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敏 《青年教师》2006,(10):27-29
阅读课堂的拓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文本,让学生多读、多思、多练,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师越来越重视阅读课的拓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现象却不免让人担忧:课文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就匆匆拓展。语文课成了思品课、科学课、综合课……真是“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相似文献   

2.
课前巧妙构思、精心预没,课中有效互动、智慧生成,课后拓展延伸、提炼反思.笔者以为唯有弹好这“j步曲”,课堂教学才有高效益.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一直认为音乐是一种技艺课,因而在音乐课上教师的注意力也就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及乐器等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个性的培养。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也常常是看歌会唱了没,知识掌握了没,使音乐课特别是音乐公开课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教学成果课或成绩展览课。在课堂上,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只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误区1:数学课或劳技课?
  曾经的数学课,计算教学总是那样单调、枯燥,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也常常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在如今的数学活动公开课(如“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教师先用美丽的图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可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剪剪拼拼:先剪两个三角形、拼这两个三角形-一剪飞机、拼飞机-一剪双喜,剪蝴蝶……整节课学生都在那里剪、拼、贴.剪剪拼拼贯穿着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在上劳技课,而不是在上数学课.数学的思想、数学的理念哪里去了?数学味去了哪里?没数学味的课难道还能称为数学实践教学吗?  相似文献   

5.
范刚 《河北教育》2006,(1):45-45
我的孩子刚刚升入六年级一个月,回来总跟我说:教学老师的课听起来是一塌糊涂。老师上课,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黑板上写写例题,拿起课本讲习读读定义,法则,根本没有知识的上下联系和拓展延伸。有时候,上课没听懂,下课问问同学,发现同学讲的比教师还明白,所以,孩子不喜欢她。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阶段开设“科学实践课”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实践课是在对现行高中课程与教学的思考中提出来的,是从课程改革角度提出来的.科学实践课的价值首先在于弥补现行高中课程之不足.但是,推论与假设不等于事实.因此,科学实践课是一门试验课.由于时间短,班级少,试验的重点在于确定它的性质与地位,探索原则与方法.本次试验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它还不能就普及的可行性作出详细的论证.现就北京人大附中高一(5)班“科学实践课”一年的试验作如下说明.一、科学实践课的性质与任务科学实践课是以学生自主性科学实践过程作为载体的科学教育课程,其重点在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科…  相似文献   

7.
一、课前充分准备,目的明确 校长盲目听课,与有准备听课,其效果是不一样的。校长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准备工作。1.熟悉课程标准,了解这节课的教学意图与教师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一、“整合课”的现状怎样 1、目前的三种“整合课”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探索的不断深入,各种整合课的观摩和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众多的整合课用具体的课例体现关于整合的理念、模式和操作方法.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关联.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合理应用的有效途径。笔者也听了许多整合课.发现目前的整合课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精品”整合课,这类课听者叫好却不叫座.原因是“做课”的成分居多.“打磨”的痕迹明显。为了节课的评奖.早早精心准备,集众人之力,数月之时,这样的课上出来固然好看.但缺乏实用性,学习和推广价值不大;第二类课是不成功的整合课.施教者对整合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了整合的理念.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喧宾夺主,学科教学沦为配角,信息技术成为“整合课”上华丽的外衣。第三类课才真正体现了整合的内涵,不夸张、不做作,符合学科特点.重视教学效果.这样的优秀课才能在常态教学中学习和推广。可惜,在各类观摩活动中.此类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所占比例目前还不到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笔者观摩了许多语文特级教师示范课,他们的课非常精彩。但是,要么是阅读课,要么是习作课。就连全国性、地方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也很少有上识字、写字课的。为什么呢?因为在阅读、习作课上容易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而在识字、写字课上就不同了。因为识字写字究竟怎么教,有许多问题仍没有弄清楚。至于展示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那就更难说了。因此,很少有人选识字写字课展示自己的教学实力。特级教师、教学能手都在回避的问题.普通老师该怎么办呢?说明识字、写字教学的问题并没有在新课改实验中解决.甚至还没有提到解决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0.
期刊杂志上所发表的课例大多完美无缺,不成功的课例很少见到.好多课例都是以学生没有预习为前提设计的,教师怎么启发,学生怎样回答,写得井然有序.实际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已预习过,学生的回答就可能打乱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谁都愿意发表成功的课例,但在教学实际中不成功的课例大量存在.笔者有幸听了不少进城考核课,优质评比课,  相似文献   

11.
上学期末的一次课前,我刚步入教室就发现气氛有点不对,只见谭小花同学趴在桌子上正嘤嘤地哭.肩膀还在剧烈地抖动。而后面几个调皮的男同学刚才可能在笑着什么,甚至脸上的笑容还没来得及退去.一见我进去,赶紧回到自己的座位,显得很尴尬。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广大教师迅速探索研究,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教学似乎很快就成了主旋律,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课堂教学的结课阶段来一点拓展教学;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不够丰满、不合潮流、不合风气。拓展教学已然成为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流行方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语文...  相似文献   

13.
数学拓展课是指以非教材例题为学习内容的课型,它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旨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完善认知体系、提升实践探究能力、培养理性创造精神.数学拓展课的结构化教学,既顺应教学改革的发展,也符合拓展课型的特点,还能弥补STEM教学的短板.在教学实践中,可借助内容编排系统化、教学目标精准化、活动设计板块化、教学方法"5E"化来实现数学拓展课教学的结构化.  相似文献   

14.
语文口语训练指导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究其原因,认识不足是根本原因,升学考试不口试是直接原因,而口语训练教材不完备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口语训练指导只有做到目标明确、立足课堂、拓展课外、加强指导,才能促使学生口语水平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5.
陈云 《江西教育》2023,(26):16-21
<正>拓展课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好的拓展课内容要“高”、起点要“低”、入点要“窄”、范围要“宽”。不仅如此,好的拓展课还应当注意构建课程体系,同一主题的拓展课应在不同学段循序渐进地展开,成为系列拓展课,避免拓展课无厘头地插入,又无余音地结束,给学生带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惆怅。笔者以“探秘度量衡”为例,探索递进式系列拓展课的样态。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环节是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手段,也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延伸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成了许多教师增添一抹课堂教学亮色的重要途径。课堂拓展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锦上添花,用得不好则画蛇添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拓展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老师在拓展时唱独角戏,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技能、经验阅历、文化视野以及教学理念等囚素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教学成为时髦话题之一。似乎不拓展,课就不丰富,不大气。于是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资源连接洋洋洒洒、四通八达。但是,很多时候,文中  相似文献   

18.
一、学生的动手时间要充裕 一节课35分钟,除去讲课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对孩子们来说就不太充裕了,经常是孩子刚刚提起兴趣,还没做出东西,下课铃声便响起来了。这样就产生了以下几个小问题:1.学生的积极性慢慢地降低。这样总打断学生的创作热情对学生的积极性会有一定的影响。2.作品不易保存。第一节课没有完成的美术手工作品带回家经常会弄坏或者弄丢。如果放在教室里的,空间又不允许。老师保存也不现实,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每一节都是有效课.练习课作为新授课的拓展,我认为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问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张扬个性,让练习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练习课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是很难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解题技巧的,因此对于数学练习课,我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疑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差不多”。 A、三年级的“一课三议”活动,评课时,发现执教老师的备课上没有教学目标。老师说这是为上教研课而重新备的课,主要是把上课要讲的写下来,教学目标还没来得及从教参上抄上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