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代义官赵儒,有"赵千顷"之称,好善乐施,曾是衡水石桥的义务总管,建成衡水石桥后,受到朝廷的嘉奖,赠为义官。整理考证其妻王氏圹志,基本梳理清了赵家的一些社会关系,对研究明末清初衡水县的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3.
孔令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2):20-22
史官的身份让老子熟知历代统治者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也让他的清廉思想具备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学基础。老子以其天道观与辩证法为哲学基础,总结出以无为、爱民、虚静、寡欲、养生为内涵的清廉思想,极具说服力地要求为官者抵御诱惑、戒除贪欲。老子的清廉思想对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为政清廉在党风和政风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历代王朝兴衰的史实为契入点,分析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与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内在联系,强调在党风政风建设中必须坚持艰苦奋斗,为政清廉,并进一步提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为政清廉在党风和政风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历代王朝兴衰的史实为契入点,分析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与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内在联系,强调在党风政风建设中必须坚持艰苦奋斗,为政清廉,并进一步提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孔令梅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4):11-13
庄子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清廉思想资源,其清廉思想包括三重境界,即孤高自赏的隐士姿态、物无贵贱的平等意识、天地一体的无我之境。从独善其身的心灵逃避,到摆脱清高的普遍尊重,再到泯灭自我的无私状态,庄子清廉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提升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也是庄子在黑暗纷扰的世界中,思考人的心灵如何归依、人的精神如何安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11.
何易展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3(1):79-83
历来对文赋的肇始是有争议的,无论是汉代的散体赋,还是唐始的新文赋,实际都可称为文体赋。但从句式、音韵、叙事方式、抒情色调之浓淡等方面看,二代所表现的赋风又是有所差异的。仅以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四杰中卢照邻《对蜀父老问》、骆宾王《钓矶应诘文》等篇来看,即可窥蠡两代盛世之不同世俗人情和作家个性之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14.
孙晶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1):73-77
尚奇是汉赋创作实践所呈现出的一种审美流向。西汉赋尚奇物之铺陈,多带有诡奇之气;东汉赋之尚奇则表现为题材的尚奇入怪。汉赋尚奇与汉文化受楚文化的影响有关,也与汉人尚奇谈的风尚有关,更与汉人对辞赋娱人性质的认识和汉赋作家文学创作上的超越心理有关。尚奇是汉赋创作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明中叶后,广东、福建、江浙等地的中日走私贸易逐步发展起来。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福建地区的对日贸易特别活跃,超过了广东和江浙。这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明末隆庆开禁的地点就在福建漳州月港,虽然“严禁贩倭奴”,但海商还是想尽办法通过月港赴日贸易;在明末清初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郑氏海商集团以福建为基地,垄断了东南沿海的对日贸易。这些因素都为福建对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韩国良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19(4):45-51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赋”在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前者指假物取类、长于修饰的文饰之语,后者指“不歌而诵”或“不歌而诵”的诗“。辞赋”的得名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不了解“辞”“、赋”的特殊涵义,对扬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划分就不可能有一个透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刘伟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2):32-34
赋曾是占据两汉文坛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发展到魏晋,赋体文章脱离了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倾向,逐渐向言志抒情靠拢,出现了灵活多变的抒情小赋,它摆脱了汉大赋堆砌奇字的习气,以其短小、抒情性强,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其文学价值已远远超过汉大赋。 相似文献
19.
现存的唐代封禅文数量很多,各具特色,其中的诗赋作品极富文学性,较著名的有柳宗元《贞符》、杨敬之《华山赋》等。《贞符》在继承传统封禅文写作范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前代更加重视艺术形式与表现力。《华山赋》在封禅文及景物赋的创作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作品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封禅文创作理念及写作手法,是文学由质到文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何书岚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0-52
清代诗学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最后一环,清人对“复”的问题的认识,体现出非常强烈的注重回归儒家诗学之正统轨迹的倾向。清人肯定了“复”的价值,但对其弊端亦有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复”的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