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秀红 《教师》2013,(18):113-114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开设的一门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教授学生的时候经常会出一些辨析题,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更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出题的时候深思熟虑,确保所出的题目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出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3.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各省市的物理考题出现了一类新的题型——“辨析题”.“辨析题”是问题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下,给出学生错误的解题过程,让同学们分析正确与否或完善与否,从中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从中判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这符合新课程改革中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注重培养人的优秀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这类题型近年来成了各地命题竞相借鉴的热点题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辨析题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试题中难度最大的一个主观试题类型。辨析题是对基本事实、基本理论进行判断、辨别、分析的一种题型,要求学生既要"辨",又要"析",主要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回答此类问题时要辨别准确、观点正确、论述扼要、表达清晰。一、辨析题的解答步骤第一步,辨别正误。这是解题的关键的一步。如果判断不准,后面的分析就会做无用功。面对辨析题,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推敲,明确题目中的观点或行为正确与否,作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6.
王骏  田艳艳 《中国德育》2012,(23):56-59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小学道德时间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方面发生了一些重大变革,在注重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合理有序安排、加强德育与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于德育内容的内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8.
9.
教育的道德性,是社会的道德性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人类社会是道德的,而教育又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说教育是具有道德性的。教育的道德性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可以通过坚持人本的教育思想、将直接道德教育与间接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和营造充满道德精神的教育环境等方式来提升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辨析题是近几年政治中考的热门题型,但初中生在这类题型上往往失分较多。在中考复习中,运用支架式理论,分析题意、搭建支架、综合提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让学生理清思路,做好辨析题。  相似文献   

11.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小学教育更应如此,修身先修德,小学教育要为道德而教。  相似文献   

12.
板书应注意“四性”浙江邵毅精心设计的板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就要做到恰当、合理,揭示教学过程能起到导学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板书的,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协调性。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板书的内容也要逐步完善。教师在教学时的板书,必须与文章思路的展现同步...  相似文献   

13.
14.
汪晓勇 《福建教育》2023,(17):51-53
有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应以学为中心,立足于“输出端”,从确定预期作业结果开始进行“逆向设计”,通过“目标—评价—情境”这一设计流程让作业真正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5.
鲁洁先生深刻认识到,当今我国的德育存在外在化、片面化等问题,导致所培养的人是“道德之才”而非“道德之人”。“道德之才”只具有部分道德,在道德领域只得到片面发展。“道德之人”是在道德领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自由发展的人,是具有共在型独立人格的人。为此,鲁洁先生响亮地提出了“做成一个人”的号召。要做成一个人,个体要在“成人之道”理念引导下,在生活实践中去“做”,去筹划自己、超越自我。这是一种“超越论人生观”。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中心,引导学生针对生活经验、各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展开叙述、体验、理解、对话、交流、讨论、辩论等,促使学生从物质世界进入意义世界,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16.
方永才 《时代教育》2009,(5):159-159
道德判断是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其道德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其道德意识的核心成分.本研究拟通过分析道德判断的研究进展探讨它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梁隽 《广西教育》2010,(35):15-16
道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把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殊个体,他不会机械地接受道德原则。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柏格和教育家杜威等提出“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发展良好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信息的交互、共享、虚拟现实等特点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主动积极应对网络,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育人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更大的社会适应性、更强的社会工作能力,是学校育人的根本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如何重建中国人的道德体系,如何加强国人的道德教育,早已被推到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如何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更是处于道德教育的前沿.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通过班级建设、活动组织、课堂教育等形式对小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探索并构建小学和谐德育体系,力求小学德育诸因素的整体协调,小学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小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与环境中,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和谐、全面、充分的发展。“和谐德育”应体现根本特色,要秉承“和谐”原则,营造“和谐氛围”,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小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