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小引台静农,原名台传严,字伯简,1902年11月23日(农历10月24日)出生于安徽霍邱叶集镇。1990年11月9日,因患食道癌久治不愈,逝世于台北台大医院。 1922年夏,与林如稷等文艺爱好青年,发起组织文艺社团《明天社》,开始文学创作。1925年8月,参加鲁迅组织领导的《未名社》,在鲁迅的影响指导下,致力于小说创作,成为二十年代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之一。鲁迅对于他的小说创作曾给予很高的评  相似文献   

2.
台静农,字伯简,笔名青心。一九○三年生。安徽霍邱县人。一九二四年,中学未毕业,从武汉转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一九二五年夏,参加以鲁迅为首的“未名社”,成为该社的重要小说作家。一九三○年秋,参加“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并被谈为五人执行常委之一。一九三五年八月赴厦门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四川,先后在重庆辅仁大学、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应邀赴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台静农以不同的笔名发表不少小说和杂文,在国统区文艺界曾有一定的影响。他的《大时代的小故事》,先后被香港大时代出版社、重庆文摘出版社出版的文艺丛书,选为短篇小说集的集名(另收入《电报》一篇)。过去对台静农文学创作的研究,多是限于他二十年代创作出版的《地之子》、《建塔者》,至于他在抗战时期的创作,几乎无人提及,这对一个作家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这里仅就台静农抗战期间的小说创作,略作评价。  相似文献   

4.
台静农与淮南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动运前后的歌谣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2 4年8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并兼职于“风俗调查会”的台静农,应在“歌谣研究会”任职并主编《歌谣周刊》的常惠之邀,回故乡安徽霍丘县叶集镇,采集流行淮南地区的歌谣,历时半年,共得民歌两千余首,其中情歌,先后在《歌谣周刊》发表16 7首。1971年,台湾娄子匡先生将其中113首辑录成册,取名《淮南民歌集》,作为《民俗丛书》第二十四种,由台北东方文化书局印行。这些民歌,不仅为“五四”时期对我国新诞生的民俗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资料,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对文学革命运动中的新诗创作,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台静农上世纪20年代回故乡霍邱收集整理了大量民歌,后来选择其中的113首情歌结集为《淮南民歌集》刊印。这些情歌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看,都具有明显的皖西地域特色,事实上属于皖西民歌。另外,台静农对民歌理论和收集方法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他对皖西民歌的收集整理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台静农的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其创作也具有显豁的抗战文学特征。展示和歌颂民 族抗争意识的觉醒,鞭挞屈膝投降行为,揭露现实黑暗和腐败是其抗战期间小说、散文创作的主导内容。在艺术上, 台静农抗战期间的文学创作基本承袭早期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创作方法上 ,台静农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 ,坚持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描写的客观性 ,环境描写的典型性。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还满蕴着一种浓郁的悲剧色彩。通过对悲惨式人物死亡以及悲壮式人物死亡悲剧的描写 ,反映出作者在艺术上对传统圆形结构的突破 ,体现出一种崭新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台静农是谁?他本姓"澹台",是个复姓,有数方印章即刻"澹台静农";原名"传严",20年代初改名"静农"。台湾人一般都知道这是一位大教授。他是1946年10月15日抵达台北的,受聘于台湾大学国文系,直到1973年退休。当时文学院长叫钱歌川,中文系主任叫魏建功,学生还一个都没有。1947年开始招生,后来台静农继魏建功、乔大壮之后担任中文系主任,长达二十七年,培养了许多知名学者、作家,比如林文月、施  相似文献   

9.
台静农是“未名社”重要小说作家.他以“从民间取材”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成为二十年代中期勃兴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鲁  相似文献   

10.
论台静农的小说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静农以爱情小说的创作走上坛,而真正确立了他在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画面,展现了乡村百姓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与麻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后期的小说创作重在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形象的塑造上,属于早期革命学的范畴。他走了一条从爱情小说到乡土小说,到革命小说,再从革命小说回归到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1.
台静农晚年以散小品享誉海内外,主要依托于其散本体的审美视界。他的散是主情的,情是把握他散意蕴的钥匙,是作家对外界信息进行整合,同化于内心的一个审美意识过程。同时,他的散具备学术性考证的功夫,有深沉的化使命感与现实关怀精神。无论是怀旧忆往,还是论说艺,抑或为别人所写的序言跋语,无一不显示着深厚的传统化功底,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伤逝 台静农 今年四月二日是大干居士逝世三周年祭,虽然三年了,而昔日言谈,依稀还在目前。当他最后一次人医院的前几天的下午,我去摩耶精舍,门者告诉我他在楼上,我就直接上了楼,他看见我,非常高兴,放下笔来,我即刻阻止他说:“不要起身,我看你作画。”随着我就在画案前坐下。  相似文献   

13.
1924年8月底,台静农应《歌谣》周刊主编常惠之请,回故乡安徽霍丘县叶集镇收集流行淮南地区的歌谣,达半年之久,共得当地歌谣两千余首,其中整理发表了167首。1971年,台湾娄子匡先生将其中113首辑录成册,取名《淮南民歌集》。这些民歌,充分反映了两淮地区极具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的风俗民情;抒述了两淮地区儿女心心相印、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念;展示了两淮地区人民以歌言情,以歌示爱的纯真表达。《淮南民歌集》不仅具有重要的两淮文化民俗学价值,而且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台静农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名作家,是“乡土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集《地之子》曾受到鲁迅很高的评价。本着重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分析了小说集中的14篇小说;同时较为细致地比较了台氏的乡土小说与鲁迅乡土小说的异同,从而认为所谓“台静农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杨义语)的论断是不妥的;《地之子》有着自己思想和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台静农的散文概括起来有二大基本主题:一是关于人生的,一是关于艺术的。‘‘人生实难”,则需“人生艺术化”;而艺术的本真在于“抒情写志”,所以“艺术人生化”,也正是艺术本身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台静农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多元的人物,他在文学、教育、书艺方面都有不凡的造诣.这位“新文学的燃灯人”早年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搜集与研究,以乡土文学代表现身于中国新文坛.文学创作为台静农奠定了中国文学史讲师的基础,他先后在北平、厦门、青岛、白沙、台湾等多所高校任教.青年时代的台静农曾三遭牢狱之灾,中年之后渡海赴台,蜗居台湾40余年不归故园.台静农是鲁迅的门人和挚友,但晚年不提鲁迅,不谈“五四”,淡出文坛,凸显出一个身经丧乱热血之士的复杂人格.  相似文献   

17.
《龙坡杂文》充满着一种纯朴,真挚的人文情怀,渗透着作者的学术意识与创作性。《龙坡杂文》属于散文小品一类,是周作人等人散文风的一种延续与变异。  相似文献   

18.
《建塔者》是台静农的第二本小说集。对这本小说集的历史评价,历来都不高,“生活不足”、形象“苍白”(唐弢语)可视作代表。在分析其产生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后,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建塔者》确如著者所言,留存了那“大时代的一痕”;它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文学社会学意义;《建塔者》与《地之子》的联系及前者对后着的延伸;《建塔者》是“革命文学”的早期文本,它有着“革命文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五四”歌谣运动的兴起,促成了台静农对淮南民歌的搜集研究.台静农为“五四”歌谣运动贡献了“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民歌资源,他对淮南民歌的搜集研究,不仅提供了七言五句体的民歌范本,传承、发展了明代冯梦龙发现的“桐城歌体”,而且明显地留下了受胡适影响的重考证的学术印迹.他从发生学的角度,通过翔实的考证,探讨了歌谣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台静农是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乡土小说善于营造死亡意象。本文就台静农小说中死亡意象的表现和台静农为何专注此种意象的营造,进行探求与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