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生与爱情分不开,文学是人学,因此文学与爱情也分不开。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爱情问题。讲好这一敏感问题,对于指导中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正确把握人生航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等几篇课文的分析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
李满意 《现代语文》2009,(6):101-102
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如何处理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的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关注与探讨的问题。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价值观、爱情观等尚未定型,可塑性强。他们对于一些爱情题材的内容颇感兴趣,但又认识不成熟。教师应该本着一颗爱学生的心,在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好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通过对这些爱情题材作品的巧妙处理,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领悟爱情真谛,接受爱情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完善自我人格。现在的中学生内心蠢动着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渴望,早恋现象越来越呈现普遍化、  相似文献   

3.
作为在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作品是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展示为读者所熟知的。她的“人生三部曲”系列作品(《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有的学者认为,池莉的创作在于解构,而我认为她的作品更多的在于一种建构。以这个系列作品为中心,池莉在这期间的创作,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古典爱情的爱情模式。这种爱情模式的特点,是将现世生活的一切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看作是世俗人生爱情经历的一些无法回避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从中去体验爱情的意味,了悟爱情的真谛。从而达到其重新建构爱情的目的。这种建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显然是与现代性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是以解构过去的爱情婚恋观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中日文学中存在相同的爱情母题。表现这一母题的作品在主题、情节、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是由于两部作品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而是源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表现爱情母题的文学形式和爱情性质又有相异之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不同的文化底蕴。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了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5.
爱情题材作品,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教学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是:“爱情教育”方法不当,语文能力训练不足。教学爱情题材作品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多方面的素养。本文以中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发展和语文教育的特点,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对爱情题材作品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位学生的“爱情”自白。中学生时代正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旺盛时期,对人生、对世界有着更多思索,产生更多的情感涟漪。这在所难免,也无可指责。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具浪漫才情的一位诗人。他在广大读者中的影响既与他那流丽清脆、轻灵飘渺的诗歌魅力有关 ,又与他那不同凡俗的浪漫婚恋分不开。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是诗化的人生 ,他的诗歌是他人生的诗化。要真正领略徐志摩诗歌的浪漫之美 ,就必须读懂他的浪漫人生 ,了解他婚恋的追求。在“五四”一代作家中 ,乃至在中国新文学史上 ,没有谁比徐志摩在爱情至上和爱情神圣的思路上走得更远。对浪漫之爱的终其一生的追求 ,使他的个人经历带上了绚丽的色彩 ,也决定了他最终的悲剧命运 ;同时 ,作为“五四”一代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品格 ,也…  相似文献   

8.
爱情教育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李传友 《中国德育》2006,1(11):87-87
爱情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不计其数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作品表现和诠释爱情。爱情无处不在,而爱情观又日益多元,爱情教育因而也存在着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法泛化、效果难以检验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现实性和必要性。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爱情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是关  相似文献   

9.
结婚俗称“成家”,是成年的一种标志,婚姻也是完整生活与人生的表征,相反如不能实现则意味着家的残缺、生活的残缺和人生的残缺.“难题婚姻”是难题求婚型民间故事及书面文学中爱情主题的一种变形,是艰难生活困境的反映,是人生残缺的直接表现,是认同缺失的隐喻,造成了人物巨大的精神困顿.“难题婚姻”虽然与文学普遍的爱情、婚姻模式不太一致,但作为人生的基本问题其实存在于现实中许多人的情感历程中,尤其在传统社会.因其难,才会婚姻在先;或许也是因其在现实人生中的普泛性,反而文学表现却少了.  相似文献   

10.
采访对象及方式:在某中学生论坛上开辟专题邀请9个中学生进行讨论;邀请4位家长进行专访采访时间:2006年12月本次话题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写出了很多人在少年时代都曾有过的那份蒙蒙眬眬“的爱情”。对于许多今天的成年人来说,这份蒙蒙眬眬的情感是他们人生中难得的美好回忆,青涩而又美妙,朝思暮想而又深埋心底。然而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爱情”已经不再蒙眬。在小说、影视剧的“教育”下,公开或暗地谈着“恋爱”的孩子已屡见不鲜,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解决“早恋”问题也已经成为今天最重要的教育课题之一。在这种情…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作品看古今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人学,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就都是文学的描写对象,要反映人的生活,就必须要深入到人的心灵和感情领域,爱情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文学表现的是“历史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爱情题材作品最完好最生动地记录了人类爱情发展的历史,显示各种恋爱观,也记录了人类文明史演进的轨迹。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对于爱情的态度的演变和进化过程,也便是人类社会本身的进步过程,大量的文学作品生动地记录了这个过程每一阶段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在与“五四”时期爱情题材伤口的比较中,论深入和分析了“莎菲型”新女性形象“灵肉一致”的爱情至上观的本质内涵。认为,不是从现实的历史的范畴来写莎菲们的爱情追求,而是从生存本质的角度,从处于现实人生中人们的超越意识来写他们纯真美好的情怀,这是丁玲对“五四”以来爱情题材作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席慕蓉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感悟人生、感悟爱情、感悟生命。正是这“感悟”二字,使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体味到浓浓的禅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恋爱婚姻是人生之必然。从人类诞生之初的亚当夏娃乃至人类社会的灭亡,人们都必须面对和谈论它。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恐怕一个人要活多久,就得想它多久,它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谈及爱情,善良的人们多抱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良好祝愿,多会企盼爱情执著专一,能爱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能永结同心、白头偕老。因此,相同的群体喜好与心理需求无可避免地影响着爱情作品的创作,尤其是我国古典爱情作品的“大团圆”式结局总“千炉一香”式地在历朝历代演绎,古典爱情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着雷同的困窘。曾经有…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提到:“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等观点,可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在第一单元里为中学生呈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诗歌世界。这对于培养中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丰富他们的心灵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梳理了新时期文学中“人面桃花”模式的爱情作品,剖析其质素构成、发展脉络、内蕴本质及走向。这一类型的作品处于文学进行世俗观照与终极关怀的联结点,言说了千百年来灵与肉之间的游离。“人面桃花”恋情模式是生命剥离了世俗假面和规则桎梏后的本性呈现,呈现出对人本性的认同性寻求。但伦理的困境与约定俗成的压力却使得原初的爱情阐述搁浅于失语的海域,且由于作家无法解决这个模式伊始的不合规定性,在世俗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徘徊不已,这一切都使得“人面桃花”恋情模式最终走向了游戏的迷途。  相似文献   

17.
“爱情”能不能入“课”?教育该不该涉足爱情领域?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前不久上海50多所中学的初三学生领到了全新的语文教材,课本第二单元就是“爱情如歌”。最近“中学生爱情教育读本”《当情窦初开的时候》,又在校园悄悄传开。可是,这样的教材,却备受怀疑与争议,一些老  相似文献   

18.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帮助中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的萌动,上海市率先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增加了一个谈论爱情的单元——“爱情如歌”。这一主题过去在中国的教育系统里一直是个禁忌。因此它的增加引发了一场教育中该不该有爱情教育的大争论。人教版高中教材也有许多涉及爱情的课文,那么在教学这些作品时,要不要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五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这是作者继《百年孤独》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近40年文学生涯中创作的第一部专门描写爱情的小说.故而作品问世后,引起了全世界文坛的注目.哥伦比亚著名评论家安东尼奥·卡瓦耶鲁评价《爱情》“是一部完美的爱情专著”.有人称之为.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甚至有人誉之为”一部充满哭泣,叹息、渴望、挫折、不幸和欢乐的爱情教科书”.我们认为,马尔克斯的《爱情》仍然关注着拉美人民的生活与历史.注意刻画、描述生长在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爱情与人性的执着思索.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爱情悲剧,以现实主义的悲剧感和直面现世人生的真实性,从主题到题材,从结构到风格实现了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0.
林勇 《宁夏教育》2004,(9):39-40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涉及爱情婚姻的课文。教学中教师总是有这样的担心:对于十六七岁情窦初开的中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和他们“谈情说爱”.是否对早恋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正确进行这些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