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说明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教材中是学习了数轴与有关几何知识以后安排这节课的.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和两个基本问题——已知点求坐标和已知坐标描点,并且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内部“数”与“形”的关系,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故事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这一学习主题,并提供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让学生去经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的体验过程。本节课在设计时重点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2013年笔者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线段、射线、直线(第1课时)".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推开问题的大门",紧扣"课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简称为"四能")",在教学设计与实践时思考颇多,现以几个教学片断设计为例,谈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四能"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拼图、有的计算、有的检验……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小组并不是摆设,而是真正地做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2.新课的引入所创设的三个情景问题也比较好,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易到难,并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特点。我还有个建议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教科书把本节课安排在《整式的乘法》这一章之后,而且作为课题学习,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让学生了解一些代数恒等式的几何意义,并且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它是后面在平面内研究图形的变换以及函数等内容的基础,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很好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数学是揭示事物中数量与形体的本质关系与联系的科学。数学的两大研究对象“数”与“形”的矛盾统一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立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思想从根本上来看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巧妙地应用这一思想,不仅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和自然,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全面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和直观看待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让学生提高数学品质。  相似文献   

7.
设计思路 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知识,是本节课教学设计时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我在创设让学生去新华书店买书的情景时,先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再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我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样就能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地建构新知识.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用尽量多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平面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今天我们上一节"确定位置"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师:先请大家回忆一下,  相似文献   

9.
张林娣 《考试周刊》2010,(50):225-226
《利息与利率息》这一章节是经济专业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通过对本节课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予以考虑。只要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一节普通的专业课就能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的12月,宁波市优质课评比活动在象山县的一所中学举行,其中一个内容是一节数学“课题学习课”——“怎样选择较优方案”.这节课取材于浙教版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是新课程改革后变化最大的地方.“课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领域和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都是一种挑战,选择这类课题学习课进行优质课评比是对新课程实施及理念认识的考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在这种情况下画出分段定义的函数的图像,并形成图解法的思路.带着对这节课重、难点的了解听了几节课,其中有几节设计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联系,实现数转形、形转数直至数形结合。在小学第一学段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的实质。通过看懂图、看图提问、看图列算式、画图四个阶段,使小学生熟练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现实中可见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感知、形象思维占优势,本节课我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  相似文献   

13.
"5以内的加法"一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5以内的加法"一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浇花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看看、摆摆、算算等活动,学习5以内的其他加法算式,并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设计数学大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教师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设计了两节课:第一节素材少,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第二节为学生设计了数学大问题,让他们在独立思考问题。通过比较两节课的教学方式发现,精选学习素材可以丰富学生认知,设计数学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数形结合是指将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结合起来,在数学学习中,对这两种方式综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教师要统一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学习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必要的帮助作用。一、数形结合思想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对于初中生来说,其逻辑思维已经初步形成,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去处理一些数学问题。但是由于初中生的逻辑能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的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的魅力,感受到数学课堂带来的乐趣。课堂问题情景的创设可通过设计概念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计实验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类比转化设计问题情景等途径。在设计问题情景时要注意如下几点:创设问题情景要具有现实性,创设问题情景目标要有明确性,创设问题情景要有层次性,创设问题情景要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方军 《湖北教育》2024,(1):90-91
<正>深度教学强调教师借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所学内容,进而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在《数与形》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数与形的紧密联系、相互解释和相互转化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通过设计数学学习的体验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见形想数,看数想形学生深刻认识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关键,是通过“形”加深对“数”的理解,也可以是通过“数”加深对“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数与形是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建立数与形的联系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数形结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关系,探索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开展数学课程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黄鹏 《化学教学》2009,(12):48-49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牙膏中某些成分的检验”内容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1。本课题涉及到的成分检验的方法都是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而且可究对象又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的教材只提供了操作流程示意图作为参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他们在实验中的主体价值,所以上好本节课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动手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分析1.本课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中课题学习内容,总课时2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体育比赛问题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对于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非常重要。教材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注重类比,做好从方程到不等式的迁移。(2)突出数学建模思想,反映不等式(组)与实际问题的联系。(3)加强探究性学习。(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2.本节课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也是本章最后的几节内容。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我作了分步处理、化整为零的设计,考虑问题的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