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知识没有系统的介绍,以致造成一些学生对比较接近的艺术表现手法分辨不清的现象,出现误解。有一次听《长亭送别》一课,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与编写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教材的审美要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精炼的编配,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3.
唐莉红 《文教资料》2005,27(34):84-86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随着电视、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蒙太奇艺术手法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何将影视蒙太奇基本理论引入电视教材的制作,是每一位电视教材编导人员应该探讨和研究的。本文着重探讨表现蒙太奇手法在电视教材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深切体会到数学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材、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和情感美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透过教材的课文选编特点,让音韵之美与母语之爱交织,让文化之美与生活之爱交织,让亲情之美与家园之爱交织,让人物之美与民族之爱交织。  相似文献   

6.
电视教材在追求内容科学性的同时,对画面的美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这两点,字幕在不同的电视教材中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从字体选择到表现形式应各有特色; 特别是字幕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应仔细斟酌,从构图、色彩搭配以及到动态特技都需要作相应的分析,从而使电视教材更加生动,更能够吸引观众,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足见图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图片有着丰富多变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它与一般的示意图和简化图相比,更加直观、形象、生动,表现事物的物理特征更加突出、鲜明.本文对美国的权威研究性教材《科学探索者》中的插图进行简单的文化分类,与诸位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8.
名家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均源于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在读教材时,教师应读出隐藏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它几乎包容了一切美的表现。无论是自然的美,社会的美,还是艺术的美,科学的美以及语言的美,在语文教材中都有生动的反映和鲜明的表现,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为审美教育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审美源泉。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摄入语文各种信息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下面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一、钻研教材,发掘“美”要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学”进入“乐学”的“欲罢不能”之境,还需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  相似文献   

10.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11.
李志强 《天津教育》2001,(11):41-44
看了根据新大纲调整的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发现新教材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增加了古文的分量,古文与现代文的比例变成了1∶1;二是教材比较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三是写作知识专题排列;四是提高了背诵要求;五是降低了深度与难度。其中使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所选文章所蕴涵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变化。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对多年惯用的语文教材之不足,除了现代文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过于陈旧,不能适合当代人的审美…  相似文献   

12.
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乃至艺术之美。如何才能让学生去感受这一切美,使他们乐学、爱学、会学,最终对语文产生兴趣呢?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采取了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兴趣是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文规定了语文教学选材的原则:“课文要选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既然能否通过优美的文字形式来展示崇高的思想境界是选取教材的标准,那么语文教材本身就与语言之美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之于文学家好比雕刻家手里的泥团,画家手里的颜料,没有它们巧手就难夺天工。但如果这些具体的材料,离开了艺术家的苦心经营,生花妙笔,也永远构不成艺术。一篇美文,一首好诗,之所以灵气飞动,美韵纷呈,这都是文学家对语言的千锤百炼、字斟句酌的结果。文学家都很重视语言技…  相似文献   

14.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自开始使用以来,广受好评,该教材有很多优点和亮点,主要表现为"四美",即教材的人性之美、传统文化之美、语言之美和儿童化之美。在教学中,应尽量把这些美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语文之韵味     
蒋聃妮 《现代语文》2006,(8):111-111
语之韵味犹如一杯窖藏百年之美酒——醇香、甘甜。品之,动情入心;忆之,余味无穷。语之韵味全在于它是一个美的世界,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细细品味,它的美也许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轻声的赞叹,或是师生间一个默契的眼神,也许是茅盾笔下挺拔正直的白杨,是苏轼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让敌军“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是李白那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慨然断喝。品出其美,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成为一种力量,让怯懦变得坚强、让狭隘变得开阔、让卑劣变得高尚。所以,现代语教学就应当是师引生品语之韵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韩愈虽不以山水诗人名闻于世,但他却写了近百首独具风貌的山水诗,韩诗中的山水具有4个显著的特征;1,雄奇险恶之美;2、平易自然之美;3、心态的形象记录;4、深层的生命精神。这些特征与其诗中沉积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有深刻关系,是《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盂子“养气说”及“攘斥佛老”思想三重影响的结果,在大变唐诗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韩愈一变谢氏轨迹,运用汉赋铺排及散文笔法,开创了山水诗表现形式的新领域,其诗中的山水因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因而在满足人类艺术文化需要方面具有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继升 《山东教育》2002,(29):29-31
翻开新版高中语文五册课本,如同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特别是其中的外国现代派文学单元,是教材编者为我们精心挑选的一朵异域之花,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开放意识。它要求学生放眼国外,初步了解现代派文学的特点。然而,由于学生受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加上对现代派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以致于难以读懂作品,从而给现代派文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要真正读懂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有关的知识;同时,教师亦应适当拓展,结合原作(全文)总结出这些有代表性作…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面的丑恶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作为客观对象,其本质是丑恶的,让人厌恶的;但作为艺术典型却是成功的、美的、值的欣赏的。中学生由于审美能力的欠缺,往往会将现实的丑与艺术的美混淆起来,因此本文试从现实丑与艺术审美的区别及高中教材中“丑”形象的分类审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美是教材与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美,动用最美艺术,让审美情趣贯穿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20.
音乐艺术自身均属人类化活动的内容,把教材内容丰富起来,合理组合就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积极参与的效果。教材的运用和把握,首先是教师是否真正理解和吃透教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