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代义官赵儒,有"赵千顷"之称,好善乐施,曾是衡水石桥的义务总管,建成衡水石桥后,受到朝廷的嘉奖,赠为义官。整理考证其妻王氏圹志,基本梳理清了赵家的一些社会关系,对研究明末清初衡水县的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李聿 《语文知识》2000,(9):28-31
“官清民自安”,这句话说出了多少年来善良百姓的愿望。但是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百姓们受着残酷剥削和压榨苦不堪言。然而,在  相似文献   

3.
史官的身份让老子熟知历代统治者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也让他的清廉思想具备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学基础。老子以其天道观与辩证法为哲学基础,总结出以无为、爱民、虚静、寡欲、养生为内涵的清廉思想,极具说服力地要求为官者抵御诱惑、戒除贪欲。老子的清廉思想对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习之友》2011,(8):14-14
喝人开水也可能违规对芬兰的公务员来说,受礼和吃请绝对是天大的事,因为法律规管十分苛刻,一不小心就把前途和事业搭了进去。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十七班班主任冯群超,在教师节前骂学生没有送礼而被开除,让人深思。这类教师缺失的是什么?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廉洁从教的心态,现如今从教不只看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看是否有清廉的心态。清廉,体现的是崇高的职业道德;体现的是高尚的人品。  相似文献   

6.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7.
钟维荣 《红领巾》2004,(2):21-23
新时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为政清廉在党风和政风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历代王朝兴衰的史实为契入点,分析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与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内在联系,强调在党风政风建设中必须坚持艰苦奋斗,为政清廉,并进一步提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为政清廉在党风和政风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历代王朝兴衰的史实为契入点,分析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与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内在联系,强调在党风政风建设中必须坚持艰苦奋斗,为政清廉,并进一步提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庄子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清廉思想资源,其清廉思想包括三重境界,即孤高自赏的隐士姿态、物无贵贱的平等意识、天地一体的无我之境。从独善其身的心灵逃避,到摆脱清高的普遍尊重,再到泯灭自我的无私状态,庄子清廉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提升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也是庄子在黑暗纷扰的世界中,思考人的心灵如何归依、人的精神如何安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学习之友》2011,(8):11-11
张澜先生清廉自持,纤尘不染,为世人所景仰。民国初年他任川北宣慰使时,在短时期内使川北人民民生利乐,而他却负了债,不得不变卖祖遗仅有的4亩田产以偿还欠债。在“无官不贪”的旧社会,他却做了赔本的高官,这种高洁行为,使他赢得了“川北圣人”的敬号。  相似文献   

11.
历来对文赋的肇始是有争议的,无论是汉代的散体赋,还是唐始的新文赋,实际都可称为文体赋。但从句式、音韵、叙事方式、抒情色调之浓淡等方面看,二代所表现的赋风又是有所差异的。仅以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四杰中卢照邻《对蜀父老问》、骆宾王《钓矶应诘文》等篇来看,即可窥蠡两代盛世之不同世俗人情和作家个性之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代工具赋在赋体文学题材开拓上具有创新意义,其主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家之理,儒家之功,佛家之悯。唐代工具赋是赋家对工具的巧妙构造所作的颂歌,又是对工具所含哲理的阐释。由于工具不同于其他器物的特点,从而创造出一些独有的艺术特色,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唐代工具赋给后人留下了当时器物形制、构造、使用的有关情况,可补充史料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文化意义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代镜赋论     
唐赋创作繁荣,近些年来,对唐赋的研究渐渐升温,但对器用物品入赋的现象较少关注。唐代镜赋创作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丰富、主旨取向、艺术手法都有开拓和进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唐代镜赋的主旨主要为:赞颂君主之仁德;歌颂君子之美德;抒发赋家"自我"之情思。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为:风格的雅正;"体物"的回归;视野的阔大;对比烘托的手法、双起双收的结构。儒家视镜为正德修身的象征,道家视镜为"道"的体现者,道教更视镜为神异的宝器,镜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观念、社会风俗及制造工艺。  相似文献   

14.
尚奇是汉赋创作实践所呈现出的一种审美流向。西汉赋尚奇物之铺陈,多带有诡奇之气;东汉赋之尚奇则表现为题材的尚奇入怪。汉赋尚奇与汉文化受楚文化的影响有关,也与汉人尚奇谈的风尚有关,更与汉人对辞赋娱人性质的认识和汉赋作家文学创作上的超越心理有关。尚奇是汉赋创作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明中叶后,广东、福建、江浙等地的中日走私贸易逐步发展起来。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福建地区的对日贸易特别活跃,超过了广东和江浙。这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明末隆庆开禁的地点就在福建漳州月港,虽然“严禁贩倭奴”,但海商还是想尽办法通过月港赴日贸易;在明末清初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郑氏海商集团以福建为基地,垄断了东南沿海的对日贸易。这些因素都为福建对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赋”在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前者指假物取类、长于修饰的文饰之语,后者指“不歌而诵”或“不歌而诵”的诗“。辞赋”的得名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不了解“辞”“、赋”的特殊涵义,对扬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划分就不可能有一个透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本文在统计汉代器物赋留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器物赋的内容,进而探讨这些作品与汉代民俗、汉代人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汉代器物赋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赋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赋曾是占据两汉文坛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发展到魏晋,赋体文章脱离了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倾向,逐渐向言志抒情靠拢,出现了灵活多变的抒情小赋,它摆脱了汉大赋堆砌奇字的习气,以其短小、抒情性强,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其文学价值已远远超过汉大赋。  相似文献   

19.
现存的唐代封禅文数量很多,各具特色,其中的诗赋作品极富文学性,较著名的有柳宗元《贞符》、杨敬之《华山赋》等。《贞符》在继承传统封禅文写作范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前代更加重视艺术形式与表现力。《华山赋》在封禅文及景物赋的创作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作品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封禅文创作理念及写作手法,是文学由质到文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诗学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最后一环,清人对“复”的问题的认识,体现出非常强烈的注重回归儒家诗学之正统轨迹的倾向。清人肯定了“复”的价值,但对其弊端亦有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复”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