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 《寻根》2008,(3):88-101
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交往,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时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且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2.
去年春季,有一个名为《细井清琴书法展》的日本书法家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在中日两国之间举办的众多化交流纪念活动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日前,从中国化部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06中国意大利年”正式开幕。孙家正部长和布蒂里奥内部长分别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意大利年”的整体情况和重点项目。中国和意大利均是历史数千年的明古国,两国之间的伟大友谊可追溯至丝绸之路;今天,巩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愿望,使两国又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版画,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版画自古至今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版画有多少种类,各自的制作方法以及特色如何,它们又是如何发展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借此机会让我们来浅谈一下版画的基本知识,以及中日两国之间版画艺术的交流有着怎样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缅甸是个有着悠久传统化的国家。自中缅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化艺术交流一直十分频繁。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缅甸歌舞团来华访问演出。其实,中缅之间的化交流早在中国唐代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缅甸使团来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缅甸的歌舞。  相似文献   

6.
自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我国对外共签订了35个文化合作协定。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批外交官之一、新中国首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和首任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我的父亲司马文森曾参与签订和实施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法国的文化合作协定。这些文化协定是基于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基础而产生,同时又推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我国对外共签订了35个文化合作协定。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批外交官之一、新中国首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和首任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我的父亲司马文森曾参与签订和实施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法国的文化合作协定。这些文化协定是基于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基础而产生,同时又推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国与澳大利亚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两国之间经历了有希望和失望、合作和龃龉的四十年。中澳两国的文化交往亦经历了一段起伏跌宕、曲折发展的历程。四十年的风雨和彩虹给人们留下了历史启示,也给人们留下了对未来的展望。回顾四十年的中澳文化交往的历史,总结四十年文化交往过程中的特点,对打造我国新兴文化产业,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971年5月28日,中国和奥地利这两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建交25周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即将来临之际,记者就两国文化交流的状况采访了奥地利共和国驻华大使布科夫斯基(BUKOWSXi)。大使先生风度儒雅,彬彬有礼,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待7记者,并请来使馆的文化官员费玲格(FREILINGER)女士参加座谈。在谈到两国关系时,布科夫斯基大使高兴地告诉记者“25年来,奥中两国之间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发展得很好。特别是近三年来1993年奥地利总理弗兰尼茨基(VRANITZKY)访华;1994年中…  相似文献   

10.
这篇字是根据1995年12月笔在台北参加一项学术研讨会的发言录音,增订而成。当时一位听众要求笔对于李泽厚先生的“西体中用”论与牟宗三先生的“儒学开出民主”说,表示意见。由于特定时空的影响,我的发言,显得有些急切与严竣。假若换一个环境与心情,发言的口气是可以缓和一点的。盼望读不要以辞害义——不要因为我发言的口气而影响到对于中所提出的论式(arguments)的理解。即使用缓和一点的口气发言,我仍然是要提出相同的论式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学和国外的交流 ,历史悠久 ,头绪纷繁。这种交流 ,不仅促进了彼此医学水平的提高 ,而且为中外人民的友谊播下了一批批种子。一、中国与日本的医学交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中国秦汉以来 ,两国之间就开始了文化交流。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医学界 ,一直由汉医汉药在唱主角。早在南北朝时期 ,中国就给日本送去了《针经》一套。公元 5 62年 ,吴人知聪携带医书《明堂图》和其他医书 160卷漂洋过海 ,使中医书籍首次直接传入日本。公元 60 8年 ,日本推古天皇派遣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中国隋朝学习医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印度都是驰名世界的文明古国 ,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公元前 3世纪中叶 ,佛教由中印度传入西、北印度。不久 ,中亚地区大月氏、康居以及安息的佛教僧侣纷纷沿“丝绸之路”东来传教。自汉至晋 ,佛教在中国内地传布渐广。佛教既受提倡 ,佛典的翻译便显得格外需要。西域各国、印度、月氏、安息、康居高僧来华后 ,在洛阳与汉族沙门、清信士合作 ,从事梵典的转译。自汉开始 ,迄于唐代 ,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翻译事业。佛教传入中土后 ,佛教文化交流成了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两国佛教僧侣的传道求法又成为中印佛教文…  相似文献   

13.
<正>在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秀外慧中、多谋善断的杰出女性,她22岁嫁给德川幕府第十三代将军,23岁守寡,一度被裹挟进幕府夺权的明争暗斗之中,曾落发为尼,后在日本内外交迫的幕府末期,凭借政治智慧和高远目光,化解了战争,推动了政权的和平转移。这个命运坎坷的女子名叫笃姬。在日本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时代,她周旋于政治军事强人之间、倾全力缓和战乱纠纷,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在川滇交界处那神秘的大山里,生活着以“女儿国”著称于世的摩梭族,她们那独特的走婚习俗塑造了一代代热情奔放、活泼开朗的美丽女性。《中国红遇见挪威蓝》的作者杨二车娜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杨二车娜姆曾因婉转的歌喉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后又远渡重洋,在美国经商。渴望冒险、勇于追求新生活的性格使得杨二车娜姆永远不安于现状,她既喜欢带着简单的行李浪迹天涯,在深山野岭中独享大自然的神秘广博,又能在繁华的城市里尽享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快乐。正当这位有“摩梭文化大使”之称的“亚洲公主”频繁穿梭于中美两国之间的时候,一…  相似文献   

15.
方华玲 《寻根》2015,(1):9-14
有清一代,清廷按"满洲甲兵,系国家根本"之宗旨,给予了八旗官兵各种优渥的"恩养"政策与待遇。然而,随着八旗人口迅速增加,国家财力的受限,加之八旗子弟又渐染奢侈腐化风气,八旗生计问题最终还是成了清廷的负担和累赘。为此,清廷曾采取过汉军出旗、设立井田、赎回旗地、设立养育兵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力图解决八旗生计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但是收  相似文献   

16.
从前有兄弟两人,他们形影不离,以致常常被认为是孪生兄弟。他们的雄心是要编一部辞典。然而雅科布·格林(lakob Grimm)和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却用他们的童话给全世界的儿童带来了快乐。西德将要纪念他们的诞辰200周年——雅科布生于1785年1月,威廉生于1786年2月。在他们的出生地,法兰克福附近的哈瑙,他们就读过的马尔堡大学和他们曾为当朝王子做过图书管理员的卡塞尔都有关于他们的展览。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还有他们的弟弟路德维希·卡尔。路德维希·卡尔曾为他们的童话《白雪公主》、《睡美人》、《亨舍尔和格莱特》,《穿靴子的猫》和《灰姑娘》  相似文献   

17.
英国和美国曾被认为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两个国家。那么,在两国使用的口语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1607年和1620年分别到达美国弗吉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定居的英国人,是操十七世纪初的英语,即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时代的英语的。他们大部分来自英格兰南部和东南部,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曾离乡背井在荷兰居住多年,但他们说话时,仍带有本国南方的口音。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保持了原来的说话方式,但不久就学会了赋予旧词以新义。同时,他们也从当地印第安语中吸取了许多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有关植物和动物的词汇。到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时,在美国的移民有三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经商、体育、友谊、爱情——几乎每一项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上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自我形象。相信自我价值的人,就如吸引成功和幸福的磁体。对于他们,美好的东西常常唾手可得;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够持久,事业也总能取得最后成功。不妨引用一下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形象化描述,他们“在飞行中自得其乐”。与此相反,另有一些人则恰如吸引失败和不幸的磁体。他们的计划夭折,本来可能实现的成功在他们手里每每成为泡影。总之,对于他们,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在工作时完全投入,排除其它事情的干扰。●他们有积极的态度和十足的信心。成功的人几乎永远不会怀疑他们可以获得成功,当目标达到后,更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他们利用负面经验培养实力。●大多数成功者对生活需求有明确的观念,他们会采取最便利的捷径去达到目标。●他们有高尚的人格,愿帮助他人成功。在交易中崇尚公平竞争的原则,使交易双方都感到满意。●他们有坚韧不拔的性格,不因阻力或困难而沮丧;而以耐心和勇气不断地继续下去,直到成功为止。●成功的人犯了错,不过耸耸肩膀,接着就又继续奋…  相似文献   

20.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久,在世界艺术领域里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人们对他们周围的一切开始感到新奇,既想了解它们的本来面目,也想知道呈现在他们眼前的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而受这种新的好奇心影响最大的,则要数当时的艺术家们。他们开始描绘人物、植物、动物、风景和建筑,以及他们在风景和建筑中所见到的种种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