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作品与风格     
文学美可分为两种,清晰明朗的美和含蓄朦胧的美。由此产生出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明晰的和含蓄的。得以不受任何伤害和歪曲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多属于前者。卡莱尔的近于行云流水的文体,兼有灵性的热烈和官感的富丽的《圣经》,都可以作为其中出色的代表,这一类作品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欣赏、而另一类作品,即有着朦胧含蓄风格的作品,常不容易立即得到多数人的承认和喜爱,左魏尔伦、兰波、马拉美等法国象征派诗人的身上,这种风格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对比下面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风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不是说诗贵含蓄吗?是的,确实如此。含蓄自有含蓄的美,朦胧也有朦胧的美,但明朗也有明朗的美。绚丽多彩是美,朴素无华也是美。它们是各有千秋而并非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关键是看诗是不是真正的诗。诗缘情。只有有真正的诗情,有发自诗人内心  相似文献   

3.
含蓄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技法.本文试探讨了含蓄的渊源流变,认为含蓄起源于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说;分析了含蓄的三个特征——深刻性、曲折性、模糊性以及含蓄的方法;指出含蓄是一种高层次、高品味的美,需要创作主体与鉴赏者双方的合力滋孕与体悟.  相似文献   

4.
诗是最华丽的乐章,诗是最动人的音符;诗是智者脑海中最精辟的语言,诗是文学桂冠上最耀目的明珠。诗,可以凄婉,亦可明朗;涛,可以含蓄,亦可直白;诗,可以有严整的形式,亦可天马行空般的潇洒不羁。若问什么是诗的真谛,一切妙处就在一个“情”字。有了真情,哪怕是再  相似文献   

5.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0,(10):14-15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之评说。“贵曲”指写诗隐晦,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通常称之为“含蓄”。诗之“含蓄”,我们以为可分“单义性含蓄”和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诗歌历来被认为有两种风格:“平淡自然”和“金刚怒目”,然而大多数陶诗并不能简单地划归这两种风格。陶诗总体风格应是“欣慨交心”,平淡自然的诗与金刚怒目的诗都是在“欣慨交心”风格基础上的变形和发展。陶集中各类题材的诗作都可分析出“欣”与“慨”交织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诗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诗何以语忌直,《诗说杂记》说:“语何以忌直,缘诗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8.
吴奔星的旧诗具有含蓄与明朗兼容并蓄的风格特征,他的含蓄诗风借助意境的情景交融传达诗性的生命体验,以联想与想象为特征的虚实美学融入浓烈的乡土情结,通过立象尽意演绎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而他的诗中在自然情怀的抒发和爽朗幽默的个性塑造方面则体现了吴奔星旧诗的明朗诗风。吴奔星的旧诗是他的“诗学是情学观”的诗学理论的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的散文风格概称为“六一风神”。具体表现为:平易自然,真情实感;纡余委备,条达疏畅;含蓄蕴藉,情韵绵邈;声韵优美,诗味醇浓等四种特征。  相似文献   

10.
“清远”是清代诗人王士祯神韵诗论的核心,“清空”是南宋词人张炎用以推尊姜夔词风格之语.二者看似毫无相关,但若仔细辨析,则可发现颇多相通之处.“清远”诗与“清空”词均具有风格清丽典雅、构思奇特巧妙、意境虚渺蕴藉、寄托含蓄深沉等特点,表明诗之“清远”与词之“清空”实可相通.  相似文献   

11.
曹植女性题材的作品因生活境遇不同,可分前后两期。前期内容单纯直观,表达风格明朗直率。后期从主观上刻意塑造女性形象,内容丰富多采,风格深沉含蓄,创作更臻成熟。  相似文献   

12.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中国的书法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这三种具有鲜明的、典型特征的风格。即第一种是以晋代为代表的平和含蓄的风格,第二种是以唐代为代表的刚劲雄健的风格,第三种是以宋代为代表的自由豪放的风格。这三种风格,自然又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平和含蓄者有时失之于柔弱,刚劲雄健者有时失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典抒情诗是很讲究含蓄的。北宋诗人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诗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曾子固说:诗当“语尽而意不穷。”南宋词家姜白石也说:诗“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都是说,作诗要注意含蓄。含蓄能使作品显得蕴藉深厚,“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古人如此重视,是有道理的。他们在这方面表现了高度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司空图在《诗品》中说:好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确,读好诗后,就象吃过橄榄之后,香甜可口,回味无穷。其所以这样,这与诗的含蓄有关。而含蓄与浅露相对,浅露的诗,一览无余,读时,象喝白开水似的,清淡寡味。因此,姜白石说:“诗歌语贵含蓄。”吴乔说:“诗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这里的“隐秀”就是讲的含蓄,“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表现含蓄的精语。用“含蓄”一词来概括诗的艺术特征的是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含蓄》它是中国古涛的艺术传统,是古诗的审美崇尚之一。从《诗经》以来,含蓄这种艺术手法一直成为诗人的艺术追求,也一直是诗歌理论中不断被探索的议题之一,它的艺术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分别浅述如下:寄兴象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推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指的诗中描写的实象实景,并非诗人的真蕴所在,而不过是借来比喻、暗示诗人心目中所要表达的另一种“象”和“景”。概括地说,这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化和哲学传统的不同,中西的死亡观有很大区别。中国人重生怕死,西方人直面死亡。因此,中西悼亡诗在表现死亡时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貌。中国悼亡诗往往把死亡表现得哀婉含蓄,是一种哀美,走的是一条内在超脱之路;西方悼亡诗把死亡表现得明朗和谐,是一种壮美,走的是一条外在的超脱之路。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被喻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花间美人”,是高度融合了诗词意境美、语言美的“诗式戏曲”,其《长亭送别》更是由于特殊的艺术价值而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仔细研读这一选段会发现,这短短19曲其实运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惯用的方法来抒写人物性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张生的钟情,莺莺的深情,达到了让人沉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透过这一选段的分析,也大致可为我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作一个梳理。从抒情类型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与西方艺术不同,由于中国文化中贯有的“含蓄”风格影响,直接抒情在我国古典…  相似文献   

18.
刘其芝 《现代语文》2011,(2):114-115
这是给高二年学生上的一堂专题课,意在引导学生领会古典诗歌“含蓄”的风格特征。“风格特征”是个抽象的概念,因为年龄关系,又处于白话文的语境下,这种含蓄的风格,让花季般的高二学生来领会,有一定难度。基于此,拟想从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引导鉴赏。因为是一个课时,便对准最常用的寓情于景、托物寄意、虚实映衬的表达技法来精选诗例,一法一例,配以课后相应题例,力求教与学的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9.
在诗歌的审美范畴中,“含蓄”美历来为诗人所珍视,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要创造“含蓄”美,达到迷离恍惚的境界,诗人们通常采用的几种主要艺术手法是隐喻、暗示和象征。这几种手法的共同特点是:用一物去“影射”另一物;诗中景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只是诗人心中事物或情感的对应物(或说“影射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科学;其实,教育更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本质之一就是含蓄。苏霍姆林基所说的“把自己的教育隐蔽起来”,讲的就是含蓄的教育。只有这种含蓄的教育,才能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空,才能成为学生自我诱导的力量,才能袒露教育者的一种高尚动机。这种含蓄的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一种“围炉诗话”般的悟对,是“无为”中的“有为”,是“不教而教”的至上境界。正如诗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