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政治哲学因丧失盘诘何谓“真正的政治” ,导致现代性危机。古典政治哲学则是关切何谓“真正的政治” ,把回答什么是美好生活作为政治哲学的中心问题。古典政治哲学在现代西方的复兴 ,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与关注政治哲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哲学视域下,人的认识活动揭示的是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信息关系,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信息自在”活动是人的认识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基础,从“信息自为”走向“信息再生”是人的认识活动发展的基本路径。立足信息哲学的研究视野,深入分析人的认识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发展路径,对于促进信息化时代语境下的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对教师的教育角色、教育责任、成长路径和道德理想的不同理解、不同参悟,对中西方教师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在全球多种文明并存和多元文化互动的今天,基于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以及和谐对话的精神,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有关教师教育理想、教师教育人格,我们可以获得来自远古文明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对泛体育文化研究问题进行了哲学的批判与解析。研究认为,现今的体育文化研究普遍存在着泛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研究形式上对体育与文化的认知局限;2)研究内容上体育本质与实践价值的失落;3)研究本质上体育的人本价值与情感体验缺失。因而,认为体育文化研究应当以体育中的人之价值的唤醒为根本出发点,转向一种回归情感体验与大众诉求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课堂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密闭真空.外部社会系统对它进行无形的渗透,包括物质规限、制度控制和文化浸染等.课堂生活自身也构建了特殊的内部社会系统.从对课堂内部专制的社会结构和形态的分析,可以窥见貌似平静的课堂生活实际上充满了学生与教师的隐形"抗争".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区别中西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原则的共时性范畴,而不是区别人类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历时性范畴。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它根源于人对自身本体价值的关心和追求,主客二分则是西方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它根源于人对自然客体价值的关心和追求。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结合即意味着中西哲学的真正的结合。在西方哲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前主体性的天人合一”和一个“后主体性的天人合一”。就其基本性质而言,现代西方哲学和古代西方早期哲学也都是主客二分式的。  相似文献   

7.
“回归”不是重复和还原,而是心灵的一种反思。通过对老子的回归自然、尼采的回归自我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等“回归”现象的剖析,从哲学的角度以批判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和“人文”的联姻、“理性教育”与“工具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涉及哲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各个领域,触动的是心灵,对人与世界的关注是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近日 ,有幸拜读刘文霞教授的新作《广义创造论———创造教育的哲学理念与实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 0 0 2年 5月出版 ,以下简称“新作”) ,颇受启发 ,颇多感想 ,在此略表一二 ,以示共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共识。但在不少人的观念里 ,创造是神秘的 ,不可能是普通人的所作所为。“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教育”等字眼在教育机构尽管不是什么新生事物 ,但长期以来 ,这些话语都难以落到实处 ,创造能力等高层次素质仍被视为少数学生的专长 ,似乎对多数学生而言 ,创造能力是不可能有的。对此 ,“新作”从一种实…  相似文献   

9.
介绍与评论了《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一书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该书以人本体育为立足点,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体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对学校体育进行整体构建的愿景。该书立论高远、观点新颖、脉络清晰、论证严谨,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一线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都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我国粗俗唯心主义思潮泛滥 ,其根源 ,一是广大群众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 ,缺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武装 ,而导致思维方式的简单盲从 ;二是科学发展不充分 ;三是社会转型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为回击唯心主义的进攻 ,捍卫自己的阵地 ,并担负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研究新问题 ,概括吸收新成果 ;必须与当前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教育学发展至今,理论繁多,体系各异,在教育理论繁荣的背后,教育学者更多的不是欣喜而是迷惘,教育学自身出现许多问题:习惯性思维、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学科内核力等等。笔者认为,教育学应该具有消解二元对立、崇尚整体和谐的精神,具有打破自我中心、抱雄守雌的品格,具有百川归海、合于道中的气魄。  相似文献   

13.
乐是儒家哲学所提倡的最高的人生体验,也是理学家和朱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乐具有审美体验的形式,实则以真善美合一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在朱子哲学中,乐的体验有人格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和艺术美的美学意义。而追求艺术人生、诗性化的人生,达到真善美合一的境界,是中国哲学包括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人们所追求和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幸福理念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核心,幸福生活是一切生活的基础和原动力.幸福理念和幸福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尤其在当代,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中国改革开放,实现强国富民的过程,也就是探索祖国和人民走向幸福之路,实现美好、幸福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尚文华 《江汉学术》2023,(3):102-110
现代性意图以理性为建构自身的基础原则,信仰却是它不得不面对的;而若现代性通过理性论证了自身,信仰又是否可能?其意义又何在?这是近代以来讨论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核心问题。这双重问题集中体现在从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到康德、克尔凯郭尔、黑格尔的传承和转变中。以作为信仰内容的神迹为例,霍布斯和洛克在自然理性与上帝之自然、理性—知识和信仰之间划下绝对的界限;斯宾诺莎批评这个界限实属于思想的懒惰和无知,从而上帝的信实成为思想的起点和建构原则。康德意图综合两种做法,但却是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的尝试引导着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分别沿着两条道路走到极端,现代信仰也便重新确立起来:前者指示了信仰的绝对主观性和绝对个体性;后者则以上帝的信实为起点,走向了以信仰中的上帝存在为起点和终极的形而上学道路。能真正进入这两条信仰和思想的道路“之中”,才能真正进入现代性及其信仰处境的绝对深度中,才能真正进入既属于时代、又超出于时代的信仰意义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典型的身体文化,迥异于西方之身体观。当下,回归生活,回归身体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术,从一种身体哲学的视野出发研究和探索中国武术身体的理论维度。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一种文化的身体践履。它通过身体的思维,构建出了世界的图式,推出了社会的伦理,最终目的为追求精神上的超越。从中国儒释道传统身体观的视野出发,中国武术在其至深的影响下,建构出了一套异于“他者”的充满魅力的文化身体观。如:“身心一体”“体美合一”通达“武以成人”的儒家身体修行理念;“身道一体”“致虚守静”通达“武以成道”的道家身体修行理念;“以气养性”“自为无相”通达“武以成性”的佛家身体修行理念。最后提出,中国武术回归本我,回归主体,必须返回身体,从身体出发,进行身体的救赎。唯有此,被去魅、被反身、被异化的身体,才会变得更加灵感而动人。研究对于挖掘中国武术身体哲学的深度,探析作为表达主体、展现场所、哲学本体的中国武术之身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王奥娜 《美育学刊》2020,11(2):102-107
阿多诺其人一生都在音乐和哲学之间徘徊往返,这不仅体现在其思想逻辑里,更显现在其著作中,然而相较于阿多诺的哲学思想研究,对其音乐理论研究却是少数。从《启蒙辩证法》的文本入手,深入挖掘“启蒙”的内涵,明确“启蒙辩证法”自身的逻辑线条以及其中的启蒙精神与批判逻辑在《新音乐的哲学》中的自觉贯彻,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阿多诺的哲学、美学和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19.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诉诸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实现社会正义的单极思维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话语霸权.这一倾向,人为割裂了制度安排与人的道德意识觉悟的内在密切关联,从根本上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重要意义,也无视中国传统哲学道德理性思维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积极价值的历史事实,没有注意汲取东亚社会成功地协调制度理性与道德理性的积极经验.当下的现实和学理的应然,从一定意义上要求人们更加重视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意义,从而确保制度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与道德意识的理性自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学者们大多是从文章内容的角度进行解读有人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经典文献,有人说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篇章。若从哲学的研究范式上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颠覆了以往哲学研究的范式,从现实的人出发,重新分析了人、生活世界以及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对哲学进行了理性重构与历史重构,从而实现了现代哲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向。这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对我们当今进行哲学创新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