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鲍辉 《林区教学》2014,(4):53-54
称呼语是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日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称呼语的使用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中日异文化交流中称呼语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中日称呼语使用的异同能够反映出汉日两个不同民族在不同文化影响下语言所体现出的变化。因此主要从亲属称呼语,夫妻称呼语以及社会称呼语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其异同,并从中分析不同文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称呼语作为一个简短而又敏感的语项最能反映交际双方包括权势和社会距离、身份和地位等各种关系,因而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恰当的称呼语是说话者社会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汉英社会称呼语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制约称呼语选择的因素,它不仅有利于人们了解文化的差异,也有利于教学中改善针对称呼语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对汉英社会称呼语有很大影响。对比研究汉英社会称呼语的异同,既有利于人们了解社会称呼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有利于英语教师改善针对称呼语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称呼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题目,它负载着一个民族文化习惯与民族语言语用规范的一种言语行为,同时也是人们日常交往中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由于中西社会与文化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称呼语的语用也存在很大不同。本文主要探讨称呼语所具有的功能与形式,并且通过称呼语的使用形式来分析比较其在中西文化中的一些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5.
称呼语不但是言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集中体现了交际者的身份、地位、情感状态、心理状态、交际意图,甚至还有固化在社会之中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情况。本文从社会文化环境——即社会客观条件、交际者主观愿望以及称呼语的社交功能等方面,探析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社交称呼语(包括陌生人间称呼、职业与职称称呼语)使用上的无序所折射出的汉文化所注重的礼貌、面子、等级观念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交际双方包括权势和社会距离,身份和地位等各种关系。社会语言学对称呼的研究已开展得卓有成效,然而社会语言学并未解释称呼语在特定的语境之下所带来的语用暗含。从语用学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了称呼语在不同语境之下的言外之力。  相似文献   

7.
如何选择恰当的称呼语是说话者社会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英称呼语的分类比较,讨论了两种语言中称呼语运用差异,指出能否正确使用称呼语是汉英跨文化交际成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周玲丽 《文教资料》2006,(17):153-154
由于中西社会与文化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称呼语的语用也存在很大不同。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经常会发生故障。本文主要从称呼语的角度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且通过称呼语的使用形式来分析比较其在中西文化中的一些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9.
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称呼语的问题不但与语言学有关,也与心理学中的人际接纳原则和社会学中的社会层级特点有关。本文根据社会层级特点把符合人际接纳原则的汉语称呼语分为三类,抬高型称呼语,凸显型称呼语和尊重型泛称语。其中抬高型称呼语又分为或然性抬高和确然性抬高;凸显型称呼语又分为辈份性凸显、头衔性凸显和职业性凸显;尊重型泛称语讨论了老师、先生和师傅三个社会泛称。  相似文献   

10.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对称呼语的研究罕有涉及到关联理论的范围内。该文从关联理论中关于认知和语境的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和言外之意的交际功能。本文拓展了称呼语的研究范围,也拓宽了关联理论的实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称呼语能够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本文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称呼语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探索称呼语与特定的社会或文化之间的相似或理据关系。从一个较新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语言符号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象似现象,从而丰富了称呼语及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论汉语社交称呼语的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交称呼语与人所处的社会层级系统密切相关。社会层级系统决定了社交称呼语的层级性,影响和制约了社交称呼语的接纳原则,社会层级系统影响下的汉语社交称呼语可分为四种类型:抬高型称呼语,突显型称呼语,关系场合型称呼语和随时代变化的社交泛称语。  相似文献   

13.
人名称呼语是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的符号,当代汉语人名称呼语反映了我国当代一些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信息,今天人名称呼语中大量的重名现象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当代汉语人名称呼语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称呼语及称呼语的分类。接着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梳理了称呼语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基本的研究路向,以及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指出,对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称呼语混乱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称呼语也不断的丰富了起来,尤其是近几年,一些称呼语“帅哥”、“美女”、“哥”、“姐”便流行了起来。本文从语用学的三个角度: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对流行称呼语“美女”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其语用特点并且指出如何正确使用流行称呼语。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对英汉姓名的比较研究,更多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于称呼语使用上的差异,一般也只是从文化因素方面找原因,忽视了从语用角度分析英汉姓名称呼语使用上的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析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首名称呼语使用方面的差异,并试图从语用角度解释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17.
称呼语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已普遍注意到称呼语与人们所处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密切关系。“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因此,从“同志”、“师傅”、“先生”、“Honey”等典型的称呼语出发,结合历时共时的角度.“管窥”我国称呼语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8.
汤秀丽 《考试周刊》2008,(48):189-189
称呼语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建立、保持、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从称呼语中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说话者与对方在人际关系、社会地位方面、亲疏、高低的差异。中国和日本同属亚洲国家,在亲属呼称的用法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不可以认为是完全等同的。因此,本文着重以对比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将中日亲属称呼中对于年长者的称呼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称呼语最能体现一种语言的化内涵。汉语称呼语种类繁多,丰富、独特,蕴含着汉民族尊老爱幼,敬人谦己的传统美德以及长幼有别,男尊女卑的宗法伦理观念,同时也体现着中华民族重合,视天下为一家的儒家思想,其中辈份、年龄起着重要作用。英语称呼语简洁、明了,是英美民族重个体,讲平等,赞赏独立意识的反映,而由社会地位差异异改的不对等的称呼也正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20.
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言和他人建立和保持一定的社会关系。称呼语能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与语言的人际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从称呼语的历史由来和理论基础入手,通过分析称呼语的人际关系和使用中所体现的亲疏关系,揭示称呼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