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走进新课堂时,要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其中的教学理念的精神实质,不能追求表面上的“行似”,而要讲究实质上的“神似”,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代表了中国画的一种造型观,即不满足于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自然描绘上,而把所表现的自然物象的形变为审美意识中的形,其内涵就是“意象造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绘画长期以来追求“以形写神”和“不似之似”的绘画手法,充分认识和把握住精简夸张的造型手法、程式化造型的规律和以线立骨抓住形体特征的绘画方法,有助于提升造型能力和更好的进行工笔人物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素描教学一开始就应该突出“艺术”二字。那种“先技术后艺术”的分段教学法是非常有害的。教师应因材施教,不能以一已之见当作框框,搞出一种统一的“准”的标准,对学生要求所谓的“严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分析中西翻译观之“似”与“等”背后深层的原因,从而尝试比较研究中西翻译理论。经过比较分析,作者指出:中译论涵盖美学,中国人思维方式上重直觉体悟,汉语重“意”不重“形”;西译论受制于语言学,西方人思维方式上有理性和认知性的特点,西语注重形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在《题〈青莲草阁图〉》中说:“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石涛虽为古人,但他的话,很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大凡文艺佳作珍品,作者是不会仅仅满足于形似的,而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新颖鲜明  相似文献   

8.
商务英语具有语言客观、简洁,语义明确,措辞合理的文体特点。由于其专业性、规范性与现实性均很强,因而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信"和"达"的标准是根本。  相似文献   

9.
翻译过程中的语义解析不能拘泥于字词之“信”,必须观照超语言的文化元素,以实现对“信”度的准确把握。语义的内涵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搭配层面等都与源语或目的语国家的民族心理、思维习惯、历史典故、时代背景等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只有将这些文化元素纳入语义解析的范畴,才能确保真正“信”于源语的翻译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刘文风 《语文知识》2003,(10):13-13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1932年在其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他形象地把文学创作比作冰山。他说,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八分之七。作家在创作中将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使读者通过看得见的八分之一去体验看不见的八分之七,这并不会使作品显得单薄,反而会使作品深厚起来。在冰山理论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学作品中,“病美人”、“弱书生”之类的学人物形象和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化的美学视野中,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可以促进纯粹而抽象的美学理论和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许多的商标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时不得不失“信”或不“信”。从目的论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指出为了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信”于原文不是唯一可容许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译界对文学翻译标准"信"与"不信"的研究总是在"信、达、雅"的整体框架内延展和深入,这种研究多是单向的、静态的、二元对立的。而实际上,文学翻译的本质和过程决定"信"是文学翻译的基础,分为客观现实的"信"和主观价值的"信",而"不信"又是必要的、不可避免,分为无意性"不信"和有意性"不信"。因此,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信"与"不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文学翻译应使二者间保持多维、双向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严复的翻译标准“信”以及“现实”这两对概念以及方位词、中国特色词汇以及莫言获奖作品的具体例子来说明严复理论的缺陷性,因此提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应该以“信”为基本原则,有时“信”必须为“现实”让路。  相似文献   

15.
严复翻译之“信”与意识形态操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试图根据现代西方翻译的操控理论以描述严复翻译过程的方法,追溯当时的意识形态操控过程: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描述严复的翻译,研究自始至终操控他的翻译活动的目标意识形态;其次探讨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他的翻译标准成功地以调适方式激起全面再创国家政治文化辉煌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着重探讨了文学翻译中信的有限性。作者认为:1.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对原作内容的信优先于对原作形式的信;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更多地受到译语(往往是译者的母语)和译语文化的制约,影响到信的实现;3.译者本人的文体风格也始终会如影随形地与原作的风格相互参差、左右、渗透,影响了信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都属于语言的范畴 ,都是对经验世界的书面表述 ,因而它们都具有书面语言的一般特性。这使得二者在“真实”美和“简约”美上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但是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毕竟承担着不同的传达功能 ,是对不同层次的经验世界的书面呈现 ,这又使得二者“真实”和“简约”的审美指向有着鲜明的异质性。在充分把握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的同一性和异质性上 ,适当地借鉴和引入文学语言“真实”和“简约”的审美蕴涵 ,对于写作更加完美的新闻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叙美派"文学是阿拉伯文学中的一个特殊流派,特定的历史背景使它拥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叙美派"文学对阿拉伯传统文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还成功地将东西方文学融合为一体,从而展现出阿拉伯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邵磊 《邯郸学院学报》2013,23(1):136-140
荀子改变了孟子以“德”、“力”分王霸的做法,用“义”与“信”分判王霸。尝试通过分析《荀子》一书中“义”的内涵和“义”与“信”之间的关系来观照荀子王霸之辨的内在理路和真实意涵。  相似文献   

20.
余守萍 《文教资料》2010,(1):167-169
“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儒家“信”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诚信不欺、讲求信用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对于理想人格的培养,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借鉴传统儒家“信”的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促成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