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到清明前,可以让鱼市场沸腾起来的,那就是?鯃。知道跳鱼这个名字,是鲁迅小说《故乡》里少年闰土的描述:"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我们象山人管这种跳鱼叫弹胡,书上写"阑胡""弹涂鱼"。我们把黑不溜秋、活蹦乱跳的人也叫作弹胡,一如水浒里的诨号。我父亲的一位兄弟,人家就这么叫他,他先前以做豆腐为业,不过这样一来,人家更要说"弹胡豆腐汤"什么的了。  相似文献   

2.
猎趣     
宗原 《生态文化》2008,(5):45-46
在我母亲的家乡,有一种鸟儿,长得很是不起眼儿,身体小小的,眼睛小小的,嘴巴也是小小的,毛色则是灰灰的。但母亲家乡的人对这小小的鸟儿却都很崇敬。与这小鸟相识,是我记事后第一次去母亲的家乡。在外祖父家院子里的大树上,我看到了这种小鸟儿,我叫它小小鸟儿。  相似文献   

3.
布谷·看蚕     
吴裕成  左川 《文化学刊》2012,(2):107-107
布谷鸟是田园诗里欢快的韵脚。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写道:"布谷鸟当四五月插秧时,自呼其名,分明云布谷布谷。因重叠其声,人骤闻之,音近疑似。"正当春种之际,小鸟在头顶两音节一停顿地重复叫着,人们便心有所思,听似其声——布谷布谷,想象这快活的小精灵在督促鼓劲,在慰劳逗趣,声声悦耳。  相似文献   

4.
正一山野的风,一路跌跌撞撞地扑打着我们的车窗。在临近鹅湖村庄时,山风一脚踩空,惊起路边的布谷,两声长,一声短,清清亮亮的。一只布谷在我们的上空清叫了一句,像一滴饱满的水珠,"噗"的一声,倏地溅向不远之处的一座古建筑。一下车,我就看见了"鹅湖书院"四个大字。两扇木门上的铜环,滴不尽绿色的锈迹。似乎一伸手,便能从铜锈中触摸到遥远的  相似文献   

5.
(一)云儿悠悠飘倒影轻轻摇大漠孤烟疏淡淡茵茵原上草松之涛 花之潮蝶儿舞 鸟儿叫布谷 布谷谁的心儿这么高种得树儿绕山坳谁的手儿这么妙劝得喜鹊来筑巢 (二)为把林儿造肝胆也能抛暑往寒来日映月碧血洒树梢心永恒 志气豪苦无悔 乐陶陶哈哈 哈哈谁的手儿这么巧编得植被环山抱谁的汗儿把苗浇浇得杨柳万千条这是个神秘的地方,寸草不生,万禾不长。翠绿掩映了沙漠,点缀了山岗。云雾苍苍,沙海茫茫,你在云中寻觅理想,你在沙中播种希望,你用血肉筑起中华脊梁!这是个建功的地方,偶有冷月,时见胡杨。热血洒满了戈壁,映红了故乡。夜色苍苍,荒野茫…  相似文献   

6.
他曾是一个顽劣的孩子。用文具盒夹住前排女生的头发,在老师粉笔盒里放一只青蛙,让课桌抽屉里雏鸟的叫声响彻整个教室。父亲吊起他的双手,用粗粗的皮带抽打他。重重的体罚只会加重他的叛逆。最后一次,他打碎了全教室的玻璃。他被叫到老师办公室。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他做好了种种应付老师的心理准备。他想,老师这次一定不会轻易饶他的。老师安详地坐着,手中的茶杯冒着热气。意外地,老师叫他坐下,和颜悦色,这让他猝不及防。他有些惶恐,也有些不明就里。老师说话了:"你说这杯子里的水像什么?"他感到意外,想了想,说:"像杯子。"  相似文献   

7.
杜鹃声声     
清晨,太阳的桔色光芒柔柔地照在大地上,婆娑的树影微微地舞着,晃着。山幽水静。和风伴着暖阳摇曳出一派祥和细腻的暮春风景画。远处山坡上茂密幽深的树林里不定什么时候会突然传出“布谷——布谷——布谷”几声脆生生的鸟叫,这天然自成的画卷就动  相似文献   

8.
萧山沙地文化是吴越文化中钱塘文化的一部分,它受钱江潮的滋润,在独特的地理环境里形成的区域性文化。沙地文化以沙地人的独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围垦精神"为基础,以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为核心。随着时代的演进,沙地文化被赋予以新的内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全才的狗     
一个公司想招聘一名新职员,于是就在临街的橱窗里贴出广告:招聘文职人员,需会打字、懂电脑、精通两种语言。符合条件者机会均等。令经理惊讶的是,第一个来应聘的竟然是一条狗。"对不起,我不能雇用一条狗在公司里做事。"经理说。狗不服气,抬起前爪指着广告上"机会均等"字样叫了两声表示抗议。经理没有办法,叹了口气问道:"你会打字吗?"  相似文献   

10.
榛子·榛蘑     
榛子、棰子、平榛、山板栗,这一长串名子,其实都是一种植物结的果实——榛子,也就是桦木科植物榛的种仁。结榛子的植物叫榛,我们那个地方叫这种树为“榛材棵子”。榛材棵子,落叶灌木和小乔木,高也就一人多高,阔卵形的叶子互生,那香脆味美的榛子就长在这一对对互生的叶子的腋窝里。  相似文献   

11.
天晴,日晒,风热,又是一年麦收季。作为一名八零后,对于儿时麦收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在我老家麦收被称作“过麦”,儿时“过麦”是有“麦假”的,也就是为了“过麦”而放的假,足见“过麦”抢收的重要性。记得随着一声声“布谷,布谷”醇厚悠扬的鸟叫声,繁忙的夏收秋种就准备开始了!这时候,村里的勤快人往往已经把自家的镰刀反复磨过几遍了.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世界》2013,(11):2-2
十一月,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走出家门,那就一起去外面寻找"美景",像迁徙的鸟儿一样,踏上征途,去寻找自己心中的"伊甸园"。展开"翅膀"一路向南,寻访秋色或者去厦门,吹吹鼓浪屿的海风;或者去老胡同、老巷子,探寻中国式老街,寻找他们历经岁月的淘洗后,弥漫出古铜一般的历史光泽和古代建筑神韵。要不,做一只"留鸟",继续向北,去俄罗斯,感受冰天雪地里的冬日感觉。如果你哪里都不想去,那就翻翻《旅游世界》杂志,在字里行间寻找旅行的深秋向往。  相似文献   

13.
在埃及金字塔幽深的墓道里,常常会刻着一些庄重威严的咒语,如: 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的翅膀就将降临在他头上. 任何怀有不纯之心进这坟墓的,我要像扼一只鸟儿一样扼住他的脖子.  相似文献   

14.
林然 《生态文化》2011,(1):22-23
刚到林区时,一切都觉得新鲜,便到处走到处看。这一走一看便发现了许多在山外看不到的东西。 人都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其实,林子大了不单单是什么鸟儿都有,稀奇古怪的事儿多了去了,奇珍异草,古树怪兽,都生活在大森林里。  相似文献   

15.
座山雕     
宗源 《生态文化》2013,(3):30-34
认识林宇生是因为一只秃鹫。林宇生是朋友王琦的朋友。王琦跟我说,他有一个朋友叫林宇生,住在大山里。前些天林宇生给他打电话说,有一天,他们一家人正坐在院子里乘凉,突然从天上"啪"地一声掉下个什么东西来,把全家人都吓了一跳。待细看之时,全家人又都被惊了一跳,那从天上掉下来的竟是一只大大的座山雕——王琦说林宇生他们那儿的人叫秃鹫为"座山雕"。王琦听了大笑,说人家《红楼梦》里是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来,你可倒好,掉不下个林妹妹,竟然掉  相似文献   

16.
先说的这只驴,它叫"短脸",因为它一生下来脸就比别的驴短,它的父母就给它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它是生在农村的,是跟着父母一起拉货长大的.它们这个村子里的驴都很老实,也都很忠诚.据"短脸"的父母说,本村的长者--"刀耳"(也是一只驴)的一只耳朵就是在救它主人时受的伤.主人为了奖励它,让它全家休假三天.  相似文献   

17.
一种叫"掉渣烧饼"的土家族烧饼从武汉火到上海,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蔓延全国,制造了一个无声的土家族"超女"创富传奇故事。这种小吃的创始人据传是一位女大学生,被人冠以"烧饼西施""烧饼皇后"的名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她靠传授技术和收取加盟费就淘到了上百万元。开一家烧饼店的最大固定资产就是一台价值3000元左右的电烤炉,最大的无形资产就是一个几乎公开的所谓调味料配方,加工技术也非常简单。这种烧饼2  相似文献   

18.
一说马兰花儿,许多人会马上想到一个神话故事,更会想到那个神话故事里的一首歌:马兰花儿,马兰花儿,风吹雨打都不怕,善良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儿。于是,那朵美丽的马兰花儿就开了,它能帮人实现自己的愿望。我说的马兰花儿,既不能开花儿,也不能帮人实现愿望,因为它不是花儿,是鸟儿。  相似文献   

19.
李书福在公园里一站,就吼开了,"来,来,来,同志,拍个照片,你看这假山多美呀!留个纪念吧!"那时候还不兴叫人"先生、小姐",他还是个楞头青,没传统意义上的"工作",颈子上挂着个相机,去公园给人照相.  相似文献   

20.
范循 《文化博览》2007,(11):4-5
中国人相交,总得叫点什么,否则便是"不识远近"、"没大没小"。称谓在变化,但万变不离一个原则:高低贵贱,远近亲疏。亲近的关系叫先生、经理、主任之类,就显得"远"了,称"老张"、"老李"固然亲热,却总不如"张叔"、"李姐"近乎。中国人重视辈分,所以中国人侮辱人就让人叫自己爸爸,叫爷,叫姑奶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