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①气,本指自然之云气。古之先哲,常常把人与气结合。管子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是谓“气”为生命的本源。庄子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则谓万物皆不在“气”之外,万物乃一生命的大和谐。王充说:“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是谓一切现象,天地万物皆天地之气而生。《易》所谓“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天地氤氲,万化化醇”,将整个宇宙直视为一幅生命之气的流行。②人一旦与气结合,就把自己的生命带进自然生命之中,使自己的精神与无限的自然生命相融合,生成种种“气”来:壮烈刚毅的豪气,可敌三军的锐气,()的节气,宁折不屈的骨气,…  相似文献   

2.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3.
“气”是中国哲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这部汪洋恣肆的著作中,作为生命底蕴的气,以虚静的形式,体现在艺术创作、鉴赏及人格美的建构中。一、作为生命底蕴的“气”《庄子》认为,在世界万物生成之前,有一个无的状态,即本体“道”。“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  相似文献   

4.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姓墨名翟,春秋鲁国(或称宋国)人。出身于士以下的庶人,曾做过宋国大夫,是继孔子后的一位大思想家。墨子的体育思想,据现有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唯物地论述了形与神、生命与运动的关系关于人的形与神的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与体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墨子说:“生,楹之生,商不可比也”,又说:“生,刑与知处也。”这两句话中的楹和刑,在古代都和形通用,是身体的意思。墨子讲“生,楹之生”,说明生命  相似文献   

5.
神韵是中国古典艺术中被列为最高层次的一种审美特征和艺术标准。 分开来讲,神”往往与“形”相对,指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内容及其生动鲜明的精神状态;韵”常常与“气”连用,指艺术内在生命力所呈现出来的某种超凡脱俗的气度和韵味。 当然,“气”“韵”也分别与“神”连用。因为“气”“神”都是从哲学,中医学及养生学中引申发展而来,神伴气行,气随神化,故有“神气”之说;“韵”由“声韵”而来,气盛而声宏,声宏而韵悠,故“气韵”相通而连用;神须气充于内而韵超逸于外,故可称“神韵”。三者在美学上本来就有比喻的性质,并有许多紧密相联的共同点,所以古人在论述中常常把它们作为同义词或近义词互相借代混用,彼此之间  相似文献   

6.
《达生》认为生命是形、精的结合,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精两个方面。但在形、神二者中,神重于形,养神重于养形。“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的原因在于“神全”,“神全”则“形全”,可以不受外物伤害而得长生。《达生》篇的生死观、生命观和养生论都与《庄子》内篇不同,而与《管子四篇》相似,是受黄老学派影响的庄子后学所作。  相似文献   

7.
从《形影神》组诗看陶渊明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影神》组诗阐述了陶渊明“生必有死”的理性生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组诗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反对“惜生”,而是反对“营营以惜生”,重点当在“营营”二字上;“形”、“影”、“神”三者代表了陶渊明自身思想和行为上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葛洪的养生学说涵盖三方面内容:以“正心”“养性”为主要内容的积德济生论;“假求外物以自坚固”的假物论;以“形宅神主”为主要特征的神住形固论。葛洪的以德济生论是把养生活动道德化,而假物论重在移性固形,他的神住形固论意在神形皆保。三者分别从道德涵养、肉身永存、境界追求等层面互济互补,共铸一较为完备的养生学说,这对于现时代人们的养生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的生命意识指的是从生命或有机体视角来看待翻译产品与活动,把译作与原作视为一种生命化的存在,注重译者在译作生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本文基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气本论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生命意识,对“翻译之大德曰生”以及“生生之为译”两个命题进行了阐释,主要表现在译作的创生、生命与生存三个层面。文学翻译研究也要贯彻翻译生命论的理念,深入考察译作的生成性、生命性与生存性。“生”理应是文学翻译研究的核心论题,“气”是“生”的原动力,贯通了宇宙之元气、人之精气以及文章之文气。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达气”是关键,包括传达原作之气与通达译作之气。  相似文献   

10.
梁小兵 《新疆教育》2012,(19):38-38
“形神兼备”有关的理论,中国历代画论里论述很多。其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该书写到:“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即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君形者”(主宰形的)就是指的“神”。对于什么是神?《淮南子》还写道:“令人之所以眭(目深视貌)然能视,管(迷惑)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黑白,视丑美,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说明古人把“神”和“气”看作支配人的生理、心理功能的生命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形”与“神”是绘画史论中一个古老的话题,在现实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没有“形”“,神”则失去载体;缺乏“神”“,形”会失去动力和方向。“神”好比是生命,而“形”则是躯体“,神”通过“形”来体现。“以形写神”的理念应成为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的修养论在形养、气养、神养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强调神养的统领作用。《淮南子》尊生贵生的生命观告诉我们慎用公共权力,珍视生命;养心、养性、养德的神养论则告诉我们持守本性、少私寡欲,治治不该有的贪欲之病,洗去多余的身体负累,最终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并享受真正的快乐。这些思想能够解决"廉政进入人脑的困难",以推进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构成师生最重要的一段生命历程。多年来,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改观,课堂教学中“匠”多“师”寡、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异化、过度的教学预设、教育理念“神”与“形”的分离、消极的课堂氛围、师生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等现象的影响是走向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困境。因此,建构“师”的课堂,创造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课堂,适度追寻教学预设的完美与教学生成的精彩课堂,打造“神”“形”兼备的课堂,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走向主体间性的课堂是走向生命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古代艺术家们把情感注入客观对象,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构成作品,关注所绘山水之外的境界,蕴涵于画中的诗情便油然而生。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对笔墨有意、韵、活、趣的要求,追求情趣和气韵,神似高于形似。在画中“诗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画形神合一,得神于形。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诗歌如果没有鲜明的形象,那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在探讨绘画、诗歌艺术特征时永远用的是“情”“趣”“神”“韵”“气”“势”“意”“境”“妙”“味”这些生命姿态所照应的元素。  相似文献   

15.
“居”是庄子艺术哲学关于理想语言世界的中心范畴之一,建构了庄子立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元问题。“居于道”、“居于德”、“居于神”作为“思之居”构成庄子主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三级意向;“居于天地”、“居于心灵”作为“住之居”反映出庄子立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可操作性。这种灌注着信仰生命本源的艺术主体定位之思的诗性关怀和建设是传释居所澄明和形上慰藉。  相似文献   

16.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7.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8.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9.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不只是春江花月之夜的良宵美景和“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哲理,尤为使人愉悦的是作品所展示的令人陶醉的情感世界、儿女之间那种真挚、纯朴、深厚的爱情。全诗景、理、情三者相互交织,发展变化,构成了此诗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给人以中和、含蓄的美感享受。正如刘勰所说:“神用象通,情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在两千年前的生活实践中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确立了辨证施治的治疗体系,而对于人体生命来源和生活机能的物质基础及其演进规律也早已有了相当正确的认识,形成了“精、气、神”——比较原始的学说,它认识到人体生命的来源、生活机能维持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是随着内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精”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物质, 是由先天父母后天水谷(营养物质)之精气化生而成,是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 “夫精者,身之本也”明确地指出这一概念,它包括了“精”“血”“津”“液”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物质。“气”是整个机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