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文章五诀(6)     
梁衡 《传媒》2002,(4):43-44
2.借理析事 论文以外的记事文体,都可采用这个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理”字诀去支援“事”字诀。虽然说理文以外其他文章的主体并不是要讲什么理,但是如果能以理为据,这事就显得稳重可靠,有根有据。 借理析事之法,不外三种。 第一种方法,理字开头,以理领  相似文献   

2.
“风马牛”这个词还真有点“魅力”,人们在写文章、谈话甚或在报告、演说中多有使用。大概是因其通俗而又谐谑,易写易记之故吧,时不时地总会读到或听到“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之类的话。但“风马牛”典出何处?每个字特别是词头的那个“风”字是什么含义?却未必是每个使用者都知道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五诀     
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如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取行云流水总在交错、运动、变化之意。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人看;形式死板,没有变化,也没有人看。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个内容,又是描写、叙述、抒发、议论四个基本手段。四字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就是我们平常与人交流,也总得能向人说清一个景物,说明白一件事,或者说出一种情感、一个道理。所以这四个字是离不开的。因实用功能不同,常常是一种文体以某一种手法为主。比如,说明文主要用“形”字诀,叙述文(新闻亦在此列)主要用“事”字诀,抒情文主要...  相似文献   

4.
梁衡 《传媒》2002,(6):40-42
第四章 情字诀的运用 情感是人类生活中很特殊的一样东西,人生少不了它,当然写文章也离不开它。但它不是事实、思想、信息,非事、非理、非形,是一团如烟如雾,似无却有的东西。它笼罩人身四周,弥漫社会各处,一切客观的事物都可以在人心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不同的情绪,所谓春风得意,秋雨愁人。情这个东西既然是牵动主客观世界的一张大网,作为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创造美感的文章,自然要将其用足用尽,  相似文献   

5.
文章五诀     
(上接本刊今年第1期 第二章 事字诀的运用1.单纯叙事) 2.借事塑形 借事塑形,就是塑造形象。形象已不是单纯的外形,而要有血有肉有神,所以就离不开“事”的表现。只有通过事件的验证、展示,才能见形传神。最讲究人物形象的是小说,这得力于小说可以放开手脚地虚构造形,可以编出许多事件故事,剪裁提炼出许多典型,用“事”——事件的结构、过程、冲突等来塑造人物。我们平时写一篇短的散  相似文献   

6.
“新闻故事”这一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新闻文体在近年来的报纸上日渐增多,深受读者的欢迎。如《北京晚报》就开辟了“新闻故事”栏日,《新民晚报》有“社会故事”,其它报纸有什么“破案故事”、“新风故事”等栏目,《人民日报》也从1984年9月起在一版开辟了“凡人新书”专栏,相当多的稿件属于新闻故事。在近年来的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新闻故事获奖的不乏其作。故有人称它是新闻报道中的一枝奇葩。新闻故事从大概念讲属于通讯的范畴,由于它短小精悍,也有人称它为“小通讯”、“微型通讯”。什么叫新闻故事?说完整点,就是:写一人一事为主,篇幅短小(一般五六百字),内容单一的通讯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五诀     
梁衡 《传媒》2002,(1):47-48
第二章 事字诀的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总想把自己知道的,经历过的事告诉别人,同时也想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是人们渴望交流,想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一种本能。这就决定了文章的叙事功能,并由此决定了一些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如游记、特写、消息、通讯、笔记、小说、戏剧等等。在这些体裁的文章中,作者当然以叙  相似文献   

8.
杂文是一种说理文,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说理是可以说得很富有趣味的。 我们这里说的“理”字,是“道理”“事理”的意思。越是好的杂文,越是富有理趣。把道理、事理说得有趣,是杂文的一个长处,或者说是杂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的技巧。 人们平常有句口头语:“你说话得讲点儿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理的方式方法。下面,我们就先从几种逻辑来谈谈杂文的理趣。 一、形式逻辑的理趣 形式逻辑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一门学科。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它会让你涉及到许多有趣的故事。下  相似文献   

9.
“只要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就可以入选为好新闻”,这一点基本上已为新闻界认可,所以,在评选好稿时人们都把它作为标尺来衡量。可是,却往往有一些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的稿件落选,原因何在?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圆通”二字。古人云:“义贵圆通”。意思是文章的内容要符合事理,无懈可击。一篇新闻稿要想经得起  相似文献   

10.
经典文献概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京山  王锦贵 《图书与情报》2006,(1):103-105,115
“经典”是由“经”、“典”二字组成的复合词,该词融汇了“经”、“典”二字的含义,同时具有“重要”、“规范”和“恒久”几层含义。今天“经典文献”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大大扩展。经鳆文献是各个领域的大师们用艰苦劳动(创作的)凝结而成的能第深刻反映人类文明并经过一定肘间考验的伟大成果。经典文献是文献总体中的少数,但它是优选的信息源,具有巨大的艺术及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军事深度报道的人文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典型的尴尬”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在媒体上大力宣传过的一个先进连长,因为是典型,不敢向组织提出正常休假,不敢向组织提出个人正当的物质援助,甚至为维护“典型”忘我忘家的工作形象,就连父亲病危他也只能是留在遥远的军营默默流泪。此事让人深思。长期以来,在“部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集体主义理念指导下,媒体在报道事件、人物时,只看到了部队的“集体利益”而忽视了军人的“个人利益”,忽视了军人作为个体客观存在的生存状态、精神欲求、物质需求,以致有了一个个“典型的尴尬”的故事。但近…  相似文献   

12.
某地一批干部素质低下,心胸狭窄,弄权勒索,作威作福。当一家新闻单位如实披露了他们的一件丑闻后,这些干部便抱成一团,不惜动用公款跑到北京来打官司,妄图封住批评者的口。令人不解的是,最近,这个地方突然成了干部廉政的典型。眼下讲廉政,廉政的稿件在各编辑部往往道路畅通。这就吸引了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他们不管实际情况,你想吃什么他就炒什么,你喜欢什么他就端什么,反正材料有的是。再腐败的官员也有一两件“廉洁”事,再落后的单位也可能装模作样地订上几条“纪律”、“规定”。至于那些干部是否真廉  相似文献   

13.
选择新鲜的事。这是和一般新闻选材的相同点。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新闻故事的选材必须是新鲜的。这就要求发现线索从速采写,这是写好新闻故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选择“以小见大”的事。新闻故事仅仅选择新鲜的事还不够,还要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事。新闻故事的典型意义,一般并不表现在题材的重大上,而往往表现在“以小见大”上,也就是说,用小题材体现出内涵深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编辑通讯员的来稿时,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一类句子:“我随手撸了撸额上的汗珠”;“他直起了腰,撸掉了脸上的汗水”。句中的“撸”字,读什么音?有何含义?照“秀才识字读半边”的办法,似乎可以读“鲁”。但要说出这个字的确切意思,就有些麻烦了。其实,这个“撸”字不仅普通字典里查不到,就是收字较多的《辞海》、《康熙字典》里也找不到。显然,这个“撸”字是通讯员生造出来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15.
这里说的“故事”和“情节”,是借用英国文艺评论家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的解释。他说:“故事”虽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但它是一种很低级的形式,不过是从时间绦虫上切下的一个片断,“早餐后是午餐,星期一后是星期二,死亡以后便腐烂等等”;“故事”是古已有之的,“当时的听众是一群围着篝火在听得入神、连打呵欠的原始人”。而“情节”却是小说中较高级的一面,它同样要叙述事件,但特别强调因果关系,比如“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  相似文献   

16.
一只漂亮、安闲的小鸟儿衔着一枚橄榄枝,第一眼看见尤今的签名便得出这个印象。问她有什么含义,她摇摇头笑了,“只是一种快乐的流露,我祈盼所有的人都有个快乐的人生,也希望大家看了这签名后,能愉快地把书读完”。回来将尤今的签名拿与朋友看,朋友笑道,这正是她的名字呀。我仔细看后也不觉好笑,那“橄榄枝”正是个“尤”字,那只美丽的鸟是个“今”字。实在想不出这是信手涂鸦,还是匠心独运。采访尤今是件很愉快的事。听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既平常又有趣的事,一群人在一起,其中一人突然发现不远处有火警,大喊一声:火!便完成了向在场人报火警的任务。于上语言学家便认为仅这一个“火”字完成了交际任务,破格晋升它为“句子”。由于它只由一个词语构成,又给了它一个特有的“封号”—一独语句。意思是说,它只靠一个词语就完成了一个句子的交际任务.然而,还是这个“火”字,还让它起报警作用,只是稍稍变换一个条件,它就会现了原形。请看,还是这个人,现在要用电话向消防队报火警,如果它还用那个“独语句”——“火”字,去进行交际,就没那么幸运了。不要说一个…  相似文献   

18.
平凡 《新闻采编》2006,(1):28-28
什么是新闻故事?新闻故事在新闻类作品中不是一个独立的门类,新闻教科书中也没有新闻故事这个门类。新闻故事既是新闻,又是故事。所以,我觉得它和消息、人物通讯有相类似的特征。尽管在新闻教科书没有新闻故事这一类体裁,但在新闻报刊上,新闻故事还是经常存在的。新闻故事的特点是什么?新闻故事由“两个”词组成:一是新闻,二是故事。首先是新闻,其次是故事,新闻有新闻的特点,故事有故事的特点,合起来就是新闻故事的特点。作为新闻,特点就是“新”“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比如说,每年3月全国召开“两会”,这“两会”会内会外有很多新闻…  相似文献   

19.
这里说的理论传播,具体点说,就.是都市报的“时评版”与党报的“理论版”。理论传播对“政治”意味着什么 政治,孙中山先生说:“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这个解释,在当今和平建设时期,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20.
从我们收到的大量司作中可以看出,人物新闻和新闻故事,是学员们比较喜爱的新闻体裁。关于人物新闻和新闻故事的写作要求,在《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里都有原则性的提示。比如,写人物新闻是“三要”《要抓典型人和典型事,要有新闻性,要情感真切》,写新闻故事是“三选择”《选择新鲜的事,选择精采的事,选择小中见大的事》。归纳为“三要”和“三选择”,主要是为了便于叙述和记忆。没有条理化的概括,初学者会感到困惑,但是,仅仅记住这些条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客观事物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所谓“水无常势,文无定法”,学习写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