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记者的职业定位是,有高尚的品德,有敏捷的思维,视野开阔,行动机智,有倚马可待、落笔成章的能力,地市报记者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不比大报有专门的分工,而是要成为杂家和多面手,特别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建设,对应读者对记者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指出:一家报纸要办得很有起色,记者就“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记者怎样才能具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呢?笔者认为记者“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必须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达到很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1998年3月,我从编辑部到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做驻站记者。从编辑到记者,角色的转换需要适应,而在北京这个特殊地方当驻站记者,其中的甜酸苦辣似乎也很特别。借《新闻战线》一角,说一点不成熟的感悟。倾注一份热情 记者出身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有一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他说,记者就是编辑部的采购员,出门去就是要拿回东西来,要有“每采必得”的勇气。我确实体会到驻站记者应该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在北京当驻站记者,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了解宣传信息比在外地驻站要方便,但它所要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更强。譬如,一件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记者并不难,但要做一名好记者却不容易。记者要时刻保持高度灵敏的新闻嗅觉.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抓住好的新闻线索,挖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6.
《声屏世界》2007,(5):15-15
很多人都忌讳谈记者的架子问题。其实记者要学会摆架子,但不要随便摆架子。不少人都嫌记者架子大,但是没有架子有时很多事也很难办。尤其你要求别人,而信心又不足时。有时候架子又会害了你。我的体会是:对上,要有架子,要居高临下地看你的采访对象;对下,则要和蔼可亲;对同行,你要摆架子,呵呵,找打!  相似文献   

7.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8.
虽说同属于新闻工作者这一范畴,编辑这个职业与记者却有很大的不同。记者要跑得欢.编辑要坐得住;记者要多抛头露面,编辑要耐得住寂寞;记者在报纸上叱咤风云.编辑在报纸后面甘为他人做嫁衣;记者交友多.编辑交友少——尤其是当上夜班编辑后.与朋友们的生活规津完全相反.很多朋友聚会无法参与,久而久之.连老朋友都保不住了。的确,与记者相比.新闻工作留给编辑的施展范围太小了.给予编辑的荣誉太少了。编辑能得到的成就感与记者相比.更是不成比例。每年全国各类大大小小新闻类评奖.几乎百分之八九十是授予记者.留给编辑的一份…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职业需求与人的公共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全国记者队伍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某些媒体对记…  相似文献   

10.
选准——提高舆论监督成效的前提 舆论监督,首先要选准题目。选准了题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准题目,要求记者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认识能力。这就要求记者平时认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能力,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多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实情。 与选准题目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选准角度的问题。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有的记者就挖掘得深,有分量;有的记者则仅能叙其表象,只能给人留下肤浅的感觉呢?这里有一个认识角度和认识高度的问题。如对城市难以治愈的顽症——占道经营的问题,有位记者对此…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拍摄出好新闻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我们常说,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就是指他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敏感而熟练地发现问题,随时观察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拍摄出深受群众喜欢的好新闻。那么,怎样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要想增强新闻敏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黄淑媛 《声屏世界》2007,(10):59-59
刚刚踏入记者这行的时候,我以为傲记者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随着时问的推移,我慢慢发现,要做好一个记者真的不容易。记者要触及到方方面面的选题内容,每个选题内容里面,其实都藏着一门学问。比如说最常见的车祸。如果能懂得更多的交通法规,你在现场就会比别人更有把握,甚至能够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到的细节;  相似文献   

13.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14.
记者:您曾经说过“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您能解释一下吗?李希光:教授新闻学和教授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做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他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我认为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伟大,他是站在一个道德的最高地,记者没有自己的私利,他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的,代表老百姓和公众,因此要投入100%的激情。因此培养记者的老师首先也要有100%的激情的投入,这样他才能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激情。老师对自己的事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都要投入激情。记者:你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最想…  相似文献   

15.
电视摄像记者的剪辑意识杨笑拍摄中的剪辑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电视节目是集体的创作成果,尽管在创作中有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三分,但是前后期各工作必须密切配合一致;摄像记...  相似文献   

16.
侯亮 《新闻窗》2007,(6):125-126
范长江说过,记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影响太大,不能作普通人看待。他认为有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缺点,就不能算作新闻记者。新闻记者责己要格外严,律己要格外密,要让社会人士提起新闻记者就觉得真诚可敬。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的一位前辈说,干记者这一行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是当好记者必备的条件之一。记者的参与意识,就是同党和人民的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心,就是用笔去推动小康进程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8.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记者要“跑”起来郑剑一位记者朋友,半年前被派驻香港。在一次通话中,我问他感受如何,同在内地报社相比,香港的记者有什么特点。他说,不大一样。两地情况不同,自然各有特点,不能简单类比,但差别也是明显的。这从对记者的不同谑称——内地的记者像“新闻官”,香港...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有了好新闻,于是乎有了媒体上的好新闻。 但生活中的好新闻不一定就能成为媒体上的好新闻,如果没有好记者的话。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好记者是有思想的记者,正如好新闻是有思想的新闻一样。 什么叫有思想?一个好记者应具有怎样的思想? ——心中要有党性。这是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 的根本条件。党性,就是讲政治、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就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到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深圳市委主管主办的重要党报,《深圳商报》社要求我们的记者与深圳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