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吃一堑,长一智。”这话一点不假。跌个跟头,虽要受点儿皮肉之苦,却也许会有助于你认清惯性这一物理现象。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揉一揉摔疼的肢体,同时想想刚刚为什么就会跌倒呢?是脚下一滑还是一绊?正是这一滑或一绊使得人体的上下部分的“步调”(即运动状态)不再一致,失去平衡,所以跌个“仰面朝天”或“面磕地”。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一滑”或“一绊”造成人体上下部分“步调”不再一致的根本原因。我们在行进的过程中,躯体的上下部分总是协调运作的。如果脚下突然一滑,即脚底与地面间的摩擦突然减小,脚的…  相似文献   

2.
①河水喧哗得更响了……(16页)河水声响声大应用“喧哗”,“哔”错了。②那条山路不但平,而且完全不见什末石块在脚下坷坷绊绊……(22页)“末”早就不作为“么”的异体字了,但在教材《山之子》一文中,“什末“那末”“怎末”等误用“末”竞达19处之多。另外“坷坷绊绊”应写作“磕磕绊绊”。  相似文献   

3.
绊它一跤     
一只小松鼠看到一只蚂蚁缩头缩脑地站在墙角边,便问:“蚂蚁小弟,你躲在这里干什么呀j” “嘘,别作声,呆会儿大象哥哥要经过这里,我想悄悄地绊它一跤,嘻嘻!”蚂蚁挤眉弄眼地说。绊它一跤~~  相似文献   

4.
蚂蚁绊大象     
一只蚂蚁看见一头大象向它走来,便把身子藏进土里,只露(lù)出一条腿。兔子问它在干什么,它说:“嘘,别出声(shēng),我要绊(bàn)倒那头大象!”蚂蚁绊大象@绵绵  相似文献   

5.
蚂蚁和大象     
一群蚂蚁在搬家,忽然听到沉重的脚步声,原来是一头大象走过来。突然,一只蚂蚁伸出一只脚,旁边蚂蚁问:“为什么把脚伸过去?”这只蚂蚁说:“我要绊死这死胖子。”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有一篇课文题为《作家要铸炼语言》,其中有些语言,不合规范。一、标题:“作家要铸炼语言”。“铸炼”一词不当。查《辞海》,“铸”字义项云:“熔炼金属或以液态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浇制成器的统称。”“炼”字有两个义项:“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如:炼钢;炼油。比喻下苦功夫以求其精。如:炼字;炼句。”  相似文献   

7.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科学家都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生物教学中,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丰富内容、兴趣性强的特点,努力创设趣味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这在当今中考、高考不考生物学的情况下,更具重要意义.一、导入新课,设疑激发兴趣在引言中,一开始就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如《水分代谢》讲述植物细胞吸水原理时,在导言中可这样说: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用糖拌番茄或用盐拌青菜,盘子里会出现许多水;把萎蔫的青菜泡到清水里,青菜会变硬挺起来,这是什么道理?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8.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情终于有了眉目”。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如“咽喉要道”。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胃口:比喻食欲或…  相似文献   

9.
“西红柿炒鸡蛋”是一款孩子们特别喜欢吃的菜。在这道菜里加入其他原料,比如木耳、豆腐、黄瓜、青椒,或者松仁、腰果等,不仅能使菜的色泽更亮丽,还能使营养更丰富。用来拌米饭或面条,口感是多样的,家人都很喜欢。我称这道菜为“花样番茄炒鸡蛋”。  相似文献   

10.
前人论及岑参诗的风格特征,或谓其“悲壮”“豪伟”,如严羽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概。”(《沧浪诗话·诗体》)陆游云:“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或谓其清切、孤秀,如杜确云:“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  相似文献   

11.
“令人”常与其他词语组成兼语短语,如“令人应接不暇”“令人遗憾”等,但在与某些词语的组合中常常出现错误。1、表义重复“令人”即“让人”“使人”,其后自然不能连接暗含“使令”意义的形容词或动词。如: ①在第14届釜山亚运会上,中国女子游泳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  相似文献   

12.
启示 启事①启示,是指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往往直接揭示道理.如: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启示.②启事,范围窄,只指一种公告性的应用文.它是为了声明某事或说明某一问题刊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上的文字.如:“创刊启事”“征文启事”等.启用 起用①启用,指开始使用(多指事物).如:启用海底通讯光缆.  相似文献   

13.
星期三,外婆来我家做客。妈妈正在做她老人家最爱吃的红烧肉。妈妈吩咐我说:“志刚,快去买一瓶酱油回来。”我立刻回答:“遵命。”就兴冲冲地向小店跑去。谁知道回来路上,我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下,“啪”的一声,瓶子摔碎了。我只好哭丧着脸回到家。妈妈看我空手回来,就问:“酱油呢?”我把经过告诉了妈妈。妈妈又问:“那你把瓶子碎片扫掉了没有?”  相似文献   

14.
“必须“”、必需”:“必须”表示一定要那样做,不那样不行,如“必须实行法治”;“必需”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如“油盐酱醋是生活必需品”。“变换“”、变幻”“:变换”意为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其过程或结果一般是具体的,以至是可以看得见的,如“变换位置、变换手法”等“;变幻”意为不规则的改变,即变换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等。“成分”“、成份”“:成分”指事物构成的部分和要素,如“研究句子的各种成分和它们的组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成份”指个人的出身和个人的主要经历、职业,如“党的…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本文中介绍十种有关“吃”的特殊表示法:一、touch 常用于否定句中表示“吃”或“喝”。如:He hasn't touched food for days.他有些日子没吃东西了。二、manage 与 can,could 或 be able to 连用表示“能吃”或“吃得下”。如:  相似文献   

16.
“回活动室了。”随着老师的招呼声,孩子们接二连三走进活动室,这时我看到有一个书包被碰掉在地上。 一个幼儿走过来,脚被绊了一下,回头一看是书包,毫无反应,径自走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好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 又一个幼儿接着走过来,匆忙中他也被绊了一下,回头一看,像第一个幼儿一样…… 我想;今天这个书包谁会把它捡起来呢? 第三个幼儿跑进来,突然他差点摔倒,原因很显然,也是被书包绊了一下,他很生气地回头一看,原来是个书包。我想:这一下他该捡起来了吧。结果,  相似文献   

17.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5.代物,如:“虽有槁暴,…  相似文献   

18.
林悦庆 《陕西教育》2003,(10):29-29
一、副词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如“又”这个副词,看似平常,用到诗句中却使诗句情趣盎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这些诗句中的“又”,或使作者对事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或传神地流露出作者的惊叹狂喜之情。倘若把“又”改为“已”等,那么诗旬显然会逊色不少。正是“又”字使诗句更进一步感染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共鸣。不仅诗人如此,著名作家对副词的使用也是一丝不苟的,如《“你们想错了”》一文:“我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  相似文献   

19.
哈哈笑     
注意安全放学前,老师吩咐学生在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说完,便夹着书本向教室门口走去。突然,他被讲台上的小凳子绊了一下,差点跌倒。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请注意安全!” (文鹏)  相似文献   

20.
绊脚石是石头,垫脚石也是石头,同样都是石头,为什么分绊、垫呢?原因在于人,在于它的用场不一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忙忙碌碌,一时把石头搬来垫在自己脚下,一时又嫌它绊脚,又将其踢开,踢开又搬来,搬来又踢开,终于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毛主席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宋江玩弄绊脚石与垫脚石的一生,确足以发人猛省,使我们知道谁是钻进革命队伍里的投降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