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龙根 《新闻窗》2012,(4):27-28
一年一度的安徽省好新闻和安徽省经济好新闻评选已尘埃落定,淮北日报社选送的新闻作品共有6篇分获一二三等奖。好新闻的大量出现绝非偶然,除去新闻事件本身新闻价值较高外,记者的思维方式、采写技巧、工作作风等也是打造出好新闻的主要因素。细心品读评选中的每~篇佳作,并结合本人的新闻实践,笔者以为,成就每一篇好新闻的根基是一致的,可谓万变不离其宗。什么是好新闻,这个问题业界已给出多种答案,许多观点不无道理,但它们多从新闻的某一特点或侧面加以总结,往往具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一张报纸。其实只需要两个要件,一是好新闻。另外一个,是好文章。好新闻是在第一现场的发现,独家,迅捷,最快发布的新闻事实或信息。读这样的新闻,人们关注的是新闻事件本身,很少关注文字的力量,甚至记录者的名字都会被忽略。如果进入新闻的解读、发掘或评价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对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具有敏感性,而且还要注重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心人,不断提升对新闻事件的透视力和观察力等素养,做到在纷繁的事物中捕捉有价值的素材,从而写出独具特色的深层次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4.
在每年的各级好新闻评选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一个独特的新闻现象:在获得较高的奖项上,总会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家新闻入选,如《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报告》(199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1999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2002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等。这些好新闻都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事件也基本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阅读这类作品,不仅感到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指导性强,读来可亲,同时又有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为什么地方性强的独家新闻能获大奖,这里面有无一些独特的…  相似文献   

5.
有好的新闻事件,好的新闻素材,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新闻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何选择新闻角度的问题。所以有人说“好新闻来自新角度”。  相似文献   

6.
王慧 《新闻爱好者》2012,(22):20-22
新闻传播活动遵循着"美的规律",从审美表现上看,新闻传播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必然贯穿着美学的原则,具有美学的特质:外在形式美学特质与内在美学特质。而新闻的美学特质对新闻传播活动最重要的启示是,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具有美学素养,加强美学思维,才能报道出有着真、善、美灵魂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7.
王慧 《新闻爱好者》2012,(11):20-22
新闻传播活动遵循着"美的规律",从审美表现上看,新闻传播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必然贯穿着美学的原则,具有美学的特质:外在形式美学特质与内在美学特质。而新闻的美学特质对新闻传播活动最重要的启示是,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具有美学素养,加强美学思维,才能报道出有着真、善、美灵魂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8.
通讯是我国常用的一种新闻体裁,欧美称为专稿、特稿。它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寻找不同角度,对新闻事实或人物作比较充分的独家性报道,产生消息所难于达到的纵深性和形象性的特殊新闻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新闻通讯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一件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或人物,用有趣和具有吸引力的文字传达给读  相似文献   

9.
在报刊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耐人寻味的新闻速写,它构图新颖,别具意境,黑白分明,富有形式美,报刊的版面上有这样一幅好新闻速写既突出地烘托出新闻性又使版面获得富有趣味或情调浓郁的表现,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普通的政法新闻记者,如何从有限的新闻素材中挖出“好新闻”,记者从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做到事事留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一条新闻线索剥离出事件的本质,那么“好新闻”往往就在你身边。  相似文献   

11.
黄明富 《新闻界》2000,(6):47-47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识别好新闻,对好新闻快速反应的一种新闻业务能力,也是检验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新闻敏感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曾经说过:“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新闻记者。”足以可见,新闻敏感对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这里就如何提高新闻敏感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政治敏感是增强新闻敏感的先导。新闻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无产阶级的新闻必须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并为无产阶级服务。新闻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  相似文献   

12.
县市报由于受区域的局限,新闻源头较为狭窄,记者时常为写不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而苦恼。的确,在我们身边,不可能每天都有被称之为好新闻的事件发生,但好新闻又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也是事实。关键是记者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新闻。  相似文献   

13.
王珩 《青年记者》2013,(2):30-31
新闻的本质就是说出故事,这乍看起来有些不妥,似乎与小说等虚构文体混淆了,但这是美国新闻学者富兰克林提出的全新的新闻理念。他认为,一个记者如果在采访中找不出故事,他就写不出好新闻来。细究他的观点,其实是站得住脚的,新闻面对的是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倘以纪实笔墨加以展现,是完全可以的。富兰克林对他的理念作了如此阐释:"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目  相似文献   

14.
诸雄潮 《中国广播》2005,(12):78-79
新闻到处都是,但好新闻只需截取事件的最精彩一段。抓住这个华彩乐段,整个报道就声色俱备。  相似文献   

15.
黄宁  正谋 《新闻前哨》2002,(10):7-8
各类新闻具有不同特点,分类指导抓重点,才能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搞好新闻。 一、时政新闻——准中求活 时政新闻源于上头的特征,决  相似文献   

16.
一、变革时代,我们用什么确定新闻座标? 1、基层与高层 "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我当记者至今听得最多的"名言"之一。好新闻真的仅仅出自基层吗?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是讨论基层有没有好新闻,更不是质疑记者要深人基层,我自己从来都是把深入基层作为新闻采访不可或缺的路径。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好新闻的坐标能不能这样界定,如此提法会不会误导记者的新闻思维。  相似文献   

17.
所谓再生新闻是指记者根据各类媒介已形成文本或图像的新闻传播内容和新闻传播效果,充分挖掘各种新闻资料,对其进行第二次“开发”,由此发觉新的价值。 现在,通过二次开发获得再生的新闻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介上已屡见不鲜。因此,并不是说一定要抢到独家新闻才是好新闻,别人报道过的新闻经过二次开发同样可以做成好新闻。当然要做好对新闻信息的再生开发,并不是一件容  相似文献   

18.
余祖波 《新闻窗》2009,(6):94-96
有人说,地市级媒体主要面向基层,碰不到大题材,没法写出好新闻。小事件真就写不出好新闻、大新闻吗?答案是否定的。基层并不缺少好题材,关键在于发现。一些小事件蕴藏着大主题,只要记者善于发现,找准角度,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采用新颖的写作手法,托出事件独特的新闻价值,小事件同样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9.
安宇 《新闻传播》2004,(8):47-47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新闻精品,不外乎是新闻作品被评上哪一级“好新闻”。其实这种观念给我们多出精品、全面提高新闻质量带来很大误导——就“好新闻”而抓新闻,忽视一般性的新闻基础工作,这很容易将新闻工作引入狭隘的新闻功利的泥沼。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一般新闻而言,鲜活、生动的事件性新闻更具有新闻的故事性,贴近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新闻价值也更为突出,因而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能激起读者的关心。这类新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仅"可看",而且"可讲",能够在读者的口头传播中扩大新闻影响力,提升新闻价值。正因如此,努力提高事件性报道在版面上所占的比例、一版头条多用事件性新闻,不仅仅是吸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