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佘明莲 《学苑教育》2012,(22):13-13
小学阶段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是国家课程意志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兴趣,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意识;基于认知,掌握规律,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真兴趣;基于方法,恰当类比,促使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需要掌握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功。其中,教师能否有效调控课堂尤为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和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动手操作能力,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多媒体软件的使用、网络操作及程序设计等。信息技术的科学体系迅速形成,信息技术成为中学必修课程,而随之而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高科技课程教育,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让学生更好掌握这一智力型的工具,成为现代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赵微 《中小学电教》2014,(1):103-10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本文主要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有的,但是教学效果却一般。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主要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其根本教学目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让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作为交流手段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知能力和判断力,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技能,...  相似文献   

7.
周年荣 《考试周刊》2012,(75):120-121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变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提倡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与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本文对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中关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新一轮的改革——课程改革。基础教育领域最年轻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汲取了营养,正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培养的变革。即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要通过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为此,课程标准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强调的是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依靠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诸多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除了要完成课程本身的任务目标以外,还有其扩展的目标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基于实现这些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完成如下基本要求:一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二是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三是利用信息处理工具使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不断质疑、不断创新,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信  相似文献   

12.
孙宁 《考试周刊》2014,(12):126-126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操作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广大一线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普及的过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不断更新和充实。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着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具体说来,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要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服务我们这儿所讲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的,其编排的目的是为了…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样也存在着学困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找出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好信息技术。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信息技术学困生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炜 《中学文科》2009,(12):108-10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所有从事此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本文略述一二,以抛砖引玉。 一、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乐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要与“用”相结合。在教学中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换句话说,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良好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应包括:  相似文献   

17.
魏周琨 《中国教师》2009,(Z2):376-376
<正>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上重视发扬和发挥"生本教育"的思想,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累积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学生成就新的学习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时代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正>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交流与合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必须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要注重方法的掌握,着力于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强化学生的人格塑造,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要让学生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掌握技能;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的信息道德品质也得到了培养。针对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我在新课改改革下上好该课做了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