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戏”是对羌族戏剧的简称。目前中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川西北岷江及涪江上游,“羌戏”分布在此地带上,既有剧本搜集整理,又有多种活态演出,还有学界有识者的研究。结合羌族戏剧存在现状,从宏观上对之可作如下把握:“羌戏”主要有释比戏和花灯戏两大类型,“羌戏”的存在及演出以民间性和仪式性为两大基本特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中国有丰富的戏剧文化遗产。无论作为民俗艺术还是作为村寨艺术,羌族戏剧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羌族戏剧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决定了它是我们研究中华戏剧共同体所不可缺少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从戏剧艺术的创作基础——生活经验及戏剧艺术的根本特性“假定性”出发,从“假戏真做”“真戏假做”两个维度,以及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创作基础——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在假定性前提下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对“假定性”契约的理解和运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厘清幼儿在角色、情节、场景等要素塑造与创作时经历的过程,把握戏剧中“真”与“假”之间的关系,遵循并顺应学前儿童戏剧经验建构和戏剧能力发展规律,帮助幼儿主动、自由、愉悦地投入戏剧表达与创作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大多由优伶演出的优谏戏、滑稽戏、参军戏、戏弄戏乃至傀儡戏、宋杂剧、金院本等,主要是一些具有喜剧幽默感的话剧小品,它们多用文言对话和适当动作为表现方式,以玩笑、嘲弄、取闹来达到讽刺警戒之目的。这些话剧小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过于简单,与真正意义上的话剧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即便其中有一些话剧因素,也只能说具备了话剧的雏形,而不宜以话剧视之。中国古代话剧小品的演出在本事、演员敷演故事、剧场、演出技巧或表现手法、最终以“笑”或“惊”结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模式.这种演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古代话剧小品向大型现代话剧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剧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现从有关历史文献来印证,最早的“滑稽讽刺”表演见于《史记》的《滑稽列传》,节目在宫庭里演出,由“弄臣”为国王表演滑稽节目,进行讽喻。这种滑稽表演,可以看做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从戏剧构成的三个要素(①音乐歌舞;②滑稽讽刺;③武打杂技)来看,这种由演员表演的单纯形式,还构不成完整的戏剧。武打杂技,源于汉代的角觝戏,表演类似于摔跤,据说从少数民族传来,也属于单纯的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5.
戏剧大师曹禺在65年戏剧活动中,在戏剧创作方面,呕心沥血编织成许多戏艺术精品。曹禺半个多世纪的戏剧活动,为我国现代戏剧活动,创作和理论建树,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的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在新时期的戏剧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对摆脱目前的“戏剧危机”,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讽刺?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在这里,鲁迅(除了强调讽刺的“真实”外)所强调的“精炼”、“夸张”的笔墨和“艺术的地——写出”,实际上就是强调讽刺的艺术。讽刺惟其讲究艺术,才“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才能造成笑声——愤怒的冷笑、辛辣的嘲笑、轻蔑的嗤笑、善意的讪笑;通过笑声,才能将讽刺之火喷向反动阶级,喷向丑恶、腐朽的社会,喷向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发挥其“匕首”“投枪”的战斗作用。鲁迅写杂文,最善于根据议论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灵巧地运用讽刺,往往三言两语,就使敌人哭笑不得,而让人民哄笑不已,形成一种谈笑风生而又威风凛凛的战术。  相似文献   

7.
在元杂剧《李逵负荆》中,“说破”艺术表现得非常充分。戏外,观众通过剧中的“人物说破”、“剧情说破”等艺术形式明白误会和真相。戏中,李逵因误会“糊里糊涂”、“一错再错”。对错、真假之间产生出了喜剧效果,而“说破”,在增强戏剧的喜剧效果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讽刺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早在夏商周三代,就盛行着“箴”这种文体。它以攻疾防患为其要旨,被比喻为治病用的“针石”。它揭露人们和社会的过失,但与诬蔑、诽谤、制造谣诼毫无共同之处。在文字上则非常讲究扼要准确而有深义。“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摛文也必简而深”,刘勰深刻地总结了“箴”的特点和传统。另外,又有“谐隐”这种文字。它也箴戒嘲讽,振危释惫,但或者以一种幽默悦笑的形式出现,或者“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文字比较曲折。大概这时社会极其黑暗,心险如山,口壅若川,随时有杀身之虞,所以采取了比较隐蔽的方式。这类文章,虽有  相似文献   

9.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从我国戏剧的形成过程来看,它与唐宋以来的“讲唱”艺术显然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它们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但谈到我国戏剧的起源,则应追溯到上古时代。因为构成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些主要因素如诗歌、音乐、舞蹈等,都是源远流长,从上古就已产生了。歌舞是构成我国戏剧艺术的重要因素。我们习惯称我国传统戏剧为“戏曲”,就因为它是以“唱”为  相似文献   

10.
凡中外优秀的艺术大师,都不会拘泥于传统和囿于自身狭小的天地,而是呈一种开放的态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来造成自己丰富厚实深邃的艺术大厦曹禺就是杰出的代表;他戏剧中的讽刺手法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曹禺作为一个悲剧大师,圆熟地运用的悲剧手法,构建了震撼人心、闻名于世的艺术殿堂;而被人视为喜剧独有的讽刺艺术,则使曹禺的剧作在撕心裂肺、震聋发聩的愤激声中控拆和鞭挞黑暗的同时,还在调和平静的嘲讽讥笑声中批判和否定了邪恶.可是,在曹禺的戏剧研究中,讽刺艺术犹如一个“雷区”,至今无人涉足,这至少是一种疏忽.本文仅作引玉之砖,对曹禺戏剧中运用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阳戏主要流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上演的剧目主要有祭祀仪式戏、世俗戏和仪式世俗混合戏三种基本类型。仪式性阳戏演出旨在实现驱鬼逐疫、祈福庆丰、酬神还愿的祭祀功能;仪式世俗混合性阳戏是在仪式程序的框架内演出世俗内容;世俗性阳戏包括历史演义、家庭生活、婚姻爱情、社会生活、民间传说等题材,表演旨趣侧重展示戏剧的艺术审美。阳戏的三种形态反映了传统戏剧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2.
一、宋元之前的泛戏剧倾向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各种游戏性、娱乐性的技艺泛称作“戏”或“剧”,故有角抵戏、百戏、参军戏、杂戏、杂剧等诸多说法。但在何为戏剧这一根本问题上,宋元之前並没有形成共同的或比较一致的看法。人们关于戏剧的种种认识,都带有明显的泛戏剧倾  相似文献   

13.
欧阳予倚是我国现代在戏剧艺术上的一位“全材”;喜剧是他的戏剧创作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主要从爱情、婚姻和妇女问题取材.适步从单纯的爱情喜剧发展为较广泛的社会讽刺,风格由温婉、轻松的明快、泼辣,结构精巧,喜剧性强,是其喜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其喜剧代表作《屏风后》明显受到欧洲世态喜剧《造谣学校》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般以为,鲁迅《起死》的文体袭自巴罗哈的《少年别》。实际上,它深受来自前叙事——明清庄子“叹骷髅”戏的影响。因为《少年别》可视为拟戏剧的“对话体”,它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物;而《起死》却多有超越,是一部荒诞有趣的游戏“闹剧”。作品对“叹骷髅”戏的重构过程,也是鲁迅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起死》也得以成为一部融合了写实性、游戏性与荒诞性于一体的现代戏剧体寓言小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戏剧是在散文、诗歌高度繁荣后才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因为有了诗歌创作丰富经验,所以古典戏剧艺术成就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已臻极致,古典戏剧艺术主要表现在“主脑”,“关目”与“语辞”三个方面,这些成功艺术技巧不仅使我国古典戏剧达到辉煌的创作高峰,也为现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渔的《闲情偶寄》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的一系列戏曲艺术的经验与技巧,极富理性色彩.其所获之成就与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曲而戏的戏剧论”“结构第一的创作论”“浅处见才的语言论”等方面.中国戏曲论著史上的“戏剧学”,即因此而肇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它与戏剧不同,戏剧指“五四”以来引进的西方戏剧,以话剧为代表,当然,有时戏剧二字则包含二者在内,但戏曲和戏剧,概念不同,内容有别,二者虽然都是所谓的“戏”,然而它们在“戏”的内容,“戏”的形式,“戏”的美学原则有差别。  相似文献   

18.
夏芳 《考试周刊》2009,(25):20-2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钱钟书的《围城》都是以“士林”为表现对象的讽刺文学作品,两部长篇小说各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辛辣的讽刺艺术成就屹立于我国讽刺小说的前列。在艺术上,它们有着许多异中见“同”之处。其一。从描写对象上说,两部都写“儒林”或“士林”。其二,从表现方式上说,它们部采取了讽刺的手法,是讽刺文学中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19.
曾水清 《现代教育》2023,(12):41-45
教育戏剧具有综合性、创造性、表现力丰富的特点,教育戏剧是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策略。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立足语文和英语学科,从“入戏”“融戏”“化戏”三个维度对如何在教育戏剧中以基于戏剧的语言学习,驱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创新,达致“言艺共生”进行了校本实践探索:“入戏”即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成长为教育戏剧导师;“融戏”即每周设置一节戏剧课,分年龄段、融中英文体系化构建教育戏剧课程,开展教育戏剧语文、英语、音乐等学科渗透学习,探索常态化的戏剧渗透课堂;“化戏”即每年定期开展戏剧节和精心打造教育戏剧社,形成浓郁的戏剧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周代,“官箴王阙”是一种政治制度,或太史令百官作箴,或专司箴谏之官作箴,箴文既成之后,由常在君主之侧的乐工“诵”于王耳。周代而后,“官箴王阙”成为一种历史传统,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未衰败过。扬雄的箴文是“官箴王阙”传统中产生的代表性作品,其箴诫对象是君主,而非今天一些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百官,这可从扬雄箴文创作的初衷、模仿的对象、后人续补时进行的说明,以及文本本身的解读、扬雄箴体与辞赋的联系等等诸多方面得到确切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