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庚晋 《档案时空》2006,(11):31-34
何谓“丹书铁券” “铁券”,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民间俗称“免死牌”,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铁券是勋章的雏形。其制法为熔铁铸瓦,状如蒸笼,断而为二,形如板瓦,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受券人与朝廷各执一半。  相似文献   

2.
“金书铁券”是古代遗留至今、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尚属独一无二的特殊载体的档案文献,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目录》,现藏于青海省档案馆。何谓“金书铁券”,不妨先从“书”说起。所谓“书”,一是指“在铁的质料上刻字过程”,近似今天的“书写”;二是指“金书铁券整体文字内容”。所谓“金”,一是指“涂在字体上的黄金粉末”;二是指所有字体涂完后,“铁券通体金光辉煌”。所谓“铁”,是指“载体的质料”。所谓“券”,《辞海》释义:“契据。古代的券常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如今之合同(此正符合金书铁券的特征与作用)。”如将这四方面…  相似文献   

3.
明太祖朱元璋为实现保恤臣子之意,按军功赐爵授券,将爵位与铁券联系起来,实现了铁券授予的制度化。通过翻检《明史》,并结合《实录》等典籍校验,本文补充了学界现有明朝铁券授予对象的统计。通过对券主画像,本文指出明朝铁券授予的意义除论功行赏外,更强调其对功臣家族内部血缘式链条的再造。  相似文献   

4.
<正>"金书铁券"即民间俗称的"免死牌","免死牌"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赐券的日期,踢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记戢被赐者对期延的功勋业绩;三、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咒等;四、皇帝的誓言。按照朝廷的规定,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踢予的种种特权。"铁券"一般分为左右两半,左半部分颁发给受赐者,右半部分留藏于重官内府。以待出现异常时验证两者是否吻合。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金书铁券"是明期项宗皇帝在天顺二年(1458年)颁赐给右军都督  相似文献   

5.
铁券,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盟约性质的文书。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特权。铁券一词,据笔者所知,最早见于《后汉书·祭遵传》。《祭遵传》中,引了东汉光武帝时博士范升所上奏疏中的一段话,文曰:“昔高祖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与下分功,著录功勋,颂其德美。生则宠以殊礼,奏事不名,入门不趋,死则畴其爵邑,世无绝嗣,丹书铁券,传于无穷。”可见,我国于汉高祖刘邦时开始有了铁券文书,不过那时不叫铁券。史书记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符”,《说文》解释:信也;《史记》注释:诸所合符以为契者也。“丹书、铁券、金匮、石室”,即铁为契,以丹书之,以金为  相似文献   

6.
梵呗三释     
释“契”自《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记支谦“制《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始,梵呗即称“契”。此处“契”字何义?或解释为“犹部或篇”(如《汉语大词典》),或解释为“章”(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这种解释在语意语法上固然不错,但考察“契”字的词义,除了佛教史籍在谈到“梵呗”时用“契”作量词外,在其他古代典籍中尚没有相似的用例。《汉语大字典》未收量词的义项似乎不无道理。契字的本义可能是“刻”;又释为券证、文书,此后又有引申义“要约”“相合”等。虽然“文书”之义可能派生出“篇”“章”的量词之义,但缺乏其他…  相似文献   

7.
铁券     
《水浒》七十一回本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写店主动人介绍柴进时说“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无人敢欺负他。……”又在五十二回“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失陷高唐州”中,写李逵打死殷天锡后,知府高廉抓书铁券。“这个给柴进提供保护、带来特权的“誓书铁券”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何以有如此威力?  相似文献   

8.
铁券文书是表明明代贵族爵位的凭证性文书,是明代封赠文书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认识明代贵族政治的一个重要角度。本文根据史料记载,结合现存的铁券文书原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铁券文书在明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颁发及与当时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铁券文书的形成、处理与管理,以期从政治和文书管理两个方面认识明代铁券文书。  相似文献   

9.
铁券制考略     
铁券是符节的变种,也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它是封建帝王颁赐给有功之臣的享有某种特权的凭证。西汉初年刘邦首次以铁券为誓,封赏功臣世袭爵禄;魏晋时期铁券誓词一变而为免除死罪并成为后世铁券的主要内容;铁券在唐朝曾一度泛滥,到明朝进一步形成制度并趋于完备,到清朝则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0.
到食堂吃饭.用手机刷卡;到开水房打水,用手机刷卡:到浴室洗澡.用手机刷卡;到小卖部购物,用手机刷卡:到校园小吃一条街吃小吃,用手机刷卡……这不是想象.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校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校园中可以不带钱包.不带各式各样的卡和券,只要有一部天翼“翼机通”手机.就可以开始美好的校园生活.  相似文献   

11.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6,(18):56-58
旧称,顾名思义就是以前的称谓.也就是说,旧称在文章中一般不得出现,除非在解释某某旧称是什么(如白细胞旧称白血球)时,否则就算错误.比如,我们只能称“!”为“叹号”,如称“感叹号”“惊叹号”均为错误. 旧称与现称对应,现称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根据政治需要,将带有歧视的旧称加以修改,如“佤族,旧称佧佤族”;有的是依据新的标准统一规范,如“公尺:米的旧称”;有的是科学技术发展之后,原称不科学,必须进行修改,如砷旧称砒.  相似文献   

12.
66犬
  “犬”,象形字。甲骨文是狗的线描。金文、篆文。古时“犬”大“狗”小,现“犬”与“狗”没有区分了。
  古时,用“犬”组成的词大都为卑称。“犬马”是臣子对君上的自卑之称,如“愿效犬马之劳”。“犬马之齿”是指自己的年龄。“犬子”是对自己的儿子的爱称。  相似文献   

13.
从汉语诞生的那天起,它最被人们忽略的一个功能就是“游戏功能”——写完上面这个句子,我想到《古墓丽影》,你想到《黑客帝国》……没错。不过,更广义的“游戏”涵盖的,不仅包括林妹妹与宝哥哥喝茶甫毕,踱步后花园吟诗作画,猜迷语,对对子,还包括藏头诗、回文诗、嵌名联或“小强填字”……当然,如你所知,在手机上用短信格式将一个半黄半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1983,(3)
古今往来,几乎无一作家不爱书成癖、嗜书如命,因此人们常以“书”字为词头,给作家冠以各种各样的雅号。称“书厨”的如:宋代的吴时、李纲南北朝的陆澄唐朝的虞世南称“书城”的如:唐代的李泌称“书库”的如:隋朝的公孙景称“书袋”的如:宋朝的辛弃疾称“书巢”的如:宋朝的陆游  相似文献   

15.
“金箧何人深汉策,白云千载护秦封”(明·李攀龙《怀泰山》句)。古代帝王封禅泰山,其祭告天地文书皆镌之五版,敛之金匣,封埋祭坛之下,史称“金崔玉册”(亦作玉简、玉牒、玉检)。《汉书·武帝纪》注弓据康之语:“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卷五《封禅》篇亦云“树石九,泥金八幽;鸿律蟠来,如龙如虬。”早在汉代之初,已有泥金检玉之制。(史记·封掸书)载:“(汉武帝)封广文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工谋书,书秘。”又明王思任(登泰山记)称岱顶有“汉武王检…  相似文献   

16.
嫌谮铞?因而取名为陬。 端月:取一年端始之意。 又有元月、初月、冠月之称。 二月 如月:如,即二月随从之意,二月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所以称如。0兰台世界Lantai World38K892J153;4;I;JJ153_4;00040016;000200050009000236元旦·春节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的意思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  相似文献   

17.
<正> 纵观人类文明史,从绳索、兽皮、石板、甲骨、铜鼎、铁券、缣帛、竹简等,到当代的纸张,档案载体一直处于发展、变化、更替之中。“更替”是大趋势,但电子文件要彻底取代纸质文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究其原因,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
陕北札记     
(一)关于“圣地”大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习惯于称延安为“革命圣地”。一提“圣地”.便令人肃然起敬,从心里涌起一股神圣感.还不免要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潮水般涌动着的人群.他们的灵魂向“圣地”飞翔,在“圣地”凝聚.并由此得到纯洁、得到提炼、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9.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和“初”意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  相似文献   

20.
近日有消息称,山西省各大煤企已跟金彝投资集团达成初步战略合作协议,山西省首家集合各大煤炭企业的特大型民营“中国煤炭银行”即将成立。对此,山西省资源和资本业界寄予厚望.多位观察人士称“届时煤企可直接介入金融资本领域,成为横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