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意识的结构主要有两层次划分理论和三层次划分理论;社会意识的功能主要包括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维护和批判现实的功能,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和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2.
无党派人士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个重要界别,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详细阐述了无党派人士的界定和称谓的历史演变,并通过这一演变说明了无党派人士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汉语社会称谓的归类及使用状况的描述,揭示了汉语社会称谓的复杂性及其所包含文化内涵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4.
学科是大学内部最基本的组织细胞,阐明学科内涵的发展演变有利于大学内部的学科建设。不同的语境或文化背景下的学科内涵是截然不同的,同时学科内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遗传中发生着一定的变异,学科分类的方法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当前学科内涵所指已变得非常宽泛,概括来说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基层学术组织、一种学术交流的平台和一种社会管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学科是大学内部最基本的组织细胞,阐明学科内涵的发展演变有利于大学内部的学科建设。不同的语境或文化背景下的学科内涵是截然不同的,同时学科内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遗传中发生着一定的变异,学科分类的方法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当前学科内涵所指已变得非常宽泛,概括来说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基层学术组织、一种学术交流的平台和一种社会管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豫东农村,对父母的传统称谓多是“爹”、“大爷”、“叔”、“大儿”、“大大儿”、“伯”、“娘”、“大娘”、“婶儿”等。20世纪50年代“爸”“妈”称呼开始在豫东农村出现,80年代以后,占据了绝对优势。从豫东对父母称谓及其变化可以看出,称谓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且富有地域色彩和特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演变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男子配偶称谓--妻子、老婆、夫人、太太、爱人等词进行考察.并从语用的角度对这组词的搭配使用进行比较,从而考察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元曲选》中对妻子的称谓有20多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称谓渐渐消失了,有的称谓得到了保留,有的称谓虽保留下来,却有和现代汉语颇不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历史悠久,变化多样;中国近代教师称谓从教习到教师演变;到现代,教师、老师这样的称谓趋于稳定。文章通过梳理教师称谓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演变历程,使读者更加了解教师这一职业,并从中得到启示,以促进教师及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时下的中学校园内,学生对教师的称呼已经不再是“某老师”一统天下了,老班、老板、老大以及各具特色的绰号异彩纷呈。客观上讲,学生的称呼对于教师而言只是一种符号,但是学生对教师称呼的变化往往折射出师生关系的变化,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地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程度。因此,探讨称呼背后的学生心理,对把握学生对师生关系发展的需求,正确进行角色定位,改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称谓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系统,是传递信息的媒介,又是信息本身,具有开放性和变异性。它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特征,是体现人际功能中言语交际参与者的角色关系,亲密程度及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它在反映和影响交际双方的关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着语用人际功能理论,从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及人称代词称谓探讨汉英称谓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姑娘”这个称谓语的历史演变,探讨当前把“姑娘”一词用来称呼陌生女性的现象,指出“姑娘”这个称谓语解决了普通大众对陌生年轻女性无法称呼的尴尬现象。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称谓内涵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称谓是人们社会角色的名称。这类词语多数属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但由于社会变革与前进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语言演变等诸多原因,不少称谓的内涵发生了植变,士。亲戚、舅、姑、兄弟、哥、姊、姐、爷、娘、大人、小姐、师傅、博士、同志等等。其增变的主要趋势是指称范围由大变小,指称对象由多变少,由杂趋纯,由宽泛模糊到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14.
一、中西称谓之差异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  相似文献   

15.
称谓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交际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它能够反映出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社会发展推动了社会诸方面变化与进步,同时也促使了称谓的变化。称谓的变化可以透视出一个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发展又引起了新的称谓变化及其语用功能的变异。因此,可以说汉语称谓及其语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缩影。称谓能够反映人际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称谓越丰富、越复杂,说明这个民族越注意区别人的身份与地位。汉语中从古至今就有很多不同的称谓,这也正说明了汉语使用者非常注重彼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足下”是秦汉时期人际交往中普遍使用的尊称称谓,它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主要用于对各国君主的尊称。秦汉时期,“足下”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再是少数尊贵独享的尊称。而是成为社会大众都可广泛使用的尊称称谓。“足下”称谓内涵的嬗变反映了统治者称谓政策的改变,对称谓的形成、转变与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恰是促成统治者称谓政策改变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朋友相聚,因喝酒而谈起国酒,大家看法不一。之后,从网上查到5000余条与国酒相关的条目,一路快读,颇有收获。一点感想是:若想把一些耳熟能详的词说明白,并非易事,往往需要下一番功夫。既学既问既想,才能长点知识,使自己头脑复杂一点,说话时谦虚一点。  相似文献   

18.
称谓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的不同,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着许多差异。在称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遇到种种的问题。本文针对这种现象,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姓名称谓的翻译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基础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已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和当前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掀起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高潮,并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然而,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内涵的理解仍存在不尽一致或不甚了解的状态。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发展演变,这也是当前生物学教学中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德国是一个法治严谨的国家,即使对印在名片和门牌上的学术称谓,也是管理严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