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是动态的,人的思想情感也会不断变化。读了朱自清在不同时期写的《绿》和《荷塘月色》,我们就明显地感觉到写作《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不再是写《绿》时的朱自清了。《绿》中“我”是那样的自然率真,面对那一片绿,欣喜若狂,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无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溢于言表。到了《荷塘月色》中的“我”,则多了几分压抑,面对荷塘与月色,产生的只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并且在这淡淡喜悦之中还掺和着某种忧愁。显  相似文献   

2.
说到朱自清,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散文名篇《春》、《匆匆》。听流行歌曲《荷塘月色》,会想到他的同名散文名篇。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举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称赞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3.
王亚敏 《师道》2005,(12):42-42
那天晨读,我正兴致勃勃地朗读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也在用心地读着他们将要学的《泉水》。这时,平时爱管“闲事”的江瑞东悄悄地走到我身边,对我轻声说:“老师,王超的大门牙要掉了。”我听后很是生气,心想:“就你多事,人家掉牙,关你什么事?”便轻声地呵斥道:“还不快去读书?”江瑞东悻悻地回到位子上。我用严厉的目光看丫一下王超周围的几个学生,他们像意识到什么.刚想张嘴说什么,又拿起书来读。我呢,又徜徉在那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里……  相似文献   

4.
(一)妙答语文老师正在讲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见小明趴在课桌上打盹,便生气地问:“你在做什么?”小明眼珠一转,说:“我正在理解课文中的一句话。”“哪一句?”“就是那句‘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极富美感的散文。朱自清先生通过描写荷塘月色中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渴望自由的情感。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这篇优美散文的内涵。文章以《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为例,对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初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那份感觉真像是“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的那份清香,诗人的那份幽情,久久在心中萦绕,恰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我似乎听到了它的乐音,见到了它的倩影,心头也有了“淡淡的喜悦”。再读《荷塘月色》,心中那...  相似文献   

7.
我在讲朱自清的优秀散文《绿》和《荷塘月色》时,大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但叫他们听写《绿》的第三段,默写《荷塘月色》第四段时,错误百出,如把“蔚蓝”写成“尉篮”,把“袅娜”写成“鸟那”,把“亭亭”  相似文献   

8.
魂牵梦绕的讲台程翔从登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深深地迷恋上了这块人生舞台。一晃13年过去了,忆往昔,一幕幕动人的景象犹在眼前。还是从《荷塘月色》说起吧。那时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篇文章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铃声一响,我精神抖擞地踏上讲台。我简单地介...  相似文献   

9.
这学期我教高中复读班,复习《荷塘月色》之后,同学们被朱自清的写景散所吸引。他们陶醉在那清新细腻的语言中,流连在那清幽淡雅的意境中。他们为朱自清高超绝伦的写景艺术深深折服。为此,我布置了研究性学习:阅读《温州的踪迹》(《语读本》第一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匆匆》《歌声》《威尼斯》等朱自清散名作,研究朱自清的写景艺术。  相似文献   

10.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荷塘月色》的文眼,因为正是由于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先生才想起在月夜里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才能看到静谧恬美的荷塘月色。而在分析这个文眼时,以前的老《教学参考书》一般是从两方面解释的,大意是说,朱先生那几天心里之所以“颇不宁静”,一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定位 ]以品读文学人生来思考现实人生。《荷塘月色》一文 ,是 1 92 7年朱自清在社会剧荡、前路暗淡之时 ,悄然蛰居清华园里 ,为抒遣心中郁闷惆怅而写的。那浮起薄薄青雾的荷塘 ,正是他郁闷彷徨的精神写照。但是 ,那如梦幻一般的清塘荷韵 ,又何尝不是作者摆脱郁闷、超越彷徨的心灵寄托呢 ?那一夜绝美的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 ,只存在于朱自清的心里 ,那是他找寻回来的在抑郁苦闷的人生中曾经失落了的精神家园 !借助《荷塘月色》的意境审美来感受并思考朱自清随缘自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这些感受和思考 ,将有助于学生们省察并重塑自己的内心…  相似文献   

1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授。1927年7月,正值反动势力不断加强黑暗统治的时期,作为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朱自清不满当时的社会黑暗,苦闷、徬徨,又不能离开现实,就是在这种苦闷矛盾的心情下,他写下了《荷塘月色》。作品是从他要去观赏满月下的荷塘景色写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  相似文献   

13.
那年那月     
我忘记了最初的开始,忘记了最末的结果,在我丢失过程的时候却记住了你的笑容,干净而落寞。你说每次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到里面写“田田的叶子”就会想起我,然后微笑。可是每次你这么说,我却都哭了,眼泪落在你漂亮的字迹上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脍炙人口,成为千秋名篇。每当读起这篇摄魂夺魄的《荷塘月色》,我总是爱不释手,常常情不自禁地放声吟诵起来。今天,“她”又作为散文精品的保留篇目被列入新教材且编入高一语文的首篇。当手捧崭新的教  相似文献   

15.
[小引] 凡读过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人,无不为月下清幽美妙的荷塘所陶醉,为荷塘中朦胧柔和的月色而动容,然而当不少人满怀向往在清华园寻找到那荷塘月色时,却又发现那里并没有醉人的诗意,荷塘月色非常平凡。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我们的感觉不敏锐、头脑不聪慧,而是由于我们用的是日常感觉,朱自清用的是审美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认为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抒写的则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我们从文章的两个“忽然”入手分析,就可以发现,《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恰是作者浓浓的哀愁。 第一个“忽然”在文章的开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  相似文献   

17.
访荷塘     
学生时代读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我就渴望能在淡淡的月色下漫步静静的荷塘。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原文中引用了《采莲赋》片断之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荷塘月色》引用这四句诗的真意何在?朱自清用它表现的情绪是喜悦还是哀愁?有关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有关资料”。如,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独处”时的“心理独白”,或者说是朱自清先生刻意营造的一个“梦”。文中作者所“梦”到的地方在哪里呢?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身处北京清华园的朱自清先生到底惦记着江南的什么呢?我们来看作品的描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句子。显然,弄清楚“采莲的事情”所包含的意蕴是解开作者江南情结的关键。朱…  相似文献   

20.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每当听到有人读起这篇朱自清的《春》,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几年前发生在我班上的那一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