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创作过程中相互融合的有机统一体,是“物我相融”而创造出来的可感可触的具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那是词语的连缀;但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术语,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创作过程中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结晶,是诗人通过想象及拟人、状物、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将意与象融合所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或片断的、可感可触的具象。  相似文献   

3.
从思维的角度看,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艺术思维。意象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运思过程。本文从创作论的角度探讨了艺术语言意象从内在生成到外化的全过程,强调发话主体素质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从“立象以尽意”的本质、特征、美学功能和心理基础等方面,论述了意象化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表情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1·意象的概念意象的英文为:Image,有图像、映像、影像、形象化的意思,大多译为意象。在汉语词典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美学认为意象是情意与现实物象、景观的结合,是主客观形神兼备的结果,并在审美欣赏与创造中形成的统一体。通俗地说,意象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意象绘画是扬弃客观的具象再现而诱发作者思想感受、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传承着一个优良的美学传统,这就是讲究意象美。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 从中国诗歌的美学特征看,讲究意象美不仅是古典诗词曲的一大特点,而且是现当代诗人从事新诗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我们以现行高中教材第三册为例,从意象美角度来审视现当代诗歌名作。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成“夕阳中的新娘”,还有那“软…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主观情意(意)与客观物象(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后主词的意象是由其独特的感受形成的,华美的物象,形成富贵气象;凄美的景象,表现词人悲苦的心境.词人善于将物象、景象、心象融合为一体,在创作过程中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不少形象性很强的词作,形成词人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论现代诗歌意象形成机制及其接受心理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现代诗歌意象形成机制及接受心理特质,可沿着三个视角切入其中:即由主观意念情绪体验而孕育艺术图景,形成内视意象;由客体物象,折射抽象之意而形成外视意象;由主客体贯通,主体客观化、客体情意化而形成内外交融意象。意象形成的这种主体与客体交流,主观情态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的机制特征,施之于接受主体则产生意象的感受性、多极性和虚幻世的审美特征,从而使诗的意象机制具有一种特别灵动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8.
"意象"诠析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之一,意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魏晋至宋,意象指构思中的形象;宋至明清,则多指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随着言意论的不断发展,象的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性日益突出和丰富,意象范畴由哲、学范围逐步扩大到文学、艺术审美领域。想象和情感是审美意象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杂文创作,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作品总以一定的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为其内容,这些内容泛称为意,它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思维的意识形态产物.意,又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外化为具体的艺术形态作品,意的外化在以语言称为物质手段的文艺创作中泛称为言,它是意识形态得以显现为具体形态的条件.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的文质论,就是专门探讨和论述文艺创作中物、意、言关系的.质,指作品蕴含的内容;文,指作品采用的语言文字传达方式.质与文的关系,指作品采用的语言文字传达方式.质与文的关系,就是艺术思维与艺术传达的关系.文质论的实质,是研究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问题,中心是会与意的辩证统一及其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敦煌艺术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蕴含着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的审美情趣,但其主体美学意识,是中印和佛道美学意识的体融。佛道美学意识,是中印古代美学意识的突出展示,都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再现具体物象的具象美学,或以数学形态的点、线、面表现情思的抽象美学,都是超越物象与形式的局限,寓意于象,以象尽意的意象美学。同时又能不同程度地容纳具象美和抽象美,请看东西方抽象、具象、意象艺术源流的比较与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意象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情思,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其中就涵盖了很多意象,有自然意象、社会意象,也有时间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诗人间接向人们披露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分析十四行诗中的各种意象,希望能读懂莎士比亚,看到生活中的他是怎样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怎样经营自己的感情的。  相似文献   

12.
姜凌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62-163
所谓"意",会意,从心从音。当取"心愿、意向"之义;所谓"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意象,作为意和象的复合名词,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象在中国诗词创作中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想象所创作的包含主体思想意义的艺术形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意"象或者说是"审美意象",是作者通过对现实世界所提供的客观资料进行主观改造,在头脑中形成的具有主观意蕴的形象再现。在诗歌与绘画创作中,诗人与画家不约而同的强调"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云飞 《语文天地》2009,(10):33-35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意象偶拾     
意象,顾名思义,意,即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象,即物象。意象即指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指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象往往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艺术把握和解析,它是诗人敏感心灵的触角,又是读者走入那片艺术天地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情思的载体。“意象”从词义上来看是由“意”和“象”组合而成。“意”即情感、情意,是主观的,抽象的,不可言说,难以形容的;“象”即物象、景象,是客观的,具象的,可触可感的:因此,“意象”就是寓“意”于“象”,是凝聚着诗人主观情感,用来寄托情思的艺术形象。它是诗人传达内在抽象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读’者体会诗人丰富而微妙的创作情感的媒介。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倍受古今中外诗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的物象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形象。意象是建立在物象基础上的,它是经过诗人的感物或物感形成的,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我们应把握意象概念,通过对意象分析。引导学生真正把握诗词的艺术美。现就中学语文诗词中,  相似文献   

17.
孙豪杰  霍蒙 《时代教育》2009,(8):269-269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是比较文艺的说法,若放在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意象的范畴中来讲,则是指在包含了中国意味内涵,包括国人的思想、审美、传统道德、行为习惯等的中国特色形象.  相似文献   

18.
所谓意象,便是寓"意"之"象",主要是指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人在创作中,其诗词作品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所以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一直强调意象教学。意象作为诗人情感的凝聚,通过客观物象经诗人情感升华并创造成独特之象。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以意象模式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鉴赏,通过对诗词内涵的充分理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一、意象教学法在高中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意象教学法作为重要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它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能力。由于诗词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诗歌语篇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本文运用意象衔接理论,从愁苦类意象的语篇衔接手段出发,对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一词进行分析,以揭示该词中愁苦类意象的语篇衔接功能,为该词的欣赏提供一个新的视窗。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情思则是产生"隐秀"美学效果的原因。"隐秀"审美观不仅对文学创作与鉴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汉诗英译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隐秀观"关照下,探讨唐诗创作中意象"隐"与"秀"的手法及其英译策略,理解唐诗"借景生情"的艺术创作技巧,以便寻求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展示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