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我认为应当改一改。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这个小实验的编者意图是:杯底的纸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实际结果往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杯底的纸团是湿的。原因是学生在把杯子提出水面时,让空气跑了出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空气在杯子口尚未拿出水面时跑出来,这种情况学生能看到水泡是从杯子中…  相似文献   

4.
教学北师大版国标本教材一年“级数豆子”一课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在估算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比较”来进行估计,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用手任意抓一把豆子放在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估一估杯子里一共  相似文献   

5.
别样的声音     
在三年级自然《空气占据空间》的课堂上,学生分小组在做教材上的实验:把一团纸紧紧地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玻璃杯倒立着压入水底,然后把杯子提出来(杯子不能倾斜),可以发现纸团未湿,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桌面上摆两个乒乓球,然后,用一根吸管往两球中间吹气,结果两乒乓球居然相互吸引而靠在一起。这是为什么芽原因是:两球间空气压力突然减弱了,比乒乓球外侧的空气压力小得多,因此,空气压力不断地把两个乒乓球向压力较小的地方推,所以两个乒乓球自然地往中央靠拢。再做一个实验试试:取一支粗的吸管,朝上用力吹气,在出口上方一点点位置,搁上一只乒乓球,有趣的是,只要你继续吹气,乒乓球并不会掉下来。如果用玻璃漏斗朝上,再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里,那么,无论你怎么用力吹气,乒乓球都不会跳出来。你说说这是为什么呢芽原因是:吸…  相似文献   

7.
1 注重质疑索因习惯的形成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是正确引导学生钻研科学、形成科学自然观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1 认真观察现象 ,让他们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如《空气能占据空间》一课 ,我做了一个实验 ,将一只空杯垂直地压入水中 ,问 :“这杯子里有什么 ?”学生们回答说 :“是水。”我又垂直地将杯子从水里提出来 ,让学生自己用手摸一摸杯子的内壁和内底 ,他们疑惑地告诉我 :“怎么 ,里面是干的 ?”“你们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吗 ?”我引导他们从篮球、自行车的内胎里找到了答案。还让学生参加课外的学习活…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天气真好,老师和小朋友到场地上一起去吹泡泡,每人一个小杯子,一根小管子,杯里盛着肥皂水。「呼——」一下子吹出了一连串的肥皂泡,这些肥皂泡在空中飘飘扬扬,散了开来,原来没有颜色的肥皂泡,在阳光下忽然变成五颜六色的,美丽极了。今天的天气真好,老师和小朋友到场地上一起去吹泡泡,每人一个小杯子,一根小管子,杯里盛着肥皂水。「呼——」一下子吹出了一连串的肥皂泡,这些肥皂泡在空中飘飘扬扬,散了开来,原来没有颜色的肥皂泡,在阳光下忽然变成五颜六色的,美丽极了。「老师,你看!肥皂泡都变成彩色的了!」「这是太阳帮的忙呀!因为太阳有七种颜色,能在肥皂泡上反射出来,所以肥皂泡变成彩色的了。」「老师,我们刚吹出来的肥皂泡是向上升的,怎么一会儿又降下来了?」「肥皂泡里的气体是我们吹进去的,刚吹进去的气体是热的,比空气轻,它就随风升上去了,过了一会儿,肥皂泡里的气体冷了,比空气重了,所以就降下来了。」小朋友吹着美丽的肥皂泡,玩得真高兴啊! 乒乓球瘪了今天体育活动,张老师让小朋友练习打乒乓球。小忠一不小心踩着了乒乓球。小忠捡起球一看,乒乓球瘪了。小忠拿着球,走到张老师跟前说:「张老师,我不小心踩瘪了乒乓球,这可怎么办呢?」张老师拿过乒乓球一看,笑着说:「不要紧,我有办法。」张老师说着,把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里,拿起热水瓶往杯子里倒开水。只听见「扑」的一声,乒乓球瘪的地方忽然又重新鼓了起来,又能打了。望着小忠惊奇的眼睛,张老师说:「乒乓球里充满了空气,踩瘪的时候,空气被压紧了,用开水一烫,球里的空气受热后就膨胀了,把踩瘪的地方又撑了起来,所以,乒乓球又圆了。」小忠笑着说:「我懂了。张老师,谢谢您!」  相似文献   

9.
郭倩 《下一代》2014,(11):45-46
实验材料:水盆一个,玻璃杯两个。实验步骤:1,把一只玻璃杯A放在水盆里,灌满水。然后把玻璃杯口朝下向上提。注意杯口不要露出水面。这时杯子里仍然满装着水。这是因为水面上有每平方厘米1公斤压力的缘故。这一压力把杯子里的水压上去,实际上它可以支撑1个10米高的水柱。2.再把第二只玻璃杯B,杯口朝下按入水中。水不能进入杯中。因为B杯中空气的压力比外面空气的压力还大。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 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 课,我在经过多次教学后发现, 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应当 改一改。 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 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 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 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我认 为编者的意图是:演示杯底的纸 团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 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 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在 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实验结果并 不像编者想象的那样。班里有近 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实验时,杯底  相似文献   

11.
【案例】师:同学们,我们变个魔术,把空气捉到桌子上来,你们能做到吗?生:能。师:那你们要怎么做呢?生:……师:大家可真聪明啊!那你就把空气捉到你的桌子上来吧,看看谁的办法好。现在分成四个小组开始活动。(学生利用手中的器具,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想了各种办法,教师都不予否定;个别学生想不到如何捕捉到空气,教师适当给予提示。给学生大约5分钟时间。)师:你用什么方法捉到空气的呢?生:我用塑料袋轻轻一兜,空气就被捉住了。生:我向口袋里吹气,口袋就鼓起来了。生:我把杯子扣在手上,空气就在杯子里了。……师:你捉到的空气是…  相似文献   

12.
在《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中,我分别用一只不瘪不破和一只又瘪又破的乒乓球,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学生发现,不瘪不破的乒乓球浸入热水里能鼓起来,而又瘪又破的乒乓球浸在热水中时,鼓不起来,却有气泡冒出,并能闻到特殊的气味。学生确信,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跑出来了。把破乒  相似文献   

13.
做好实验,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感知大气压力是上好这一课的关键,教学中,我们有两点做法是成功的: 1.课文里的第一个实验是这样说的:“拿一只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手,纸板会掉下来吗?”  相似文献   

14.
1 原实验 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自然》第一册“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一课中有一个实验: 小林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别人清楚地看到,他把第一个杯子里的空气“倒”进第二个杯子里,又从第二个杯子倒回第一个杯子里。你试着想办法做一做。 现作“翻译”如下: 实验目的:将甲杯中的空气“倒”入乙杯中,再倒回甲杯中。  相似文献   

15.
弱智儿童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须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物教学以它丰富多彩、灵活生动的形式引导、启发学生对直观演示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有个正确的理解。教《空气》这课时 ,我是这样利用实物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学生找空气 ,我先肯定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但它看不见、摸不着 ,不容易被发现。组织学生先来做等几个实验 ,找一找它在哪里。实验一 拿一只“空”玻璃杯 ,让学生观察杯里装了什么东西 ,有些学生说 :“杯子里面什么也没有 ,是空的。”我把“空”玻璃杯倒扣在水槽里。让学生观察到玻璃杯一…  相似文献   

16.
动手能力的形成往往是从观察、体验活动中诞生发展起来的。比如:“怎样测定物体的温度”,当学生用视觉和触觉判断出两杯水的不同温度后,教师让他们说出盛有热水的杯子里的水有多热?热到什么程度?而另一只杯子里的水是凉的,又凉到什么程度时,学生是一时答不上来的。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启发再让他们说说用什么可以准确地测量出水的温度时,很快“温度计”三个字便从他们的口中进发出来。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不论是日月星辰、河流山川,还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物质最根本的属性是存在,在我们面前有一只杯子,不论我们用眼睛观察还是用手触摸,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果杯子里有水,把水倒掉,杯子并不空,实验可以证明里面还存在空气,把杯子中的空气也抽掉时,就得到了真空.但是现代科学表明真空不是  相似文献   

18.
(一)原实验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自然》第一册第三课“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中有一个实验:小林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别人清楚地看到,他把第一个杯子里的空气“倒”进第二个杯子里,又从第二个杯子倒回第一个杯子里。你试着想办法做一做。现具体介绍如下:实验目的:将甲杯中的空气“倒”入乙杯中,再倒回甲杯中。实验器材:玻璃杯两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大气的压力时,一教师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 1.实验。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和几张浸湿的纸,在一个玻璃杯里投入一张燃烧着的纸片,趁火势旺时,用湿纸盖在杯口上,迅速地把另一只玻璃杯的杯口与盖纸的杯口对准,并用力压紧。一会儿,让学生缓缓提起未烧纸的杯子,这时,学生发现,两个杯子牢牢地“粘”在一起,下面的杯子不会掉下去。  相似文献   

20.
《大气压力》一课,实验材料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就不能充分感知,很难把“吸”和“压”弄明白。根据学生的实际,我选用了杯子(两个,其中一个是一次性塑料杯)和一次性注射器作为主要实验材料。要学生利用杯子通过充分的感知和分析,明白在一吸一呼的实验过程中,包含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杯里的空气和杯外的大气压力相等则相互抵消等科学道理。 1.“你能让杯子罩在嘴上不掉下来吗?” 2.“你是怎样做?”(将杯罩在嘴上,往里吸气后憋住,杯就掉不下来,紧紧地吸在嘴上,用手都很难把它拿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