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Bradstreet,1612-1672)是美国首位女诗人。清教徒主义提倡在这个世界生活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深受清教徒主义影响。因此她诗歌中的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经常处于对立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对立同时反映了其思想状态,即作为一名清教徒的安妮和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女人的安妮,这两个角色的冲突和交战,从而使她的自我与超我处于被迫分裂的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冲突也显示了她对于上帝及所处的父权社会的一种质疑,从而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1612-1672)是美国首位女诗人.安妮的诗歌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关注那个世界的诗歌、关注这个世界的诗歌和同时包含两个世界因素的诗歌.  相似文献   

3.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Bradstreet,1612-1672)是美国首位女诗人。安妮的诗歌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关注那个世界的诗歌、关注这个世界的诗歌和同时包含两个世界因素的诗歌。  相似文献   

4.
撕裂与抗衡——《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的主角之一亨伯特患有恋童癖,曾几度出入精神病院,拐骗幼女,最后成为不折不扣的杀人凶手。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学说来看,亨伯特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停地对抗、冲突,因最终没能达到平衡而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诗歌“人格结构”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超我阶段、理性自我阶段、生命本我阶段。各阶段诗歌的内容、形式、格调呈现出特有风貌,标志着中国新诗心理结构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一直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沃克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人格结构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发展体现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人物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对待方式,从而凸现主题.  相似文献   

7.
《永不瞑目》的爱情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其根源是主人公肖童的“恋母情结”下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的分裂。  相似文献   

8.
9.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人格分析理论,对《简·爱》的主人公的三重人格进行分析。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方面揭示出简.爱性格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罗切斯特爱情的发展。其中,本我的载体是疯女人伯莎,自我则是简.爱本人,超我的形象则是上帝。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直是文学评论界的热点。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存在主义主题,主体莎拉的神秘性,小说的叙事艺术等方面.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提出莎拉、查尔斯、欧内斯蒂娜以及以波尔坦尼太太为代表的莱姆镇人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通过体现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激烈冲突与斗争,并以本我的胜利为终极目标,反映了约翰·福尔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是一部不朽的名作,其主人公思嘉充满矛盾的人物性格一直都是文学评论家们讨论的焦点。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构造理论来分析其复杂的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2.
凯特·肖邦在《觉醒》中探讨了女性渴望性爱、追求艺术及母亲的职责这三个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放到了她所设计的女性人物身上。赖斯小姐、埃德娜、拉特诺尔夫人其实是肖邦幻想的一种人格的三种结构而已,分别代表本我、自我和超我。肖邦通过展现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试图为自己也为同时代的女性探索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梁玉倩 《海外英语》2013,(15):188-189
《别让我走》是日裔英国作家石墨一雄的一部获得二零零五年英国布克奖提名的大作。这是一部被道德定义为有失灵魂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社会进步可否与残酷牺牲为代价的作品。该文试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角度,以作品中男主人公汤米与凯茜的爱情故事发展为线索,探讨一个克隆人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知到痛苦,最后又回到平静的过程。从中揭示男主人公汤米的人类性格特征以及其爱情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该论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从生活环境、人格以及爱情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说《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和《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两位在以上几个方面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因其作品对宗教主题的深刻见解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仔细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不难发现其中的主人公大多精神异常,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为例,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通过对小说中几位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其各自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造成这种人格结构失衡的原因,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其作品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与以往的对《再别康桥》的纯文学解读和考据式解读文章不同,试图借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袁枚的“性灵”说对其作出全新的解读。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勾勒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演变脉络,试图复原诗人彼时彼地的诗魂原貌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7.
以美国南北战争宏伟壮观的场面为背景的《飘》,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人们对于其中的主要人物瑞德.巴特勒的评价毁誉参半。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解析瑞德深层次的精神结构,重新阐释他与郝思嘉和卫希礼之间的爱恨情仇,探悉深层的蕴育于瑞德精神结构中的原因,从而得出瑞德内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与冲突外显于他对郝思嘉和卫希礼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变化,而他最终回归南方文明则折射出他深深的南方情结。  相似文献   

18.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爱玛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女性形象,对于爱玛来说,追求浪漫的爱情是她的生命必然的使命。她为爱而生,也因爱而死,她因为爱成为世人眼中不正经的女人。爱玛对于爱情的执着让她沉迷于欲望中,沦为欲望的奴隶,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小说《蜗居》中极具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代表人物之一海藻的形象,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揭露人性的善恶变化,分析其扭曲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弗洛依德心理学的"三部人格结构"来解析简·爱宗教观的形成.本我是人的精神世界里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超我是宗教、教育和法律等社会的外在规约系统在人的精神世界里的反映,它的职能是规范和制约本我.本文认为,本我对应简对世俗之爱的求索,而超我照应简的宗教良知.简的人文主义的宗教观的形成,实质上是本我和超我矛盾冲突和协调统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