对市民社会与经济法关系的分析得出经济法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结论。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法最主要的价值体现在公平、正义、效率和国民经济安全等方面,充分认识和发挥经济法的价值对我们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经济法理念的核心。该文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法理念的耦合,指出了用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法理念的创新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具有内涵上的内在统一性,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具有内涵上的内在统一性,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和发展,其科学性就在于其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本文从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说明其科学内涵,其科学内涵主要表现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及其人的全面发展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决定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因素。传统的经济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不能够有效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性的理论支持。现代经济学强调了人的利他性思想,将互惠性偏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的实践观,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始终。是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其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发展,它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4.
以发展观作为研究视角,揭示了经济法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内核,论证了经济法的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指出经济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机制,经济法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蕴涵的辩证统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从而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至2020年要达到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理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目标方向,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目标与理想方向”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就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而言,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为了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就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而言,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构建社会主叉和谐社会,都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巩固党的社会基础、实现党的执政目的、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此着重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两者的内在一致性问题。首先结合和谐社会的特征与内涵讨论了其与效率、公平和法制的关系,并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标准作出了明确界定。然后通过将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些深刻思想和理论结果与中国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论证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的相容性。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应是一个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体制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