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就是自居易当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就是西湖,我们的中学课本上说:写的是西湖景色。这样说,有一点不好,就是容易和许多解释这首诗的人一样,把这首诗当成是一首写景的诗,让《钱塘湖春行》变  相似文献   

2.
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大约作于中唐长庆三年或四年(公元823年或824年)的一个早春,当时诗人正任杭州刺史。围绕“春”字工笔绘景,紧扣“行”字细腻着墨,善于从动态中捕捉盎然的春意,是这首赏春名诗的主要特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二句主要写西湖。第一句点明西湖的方位:在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这里  相似文献   

3.
一、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  相似文献   

4.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衔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①钱塘湖:即西湖,在今杭州市西,是著名的游览胜地。②孤山寺:南朝时所建,在西湖里湖与外湖中间的孤山上。  相似文献   

5.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即杭州名胜西湖。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古来有不少文人在那里做过地方官,他们留下许多描写西湖风光的锦绣词章。要说最有名的人物,则前有白居易,后有苏东坡;而白居易这一首《钱塘湖春行》和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即“若把西湖比西子”那一首,都是写西湖的诗中传诵最广的名篇。说来白、苏二位与西湖真是结缘至深:西湖原有“白沙堤”,就是从孤山到断桥的一道堤,此诗中  相似文献   

6.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是长庆三年(823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这是一首咏赏杭州西湖风光的诗。  相似文献   

7.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白居易就是最早赞美西湖的诗人。读这首诗,我们自然会联想起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似文献   

8.
云脚及其他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是白居易七律《钱塘湖春行》的首联.白居易游览西湖,当在早春某日雨后不久.句中的“云脚”,是指雨后低垂于西湖的云气.因是远眺所见,加之空气润湿,湖面上水气蒸腾,故曰“低”.按,课本注释说.“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这注释没有讲清什么是“云脚”?“白云”怎样同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摹写西湖春色的名篇。从教学的角度看,这首诗写景抒情,明白如话,学生阅读、理解并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那么教学中是不是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呢?当然不是。据我看,可针对学生作文每每扣不住题目的毛病,侧重引导学生在题目与诗的关系上探究一番。教学似可按下列步骤引导学生讨论: 一、这首诗题目的含义是什么?按照这个题目,诗中应写些什么? 参考提示:钱塘湖即西湖,这是明示地点。“春”是交待时令。“行”是关键。古诗题末标“行”,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名  相似文献   

10.
梅花绝唱     
中国古代有许多咏梅诗,但称得上“梅花绝唱”的却只有两句,那就是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北宋诗人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他住在西湖的孤山,植梅畜鹤,无妻无子,因有“梅妻鹤子”之称。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下简称《春行》)是他对杭州、对西湖的“爱”的结晶。很多人在评析此诗时,说“行”或“春行”是它的线索。从手法上看,也可以这么说。但是,我们知道,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是诗人面对客观物象而唤起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读诗:读出一个"爱"字来师: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及作者),谁能用一句通俗的话把课题和作者联起来?生:白居易春游西湖。师:非常好!不仅将课题和作者联系起来,而且还精准解释了钱塘湖——西湖,春行——春游。接  相似文献   

13.
感悟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一、展开想象和联想,分析景与情在古典抒情型作品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在古典诗歌中,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在面对这类诗歌时,不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例如,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紧紧围绕诗题“春行”,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找出诗人在诗中列举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抓住“初平”“低”“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春游的经历,各自描述所体悟到的“春行”画面,体会诗人在景物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学生这样写到:“我仿佛看见诗人骑着一匹马儿在西湖边漫步,温暖的春日和和煦的春风令诗人心旷神...  相似文献   

14.
杭州的西湖很美,古代不少文人墨客更是用蘸满诗情的笔墨为美丽的西湖添上一笔,或淡妆,或重彩,使西湖更具诗情画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不同季节下的西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风情各  相似文献   

15.
把梨春 《甘肃教育》2000,(10):29-30
抓关键词语,在语文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使中心突出线索明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体现了全文的中心,或表明了行文的线索。所以先从题目入手,找出文章的题眼,作为分析全文的切入点,是一种既简明而又有效的方法。   例如:讲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此文与其它文章不同之处,在于题目既交代了行文线索,又强调了描写中心,故分析时可紧扣“行”,抓住“春”双管齐下:   1— 2句:寺北俯瞰。白云低垂,与水面相接;湖水澄清,和长天一色。“初平”的湖面,春水盈盈,使西湖更显得景色优美,风光旖旎,令人赏…  相似文献   

16.
<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又名看经楼、先得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宏丽古雅。登楼凭栏,一湖胜景皆入眼底,为西湖名楼。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当时苏轼正在杭州做官。诗人抓住云黑、雨亮、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  相似文献   

17.
1.唐朝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是这样想象美好的春景:“_,_.”他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的“_,_”两句表明季节是春季。 2.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通过描写鸟的活动来表现春景:“_,_ 3.唐朝的张志和在《渔歌子》一词中有两句融五种景物于一体,勾画出一幅清新淡雅而富有动感的“江南春景图”:“_,_。” 4.唐朝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是这样来描写春季的:“—,_。” 5.宋朝大词人苏轼是这样描写“春江晚景”的: 6.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通过写“花草鸟鱼”来展现…  相似文献   

18.
一、古诗词赏析。 1.赏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并答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相似文献   

19.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笔者抓住诵读、想象画面、体悟情感三方面教学生以诗歌赏析的方法,然后结合同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开展“学以致用”活动,并且进行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在本课中掌握了咏春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柴舟 《语文知识》2006,(5):42-42
《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纪游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作者于元和十年(915)被贬为江州司马,心情一度跌入低谷。从诗的第三句“长恨春归无觅处”可知,诗人登山之前,正为春光的消逝而伤感、失望。因此,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寺外大地上的芳菲已经落尽,不免令人心生伤春之情。但次句“山寺桃花始盛开”令人眼前突然一亮——诗人在高山古寺中看到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