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秋季节,吴印咸、徐肖冰、侯波、杜修贤、陈默、吴本立、刘长宗等老摄影家来到延安,与延安的摄影工作者进行了座谈,讲述了自己的摄影经验。 88岁的老摄影家吴印咸,是我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长期担任全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37年,他和袁牧之同志携带摄影机辗转来到延安,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今年5月,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邀请他举办个人影展,展出53张照片,轰动了美国摄影界。纽约《华侨日报》发表评论称他是“中国历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巴西摄影家萨尔加多以黑白摄影方面较深的造诣,在拉美摄影界独树一帜。今年42岁的萨尔加多,曾在巴西财政部任职,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他对巴西和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颇有研究,这些国家“大墙后面”的贫穷落后他耳闻目睹,深有感  相似文献   

3.
周淑丽同志是河南省著名女摄影家,从事新闻摄影事业30余年,作品数千,硕果累累。她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妇女摄影学会会长、河南省老年摄影学会理事。 周淑丽同志的摄影作品,题材丰富,涉猎面广。尤其是她善于以独到的审美观,捕捉瞬间动态,成功地拍摄了大量的舞台人物剧照,神韵飞扬,魅力无穷,给人以极强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媒科技》2008,(6):I0097-I0101
罗更前,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现任新华社摄影部体育新闻采编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体育摄影学会副主席。曾采访过三届夏季奥运会;两届足球世界杯;两届冬季奥运会;三届亚运会。1996年荣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2003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  相似文献   

5.
从1989年至今,举世闻名的“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已经十多年未出现 中国评委的身影了。 去年夏天,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秘书长文森特·门泽尔先生应邀参加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和世界华人摄影学会联合举办的《世界摄影家眼中的上海》大型摄影活动,我有幸地被他邀请担任2000年“荷赛”评委会的评委。虽说我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已经整整40个年头了,也曾在国内的各类摄影展中担任过近50次评委,但作为国际评委参加国际性摄影展的评选,却还是头一回。 “荷赛”评选分为两个阶段 2000年 2月 4日至 2月11日,第 4…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单位发表具有鲜明沂蒙老区特色的新闻照片近千幅。其中,有的作品在苏联、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展览过。去年,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载入了《中国青年摄影家名录》。他叫王玉,是某师战士摄影报道员。当笔者问及这位同行成功的“秘诀”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几年间我搞摄影的体会就是紧紧地“哇”住了沂蒙老区的特点。诚者斯言。当你看家王玉那厚厚的六大本剪报时,就会觉得,几年来,他发表的近千幅摄影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沂蒙老区特色。和他细哈,又知他不仅仅只是“抓住了当地特点”,…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展览。布列松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曾两次到中国访问,并且拍摄了大量的记录新中国建立前后的照片。他的纪实体裁的作品,给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卡蒂埃·布列松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摄影家之一。1908年,他生于法国,1932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他从法国杂志《看》、《哈泼市场》接受摄影任务,后来也为美国《生活》杂志和其它报刊杂志供稿。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法国,布列松在1939年参了军,在法  相似文献   

8.
本书以解海龙50年来的摄影生涯为核心叙事线索,讲述了解海龙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的人生历程。同时,书中解海龙还以历史亲历者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及他助力希望工程的故事。解海龙作为支援希望工程的摄影家,可谓是中国摄影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以解海龙为代表的摄影人用摄影术激发了中国人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大众摄影和专业摄影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经久不衰”这一词语是社会对人们劳动成果的最佳奖赏。时序推转了37个春秋,摄影作品《鼓动》(图一)在《四十年摄影艺术展览》中再次进入获奖行列。领奖台上,湖北日报高级记者、摄影家张其军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谁能想到他已是花甲老人呢。张其军1948年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襄南军分区从事业余摄影,1951年12月进入  相似文献   

10.
在河南省焦作市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身材单薄、衣着朴素、精神饱满、身持照相机,脚踏自行车的中年人,他就是焦作日报社摄影部主任王振松。现年47岁的王振松,从事摄影事业已经28年了,28年来,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如痴如醉的摄影事业中,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就。如今,他担任全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研究会理事、焦作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名字被列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1969年,刚满18岁的王振松以酷爱绘画并颇有功底被部队特招,离开博爱县许良乡一个农民的家庭,来到热带海风吹拂的南…  相似文献   

11.
我怀着敬慕的心情去拜访我国著名新闻摄影家、浙江日报社高级记者徐永辉同志。总编室的同志引我到他的办公室,徐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乐呵呵地对我说:“欢迎,欢迎,您是采访我的第107位记者了。” 徐老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闻摄影家。他一直是浙江日报社的摄影记者,勤奋刻苦,富于创新精神,发表了大量的摄影作品,青年时期就在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赛中获得了铜牌奖。徐老是获得我国新闻摄影特别贡献奖最高荣誉的  相似文献   

12.
8月6日,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科印传媒、中国印刷行业网承办的“柯达太阳杯”首届全国印刷业摄影大赛颁奖暨摄影技艺交流会在北京昆泰嘉华酒店成功举办。此次颁奖典礼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彦主持,大赛的评委、印刷行业的嘉宾、大赛的众多获奖者及参赛选手出席了本次活动,并进行了愉快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法国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在多年的摄影实践中,拍了不少质量高的照片,他在新闻摄影理论方面也颇有见地。他说:“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里都有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成最有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这段论述,道出了新闻摄影截取典型瞬间的两个值得注意研究的问题,即发现“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的瞬间和“抓住这一瞬间”。这恐怕是对从事新闻摄影者最基本的要求。但如何“发现”和“抓住”这两个环节呢?  相似文献   

14.
孟昭瑞,著名军事摄影家。1930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画报》、《解放军画报》任摄影记者、研究员、高级记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终身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12月.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家”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5.
《军事记者》2013,(3):F0003-F0003
盖旭辉,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处摄影干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他是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最高奖——摄影艺术奖得主。先后出版《向东——迎接第一阳光》与《一个中国军事摄影家眼中的俄军》等大型画册,2011年举办“边关军魂”大型冰雪摄影作品展.2012年举办《雷锋——时代的偶像》大型主题摄影展。  相似文献   

16.
秦德禄1978年3月入伍,同年底调团政治处担任摄影员.1987年调到某集团军政治部任摄影干事至今。职务副团.中校军衔。从事摄影工作20年来,共在军内外各种报刊、杂志刊用新闻、艺术图片3000余幅,各种杂志封面100多个,先后在省以上摄影比赛和展览中获奖、入选作品100余幅,连续13年获北京军区新闻报道工作一等奖,1996年被《解放军报》评为“全军新闻摄影十佳”。1989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中国摄影家大辞典》收录了有关他的事迹。他先后7次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光凭这些就该写写某集团军摄影子事秦…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摄影家、我党新闻摄影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新华社摄影部研究员郑景康同志,于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与世长辞了。翻开我国的摄影史,我们清楚地看到,郑景康同志是我国早期从事摄影工作的老摄影家  相似文献   

18.
黛阿妮·阿帕斯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在我国一些摄影刊物上,曾介绍过她的作品和艺术风格。她原是美国著名的时装摄影家,后来转而从事写实摄影并长期在杂志社工作。她拍摄了不少反映美国现实问题的新闻照片。1967年,美国摄影艺术博物馆曾展出黛阿妮·阿帕斯、莉·弗里兰德以及加里·温诺格兰德三人的“写实摄影展览”。这次展览被美国摄影界誉为,开辟了写实摄影的新纪元。阿帕斯曾两次荣获格吉赫姆奖金,并作为美国第一位摄影家被邀请去意大利威尼斯比恩诺,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览。在1972年现代艺术回顾展览后,她的画册销售量达到18万本的纪录;另一本画册收集了她在杂志社工作期间拍  相似文献   

19.
5年自费2万多元三换相机;发表的130多幅照片,中央级媒体占一半;3幅作品人选济空摄影展并获奖;《中国摄影报》刊发过个人作品选;被多家杂志评为年度优秀作……济空某团三级士官李圣元近年迈步光影世界,一路走过了“闪光”的军旅历程。全团官兵对他痴迷新闻摄影自学成才的事迹津津乐道,并送他“战士摄影家”、“兵记”的美誉。  相似文献   

20.
提起谭发新,新闻摄影界的同志大概早有所闻。他在西安市莲湖区文化馆工作,今年46岁,从事摄影工作已有28个年头了。2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刻意求新,拍出了许多与众不同而令人叹服的摄影作品。1959年,谭发新从西安体院体操专业毕业后,留校搞体育摄影。体育摄影以“动”为特点,瞬息万变,拍摄难度大。谭发新从“难”起步,勤学苦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9年冬,波兰体操队来西安交流表演,谭发新拍了一组精彩的体操照片,引来新闻界一阵喝彩,令新华社摄影记者刮目相看。初战告捷,使他激动不已。1971年夏,谭发新到莲湖区文化科搞专职摄影工作。从此,照相机成了他的生活伴侣。在险要的崇山峻岭,在沸腾的矿山车间,在平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