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鹏 《教师》2011,(11):36-36
一、教材分析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语文教研活动,教材为《蚂蚁和蝈蝈》,这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蛔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自身前后情况的对比,  相似文献   

3.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语文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因为这篇童话抓住了儿童的心声,通过儿童喜欢的形式,把“爱劳动”蕴涵在生活的场景中,所以学生很感兴趣。童话写的是由于蚂蚁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全文形象地描绘了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充满了儿童情趣。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本文篇幅较短,却富有教育意义。课文还配有精美的插图,富有儿童情趣,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整篇课文不管从文字还是插图都给人以美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谢琴 《中国教师》2010,(Z1):272-273
<正>《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整个单元的课文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来揭示一个道理,这篇课文也是同样如此,主要讲了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的事情。课文通过蚂蚁冒着炎夏烈日搬运粮食,而蝈蝈则乘凉、唱歌、睡觉,等到寒冬来临时,蚂蚁以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则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生活习性进行对比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富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一、案例背景《蚂蚁和蝈蝈》是我在校内开展的一节公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本中的一篇童话,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从而告诉人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一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初始阶段,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理解力较弱,因此,理解课文内涵、揭示课文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他们思维活跃,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又不善于分配,所以教学方法要新颖、有趣、高效。根据学生和文本的特  相似文献   

7.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本片断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蚂蚁和蝈蝈由于各自的不同表现而导致  相似文献   

8.
一篇课文有很多词和句,不需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个个都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有心人,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怎样学。我以《蚂蚁和蝈蝈》这课的第一教时为例,来谈谈我是怎样在备课时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在寒冷的冬天悲惨死去的故事。在特级教师王兰、刘军老师亲自指导下,第一教时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让学生读懂、读好课文;识记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其中7个生字要求会写;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使学生…  相似文献   

9.
<正>大单元整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破语文学科知识逻辑的束缚,以儿童生活为指引,整合语文教学材料,让语文教学沟通学校与社会、知识与生活、课内与课外。1.让课堂成为游戏精神生成的场。苏教版一下《蚂蚁和蝈蝈》是一个童话故事,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却因为懒惰差点在冬天丧命。《田鼠阿佛》是美国儿童文学家李欧·李奥尼创作的经典故事,阿佛,一只看似懒散的田鼠,当别人在为寒冬  相似文献   

10.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通过描写蚂蚁和蝈蝈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命运,说明辛勤劳动才能生存,而懒惰只会导致死亡。这是一篇集教育性、趣味  相似文献   

11.
一、蚂蚁和蝈蝈[江苏教育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蚂蚁和蝈蝈在夏天进行不同的活动,在冬天里就有不同的结局。通过对课文学习,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青年教师卢晗执教该课主要采用引导式,以问题引入和仿照句式训练说话来进行。]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1、2自然段,并思考:夏天,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生:蚂蚁在搬粮食。师:它们怎么搬?课文是怎么样写的?谁来读一读。生1: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师:谁来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2:这位同学读得有些不连贯。(…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蚂蚁和蝈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通过描写蚂蚁和蝈蝈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命运,告诉小朋友: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这是一篇集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好课文,篇幅虽短,但描写十分生动、传神。  相似文献   

13.
误区一:教师不指导=学生自主在教学《蚂蚁和蝈蝈》第二自然段时,有位老师让学生通过看图体会蝈蝈夏天在大树下乘凉是多么的自由自在。又告诉学生第二自然段就写了蝈蝈在大树下乘凉,生活得自由自在的情景。  相似文献   

14.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笔者抓住诵读、想象画面、体悟情感三方面教学生以诗歌赏析的方法,然后结合同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开展“学以致用”活动,并且进行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在本课中掌握了咏春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的导情是把作者蕴涵在课文中的情感传导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文字化成画面,并将把情感导入到画镜中,从而沟通与作者的情感,受到情感的陶冶。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如果要真正做到既"传道"又"导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境生情可利用挂图入境激情。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教学"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段时,如何让学生体会蚂蚁享受勤劳换来的幸福与满足,蝈蝈体验懒惰带来的痛苦与后悔?可以巧用插图:师:一个"躺"字不足以表现蚂蚁的幸福与满足,一个"又冷又饿"  相似文献   

16.
教材: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懂得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教学过程: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夏天太阳炙烤大地的画面。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想:自己在炎炎烈日下最想做什么?(吃冷饮、游泳、睡觉……)让学生各抒己见。2.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在炎热的天气里,蚂蚁在做什么?蝈蝈又在做什么?板书课题,教师领读。强调“蝈蝈”(uōuo)的后一个音节读轻声。齐读课题。二、识字学…  相似文献   

17.
《蚂蚁》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时。是在师生一起寻访了小动物、观察了蜗牛,并对蜗牛与蝗虫进行了比较之后,对小动物进行的又一次观察活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了“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力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由于蚂蚁是常见而又弱小的生命体,所以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教材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入挖掘,通过师与生的情感交流,来达成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为此,我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1.能…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上的一首诗,它富有浓浓人情味,烈烈生活情,全诗有两条线:明线:叙事线——送蝈蝈";暗线:情感线——献爱心,教学本诗,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2.情感目标:让  相似文献   

19.
陈春雯 《江苏教育》2012,(31):53-54
在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儿童诗作,如《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朵紫丁香》等。它们以睿智的语言、活泼的童趣、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彰显着独有的文学特质,成为学生认识生活、丰富情感、学习语言和实现自我的文本典范。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年轻的女教师在《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接近尾声时,屏幕投影出示一组量词训练题:“一( 蚂蚁,一( )甲虫。”学生们高举小手,应答如流,就在“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一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个“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闻听此言,学生们哄堂大笑。“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面红耳赤。而此时的年轻女教师却面带微笑,轻抚小男孩的头柔声地问:“你能说说这样填的理由吗?”小男孩满怀自信地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上不都这么说吗?”“没错。”接着,这位年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