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美国朋友谈及对未来中国人的看法:二十年后,中国年轻人会丢了中国人现在的硬能力,他们崇拜各种明星,不愿献身科学,不再以学术研究为荣,聪明拔尖的学生都去学金融、法律等赚钱的专业;而美国人因为认识到其硬能力(例如数学)不行,进行教育改革,二十年后,不但保持了其软能力即非专业能力的优势,而且在硬能力上也赶上了中国人。美国人的看法,其实在中国很多地方出现了苗头,比如,很多中国人放弃原本很强的硬能力不用,一窝蜂地去读MBA,完全不顾自己是否适合做企业领袖。  相似文献   

2.
鲁鸣 《学习之友》2012,(6):38-39
一位美国朋友谈及对未来中国人的看法:20年后,中国年轻人会丢了中国人现在的硬能力,他们崇拜各种明星,不愿献身科学,不再以学术研究为荣,聪明拔尖的学生都去学金融、法律等赚钱的专业;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泰国期间发表了美国将重返亚洲的讲话,标志着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正式出台。美国重返亚洲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防范、围堵、遏制中国和保持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美国采取硬、软、巧实力综合运用的策略来推行其重返亚洲的政策,这给中国的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国应运用直接和间接的对美策略来应对这一挑战。  相似文献   

4.
宋亮 《教育》2010,(12):38-38
近日看到一则报道,在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还看到报道说,在美国专业学会评出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难怪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估计,一个正常健康的人,终其一生只用了他固有能力的10%。也就是说,人类潜能还有90%有待开发。到了1980年,蜚声世界的美国心理学家奥托又指出:“据我最近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我  相似文献   

6.
1979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自1949以来的隔绝状态。旅美游记不仅记录了中国作家认识美国的心路历程,而且为中国人了解美国、了解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本文以20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作家的旅美游记为对象,分析美国形象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作家看待美国的态度以及中国现代化观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1999年4月6日至14日,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访问美国,足迹遍布美国6大城市。朱镕基是1984年后15年来首次访问美国的中国总理,当时中美关系比较紧张,经贸摩擦、中国的人权问题等都成为美国政客攻击中国的口实。而朱锫基在访美期间所展现的幽默、务实、机智和敢于挑战难题的性格,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一些人对中国的敌意。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工作与大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专家指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孩子也不例外。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爱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进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为此,我在教育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8,(3):8-8
美国为何推崇中国教育?《时代中国》2008年第1期刊载的文章提到:美国推崇中国当今的教育,准确地说是美国统治者特推崇中国当今的教育,而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的孩了还是喜欢美国自己的自由、开放而愉快的教育。其实美国的教育特别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对标的意义     
中国的“猛士”战车在诞生之初,就是以美式悍马为对标对象的。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陈建贤告诉记者,“猛士”在12项越野车关键性能硬技术指标上都优于美式悍马,更重要的是,这款100%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车型,其开发成本仅是美国悍马的10%左右,生产成本比悍马降低20%。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和经济对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20年,美国始终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认识外语教育改革的意义,并把外语教育改革确定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尤其是最近几年来,美国政府对中小学外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其经验值得借鉴。一、美国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特点美国一直以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自居,对外语教育不够重视,致使其外语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很低,在美国掌握外语往往只是少数精英们的特权。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世界政治多极化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法律与文学”运动的文学视角不仅让人耳目一新,也为西方法学研究增添了活力.自20世纪90年代介绍到中国后,国内学者对“法律与文学”的研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建立在对其理论总结的基础之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文章和著作.  相似文献   

14.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iam Jamells)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学生,在通过充分激励后,其所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激励之前的3到4倍。因此激励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恰当的激励能够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iam Jamells)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学生,在通过充分激励后,其所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激励之前的3到4倍。因此激励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恰当的激励能够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  相似文献   

16.
民初以来,留学美国渐成热潮,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学生乘风破浪奔趋美国.中国留学生的到来,对处于“荒村”阶段的美国汉学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汉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们积极为美国汉学界提供语言帮助,或承担教授汉语的工作,或担任美国汉学研究者的助手,帮助其翻译中文资料;他们在学习美国方式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宣传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增进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他们通过所撰的汉学博士论文,为美国汉学界提供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著,与此同时其汉学博士论文还为美国汉学界带来富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丰富了美国汉学家的知识,拓展了美国汉学研究者的视角.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非常注意汲取中国留美学生等知识移民所带来的关于中国的“奇异”知识及其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这也正是为什么在20世纪初还是世界汉学“荒村”的美国,到20世纪50、60年代即成为汉学重镇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人生的底色     
有这样一个故事。1979年,中美建交。不久,双方互派代表团,考察中小学校教育。美国人看到,中国学生坐姿端正,专心听课,学习认真。中国人吃惊,美国学生东倒西歪,交头接耳,自由散漫。两国教育家在各自的考察报告里,得出惊人一致的结论:30年后中国将超越美国。32年都过去了,结果你知道的。  相似文献   

18.
《海外求学》2003,(24):8-8
年底到了.很多在美国的中国人又会像往年那样出去旅游或回国探亲。美国侨报近日刊文提醒,要注意美国移民局的要求,必须注意携带所有证明文件.以免返回美国时因证件不足而无法再度入境美国。尤其是属于F-1 OPT身份的学生,在2003年8月起全面更新国际学生的SEVIS I-20后,更要主动与学校  相似文献   

19.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篇报道: 二十多年前,中国派团赴美考察基础教育。考察团回国后提交了一份报告:美国学生无论能力高低,无不踌躇满志;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课堂上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有的甚至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结论是:美国基础教育已病入膏肓!可以预言,再用20年,中国的科技和化必将赶上和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华人权战略,是美国对华总战略“遏制”战略的次战略。它发端于美国的对华和平演变战略,产生于1989年中国的“六.四”时期,定型于1994年。美国对华人权战略的目标,是用人权做为外交政策工具,实现美国颠覆中国社会制度的目的。为实施这一战略,美国采用了“软”、“硬”两手。“软”的一手,是在“改进”中国“人权”的借口下,通过“友好”的“对话”、“交流”和“合作”等方式,逐步推行美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硬”的一手,是直接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中国逐步采用西方的人权标准,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在中国发生“安静革命”、“和平革命”、“颜色革命”,或“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蜕化到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