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成连 《新闻记者》2002,(11):42-44
答辩 ,是指在民事诉讼中 ,被告对原告所提的主张和意见进行反驳、说明、答复和辩解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也就是答辩人。而在民事上诉案件中 ,被上诉人是答辩人。在司法常规中 ,“答辩”一词用于民事诉讼行为 ,表明民事诉讼中原告和被告的法律地位平等。而在刑事诉讼行为中 ,被告方的代理人则是辩护人 ,其行为是为被告作“有罪”和“无罪”的申辩 ,“辩护”是指在刑事案件诉讼中被告人为自己申辩或辩护人为被告人申辩。新闻官司属于民事诉讼范畴(除诽谤罪的自诉刑事案件以外)。在新闻官司的法庭审理中 ,法庭答辩是新闻官司的核心 ,决定官司…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曾有过一股“告记者热”(这里“记者”泛指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下同)。这是我国新时期开展全民普法工作以来,尤其是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来的新现象。新闻工作者对于当被告很不习惯,起码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这并不难理解。记者不能超脱于法律之外,还得去打官司。一时间,报道中涉及的人或单位的法定代理人与记者乃至新闻单位法定代理人对簿公堂的事屡屡发生。这种诉讼大都由报道所引起,所以对新闻工作来说,它首先有一个采访过程中的法律问题。采访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处理好了,一般就不会导致“新闻官司”,即使由于有人无理纠缠以至诉诸法律,记者也能在诉讼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3.
在法律文书中,有一类文书是一般公民和组织经常用到的,这就是在诉讼活动中向自己聘请的律师或其他诉讼代理人出具的授权书。所谓授权书,就是由委托人根据和代理人的约定,向代理人出具的,用于向有关方面证明该代理人在诉讼活动中拥有哪些诉讼权利的法律文书。诉讼活动中的授权书一般并不能单独存在,它通常是和代理合同同时签署,并且往往是作为代理合同的一个条款而存在的。这个条款的名称为代理权限条款。但比较严谨的作法是同时制作代理合同和授权书。因为代理合同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内部协议,而授权书则是对外证明代理人的代理…  相似文献   

4.
王生智   《视听界》2006,(4):77-78
恶意新闻侵权诉讼及其危害从1983年杜某诉沈涯夫、牟春霖新闻诽谤罪以来,新闻侵权诉讼已经成为媒体和作者的心头之痛。不可否认,在这些新闻侵权诉讼中,一些作为被告的媒体和作者确有失责之处,但也有一部分是针对媒体和作者的恶意诉讼。恶意诉讼,也有论者称为恶意不实诉讼,①或者诉讼欺诈,②是当事人滥用诉权,企图通过损害对方当事人、第三方合法利益以谋求不当得利而提起的诉讼。从本质上看,恶意诉讼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特殊性表现在,当事人借助诉讼的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企图用合法的形式为非法的内容遮羞。在我国学者起草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5.
崔松旺 《新闻世界》2014,(9):211-212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闻媒介竞争的加剧,以及新闻法律规范的不健全,新闻侵权诉讼骤升,特别是隐私权诉讼层出不穷,不但可能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也可能对受害人或者原告造成严重损失。本文探讨了新闻媒体如何免于新闻侵权诉讼及在诉讼中如何减少损失,以为司法和新闻活动提供些许可资参考的视角,最终实现公民隐私权得到保护和新闻媒体健康发展的双赢或者多赢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律对舆论监督的保护缺失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行中,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有一种现象正越来越强烈地引起我们的关注。这就是,舆论监督势头越劲,似乎由此而引起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就越多。而由于在各种新闻诉讼中作为被告的新闻媒介败诉的比例较高。这使一些重要的舆论监督活动因媒介惟恐涉讼、顾虑重重从而夭折,  相似文献   

7.
与美国相比,我国新闻诽谤诉讼中媒体与记者诉讼负担重、败诉率居高不下,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对过错、损害赔偿由法官推定,美国则由原告证明;我国由媒体或记者对报道真实性负证明责任,美国由原告对报道的失实负证明责任。然而,深层原因是我国法律和司法界的以下问题:理论上对民法名誉权和宪法性言论自由权同等保护,但前者有系统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保障,操作性强,后者则无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8.
新闻名誉侵权中"真实性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名誉侵权是新闻侵权最常见的形式,而在新闻名誉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要想胜诉,往往要求助于对自己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证明",因此"真实性证明"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新闻名誉侵权诉讼的基本抗辩理由.但对于"真实性证明"问题的认识和司法实践,各国的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新闻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直接决定诉讼各方的法律风险,因而十分重要.司法实践中对有关司法解释理解的不尽统一也对判决的公正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借鉴外国学者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新闻侵权的现实情况和现行法律规范,认为"过错推定"原则应当成为我国新闻侵权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与否成为判断新闻报道是否侵权的重要依据。司法界对新闻真实的考察,集中于事实的"有没有"和"准不准"。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认识存在种种误解。实际上,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首先应是新闻理论范畴中的问题,其次才涉及法律范畴上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论新闻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甲禄 《新闻记者》2004,(12):35-38
据学者统计分析,我国新闻侵权诉讼中媒体败诉率高达70%,而美国近30年来媒体遭名誉侵权诉讼时败诉率约为8%。以美国新闻的无孔不入和我国新闻报道的谨小慎微相比较,我国媒体畸高的败诉率显得很不正常。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媒体在诉讼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而败诉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法律对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与名誉权两种都是很重要的权利保护不平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新闻侵权诉讼中的几个抗辩事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调查性报道在我国逐渐为新闻界所接受和认可,并因其对内幕的揭露而受到公众的欢迎。但是,揭露真相远比掩盖真相要艰难,因为调查性报道而被告上法庭的记者和媒体也越来越多。不少记者由于缺乏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使自己在诉讼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卢跃刚因为发表长篇调查性报道《蹊跷的特大毁容案》。引起长达4年的诉讼。2000年,陕西省成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卢跃刚败诉。卢跃刚在  相似文献   

13.
张宇飞 《大观周刊》2011,(41):31-31
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权和诉讼参与权是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两项最基本的诉讼权利.是被害人其他诉讼权利行使的前提。但是,我国对被害人的知情权和诉讼参与权的保障在实际的诉讼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在立法和司法层面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事档案丢失对档案本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针对人事档案权属主体不全面、人事档案丢失诉讼中被诉主体不适格以及档案本人承担举证责任不具有实质合理性等问题,提出如下对策:首先,在人事档案的权属上应规定属于党、国家、档案本人三者共同所有;其次,应将有过错的国家机关纳入人事档案丢失诉讼中的被诉主体;最后,人事档案丢失诉讼应采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本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从举证责任分配看新闻监督权利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鸿霞 《新闻记者》2004,(12):39-41
在新闻传媒侵害名誉权的诉讼中,应当由原告对新闻事实的虚假承担举证责任,还是由作为被告的传媒对新闻事实的真实承担举证责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首次对"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作出了区分。本文拟通过刘世纪星源公司诉《财经》杂志侵犯其名誉权一案的分析,阐述"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的区别,并对完善新闻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作了一期题为《苏向祥:八年诉讼》的节目,说的是青年律师苏向祥,在日军遗留化学武器受害对日索赔的跨国诉讼中,他为受害提供无偿法律援助的感人事迹。在这长达八年的诉讼当中,他先后接触受害200多人,取证1000余份。这件件铁证无不饱含着中国人对日本法西斯非人道迫害的控  相似文献   

17.
新《公司法》自出台实施以来,对小股东利益的着力保护使股东在投资公司时有了更多的保障.但是股东、公司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大股东操纵公司对抗派生诉讼,中小股东承担的诉讼风险过大等I'.-1题,仍始终存在,笔者也就派生诉讼在法律实务中产生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侵权诉讼中,应当实行举证责任正置——由原告对报道内容承担证明责任,还是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作为被告的新闻传播者对报道内容承担证明责任,是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题.对此,国家尚未制定专门法律.现有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法律实践中又被发展为“谁报道,谁举证”的荒唐原则,既违背了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本质,又损害了作为民主基石的新闻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摒弃“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建立和强调“举证责任正置是原则,倒置是例外”的规则,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即从“谁主张,谁举证”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所面临的困境入手,对新闻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规则——“举证责任正置是原则、倒置是例外”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程前 《新闻世界》2001,(2):32-34
建国以来,从1985年我国首例新闻官司--“疯女案”至今,新闻官此起彼伏,与日俱增,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从诉讼结果看,作为原告的公民(法人)胜诉的居多,如:早期的李谷一诉汤生午和《声屏周报》侵害名誉权案,近年来的李林诉《新生界》杂志社,何建明侵名誉权纠纷案等,公民(法人)通过法律途径,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了广大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已大大增强,但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总是处于被告的地位,鲜见有新闻媒体拿起法律的武器,站在原告的位置上,指控某公民(法人)侵权的案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20.
《四川档案》2013,(6):7-7
<正>只要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刷刷条形码、点点鼠标,就能从自助查询触摸屏终端轻松地翻阅到整个案件"卷宗"。日前,《市场导报》记者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了解到,该院在诉讼服务大厅开通的电子诉讼档案查询服务平台,在台州法院系统属首例,在浙江法院系统也系首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