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记得在孩提时代,每年腊月二十三,家里总要祭灶。在灶台前供些糖果、糖茶之类,磕头之后,把灶王像一烧算是送他上西天。大人们说,灶王爷吃了甜食,就会到玉皇大帝那里报告家里做的好事,而不说坏话,保佑一家老小来年平安。长大之后,我才明白,天上本无玉皇,地上也没有灶王,所谓祭灶,不过是寻常百姓家为了求得平安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迷信活动。那么灶王爷与记者有何相干?有的。君不见现在有些人把记者当作灶王爷,时不时地拿些“甜食”来“祭一祭”;有的记者也不知不觉地当起“灶王爷”来了。前些日子,一位记者朋友突然接到一笔汇款,他实在不明白这笔钱师出何  相似文献   

2.
达县检察院一工勤人员酗酒后夜闯发廊,《达州日报》两名记者在报上披露了此事,引起较大反响。有人说,文中把一工勤人员称为“检察官”是一种误导,建议找报社和记者打官司。谁知市检察院党组认为,专司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更应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不应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不久后,达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在一次大会上当面向《达州日报》的领导致谢,诚恳地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加强对全市检察机关的舆论监督,并委托该院工作人员把一封感谢信和400元奖金送到了两名“揭短”记者手中。  相似文献   

3.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  相似文献   

5.
刘声东 《军事记者》2009,(11):42-43
人的感觉有时候是捉摸不定的。值班看稿签稿时,不时地听编辑部的领导和同行评价记者得失,有表扬也有批评,有赞叹也有遗憾,便让我心里“蹦出”了“记者功利与记者功力”这个题目,且产生了不少感想。虽然这些感想和感觉不那么成熟.我还是愿意随手记录下来,把这枚“青橄榄”奉献诸君咀嚼。  相似文献   

6.
7.
8.
有人曾经把医生、牧师、律师列为不同于一般职业的特殊职业,因为这几种职业会对人的肉体、灵魂或身家命运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格外需要使命感和责任心。其实,还应该加上记者,记者的影响面更广,不仅影响特定体,还会影响某个领域、某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社会责任感在一些记者身上越来越淡化了。诚然,记者也需要  相似文献   

9.
乍一看这个题目,可能会误认为记者将介绍采访马拉松赛的体会,或论述马拉松赛的有关问题。都不是,而是打算通过本人前些时候在成都参加万人马拉松赛的实践,谈谈记者锻炼身体的重要及如何才能坚持下去的体会。记者参加了万人马拉松赛,这可能使人感到意外。因为有些人谈起记者,眼  相似文献   

10.
记者与元帅     
马金林 《军事记者》2012,(11):27-27
1949年北平解放时,《人民日报》著名记者金凤当时还是个刚出校门的姑娘。一天,她奉命采访刘伯承将军。刘元帅因谦虚开始不愿谈,说工作忙。  相似文献   

11.
记者与导演     
一次,有关部门拆除违章建筑,宣传干事通知了记者。平时拆除违章都是民工上阵,这次也没有例外。但几个摄影记者与摄像记者总觉得缺点什么。一摄像记者对该部门负责人说:“民工形象不好,你们自己挑  相似文献   

12.
记者与文化     
传承文化是媒体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应该是文化的使者。他采写的每一篇稿件,都应有些文化味。良知守护、道义担当、思辨升华、爱美识美,应该是记者文化身份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记者与激情     
陈祥龙 《视听纵横》2004,(4):118-119
激情是对事业、对人生强烈的、极具暴发力的一种感情,表现为执着的精神、无畏的品质、冲天的干劲。激情充满着活力,蕴含着力量。激情可以产生动力,激情可以产生灵感。激情所到之处,工作生机勃勃,生活五彩缤纷。  相似文献   

14.
记者与官腔     
官腔,旧时称官场中的门面话,如今指利用规章、手续等来敷衍推脱或责备的话语.官腔所指的重点往往不在于说话的内容,而在于说话的形式,特别是腔调和声势.  相似文献   

15.
1954年,我调文汇报北京办事处工作,采访范围是文艺和外事。外事报道,平时无所事事,而有起事来,却常常是头等重要的。我遇到的第一场重头戏,就是越南胡志明主席访华。采访这样的新闻,能见大场面,能参加国宴,当然是很高兴的。但是国宾抵京、机场欢迎当天,就得写一篇特写,这可是相当头痛的事了。说头痛,是因为像这样欢迎国宾的新闻,实在没什么特别可写的。这场面,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无非是:群众期待——毛主席出场——胡志明主席下飞机——检阅三军仪仗队——绕场一周——最后,胡志明致词……等等,如此这般,一切都是按照既定模式进行的。记者们已经经历过好多次,坐在家里,就可把稿子写好,到现场,不过是对对名单,记记致词而已,妙笔再妙,也生不出多少花来。明明没什么可写的,  相似文献   

16.
少年与记者     
少年与记者瞿长福时下,记者成了一些少年羡慕的职业。在他们眼里,记者可以天南海北地飞来飞去,也可以在平民窑洞里谈笑风生。而且,尤为令人神往的是:记者可以同各种二栖三栖明星、各类天王皇后巨星呆在一起,同他们握手,同他们攀谈,乃至与他们共享“黄金宴”等等。...  相似文献   

17.
记者与读者     
1986年春节,大年初二。我正坐在房里看电视,老父亲走到我跟前:“阿云,有一个女同志来给你拜年。”我站起来走到小客厅,没见人,却见桌上放着一网兜苹果。“哎,怎么走了?”老父亲也颇为奇怪,“她说她是一个医生,专门从汉口跑来看你。”“是她!”我惊叫了一声,毫不迟疑地提起苹果就往楼下追,没人,又往电车站  相似文献   

18.
记者与审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罗丹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同志在谈新闻与美学时说:新闻记者要有较强的审美水平,当发现了新闻事实中的动人镜头,就要抓住不放,让读者感到意深、言美、情真。因为现代人们不仅要从新闻中获得信息,还要从中感受到美。新  相似文献   

19.
我与记者     
自以为我是一块干新闻的料! 尽管我绝不拥有建伟(张建伟)那样深思熟虑充满睿智的思索;绝不拥有老麦(麦天枢)、伟中(李伟中)那样扬溢激情振聋发聩的文字;更不拥有阿川(陈小川)、阿米(米博华)那般严谨犀利潇洒恢弘的议论,尽管此刻为我看中的这伙人也没有在将来大红大紫的迹象,和这帮挺能“抡活儿”的主儿在一块  相似文献   

20.
记者与杂家     
记者仿佛天生就是杂家,今天跑这儿,明天跑那儿,今天写专访,明天又去发消息,肚子里如同杂货铺,主顾们想拣个什么(从内容到形式),由性儿挑好了。在记者年富力强、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和接待,自己稍一努力,无论什么大活儿、难活儿,均能倚马可待;在这时,“样样能”“路路通”的感觉在心底涌起,仿佛杂家的功业已成。可事实上正相反,君不见诸多记者老来的萧条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