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连……也/都……”格式是从下列句子中抽象出来的: (1) 有那么一段时日,孙四十一不常来大苇塘村了,连五嫂子也念叨。(《当代》1986.6) (2) 连外村的小货郎都要巴结我老五。(同上) “连”除了能同“也”“都”同现外,有时还跟“全”、“还”等词同现。例如: (3) 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  相似文献   

2.
从受话人的角度来看,基于认知的系列语境假设的激活是“连……都/也……”结构信息解码的前提,其三种语义信息在外部世界的投射是信息解码的理论基础,不同类型的“连……都/也……”结构构成一个连续统。“连……都/也……”结构是一种激活装置,对不同的文体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虚词,“连”字在使用中总是和“也”或“都”相配合,形成一种固定格式。这种固定格式,我们称之为“连……也……”结构。例如: (1)上级派来的工作队,别说征求我们的意见,连门也不敢登。(《人民日报》1979年1月11日第四版) (2)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曹禺选集》398页) (3)爸爸死的时候,我连知道都不知道。(《人民文学》1978年11期30页)  相似文献   

4.
试谈关联词语“连……也/都……”的功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也/都……”的功用主要是连接单句内部的两个成分。承上的“也/都”位置只固定在谓语之前,启下的“连”,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以在主语之前,也可以在宾语、状语和谓语之前和谓语连接。“连”在哪个成分之前就强调那个成分。“……也/都……”与“连……也/都……”除在连接谓谓时用法有些不同外,连接其他成分时用法相同,只是后者比前者表示的意义更为强烈,有极尽之意。这种关联词语的主要功用是: (一)连接前置宾语和谓语(1)不过只要你到了那边好好地服侍冯老太爷,日子也并不怎么难过,倒强似嫁一个贫家男人,连衣服也顾不周到。(巴金《家》) (2)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二)连接主语和谓语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互动语言学理论,考察列举类语块“连……都/也……”的隐性列举功能。列举类语块“连……都/也……”是一个激活装置,通过与列举标记搭配的预设触发语能够激活出语境所赋予的隐性列举项。“连”可以标记言者认知域中的极端列举项,与“都/也”共同参与标识完成隐性列举功能。二者在各自线性序列管辖域管辖不同极量事物和事件,传达特定的互动语气,相关的隐性列举信息是互动双方在动态语境中通过语用推理获得的。列举类语块“连……都/也……”中的XP与VP之间形成“列举—行为”的事理关联,即“连”后的极端列举项(XP)与后续行为(VP)存在事理上的关联,并体现出主观情感立场。  相似文献   

6.
这种结构形式里的“连”是介词,后面可以是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还可以是小句形式。“也”是副词,整个结构用于强调动作行为的主客体或动作的范围之广,又反过来强调动作行为或性状所达到的程度之深。“连”后“也”前的词语应当重读,它所举出的总  相似文献   

7.
“连”最初指古代人拉的车子,由此引申为“连属”,是为动词。唐宋时期,介词“连”具有“包括”、“包含”、“跟……一起”、“带着”等意义,动词性仍较强。从宋代起,“连”具有了表示强调的意思,演化为介词。介词“连”由具有“合、连及”义的动词“连”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8.
许多学者认为,"连……都……"结构中的"连"是焦点标记,但与日语的焦点标记"さえ/も"不同的是,"连"在句中可以被省略,并且能够位于主题位置。有研究认为,"连……都……"结构中起焦点标记作用的并不是"连",而是"都",但该研究只说明了当"连NP"是通过移位生成在句首或句中时担任焦点,当"连NP"是基础生成在句首时担任主题,却没有具体分析这个结构中的焦点赋予机制。基于日语"さえ/も"的辖域分析,与中文的"连/都"进行比较,说明"都"同时具有"さえ"和"も"的辖域特征,并解释了"连NP"由于生成方式不同而担任的角色不同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介词“连”为标记的句式,是汉语一种特殊的句式,形成了独特的框式结构“连……都/也/还……”。“连”具有介引功能,引进强调对象,形成了五种结构模式。对这五种结构模式进行详细描写,既分析了句式形成的限制条件,又归纳了构句的规律,探讨了“连”字句的理据性。不同语境下的“连”字句的情景语义是不同的,可以把“连”字句的情景语义归纳为五种类型:强调义、隐含比较义、包括义、极性义、推测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连”字句的形式,也要重视“连”字句的情景语义,这样才有利于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连”字句。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老师要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说说教室的特点。芳芳说:“我们的教室宽敞。”明明说:“我们的教室明亮。”小刚听了,说:“老师,我能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我们的教室既宽敞又明亮。”“真棒!”老师笑着说,“我们的教室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宽敞,一个是明亮。小刚在句子中用上‘既……又……’,把教室的两个特点连起来讲,既简洁又清楚,值得大家学习。”  相似文献   

11.
从语义角度考察“连……也/都”框式结构的歧义现象,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造成这一结构产生歧义的根本原因是动名结构语义关系的复杂性,并对可能产生歧义的条件及其特点作一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之所以……,是因为……”句式是单句,不是复句。“……之所以……”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在这一句式中是主语部分;“是因为……”是判断动词“是”作谓语,介宾短语“因为……”作宾语,在这一句式中是谓语部分;“……之所以……,是因为……”是古代汉语中“……之所以……,以……也”这一单句形式的直接传承,具备完全句的全部特征,是典型的判断句。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以……为……”结构,许多人把它理解为动词“认为”,从它的用法来看,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在这里,我们从“以”动词性出发,来分析“以……为……”这一结构。 首先,“以”作为动词时,“以……为……”当“认为……是……”或“把……当作(看作)……”讲,宾语部分是主谓词组或句子形式。如: (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列传》) (当王的认为老百姓是不可缺少的.而老百姓认为粮食是不可缺少的。) (2)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史记·秀宴列传》) (鲍叔牙不认为我是贪财…  相似文献   

14.
「只有……才……」与「只要……就……」的区别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只要……就……”与“只有……才……”一般都是用来表示条件关系的,它们分别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项。在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往往列出关联词语“只要……就……”、“只有……才…...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报,见某大报副刊版所载一文,对某作家一作品中“非要……”的句式提出了质疑。文章认为,无论在“京片子”中还是在规范的中国语式中,正确的用法应是“非要……不可”,若结尾没有“不可”,则语义恰恰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援引了“我非要去广州不可”和“我非要去广州”两个句子为例作了对照说明,认为它们的语义正好相反。对此笔者颇有异议,故于此不揣浅陋谈点管见,以请教于方家。愚认为,“非要……不可”与“非要…”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就以某大报副刊版所载一文列举的两个句子来说,其表  相似文献   

16.
不少语法书把“不是……而是……”当作关联词语,北京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见第92页)。我以为这是可以商榷的。关联词语必须是定型化的,不能随便拆开来。是词,固然不必说;即使是语(词组),也应该是固定的。如“不是……就是……”中的“不是”和“就是”,“之以以……是因为……”中的“之所以”和“是因为”,中间都不能插进别的词。更重要的,关联词语在句子(尤其是复句)中必须起关联作用。“不是……就是……”表示选择关系,“之所以……是因为……”表示因  相似文献   

17.
“以……为……”做为一种凝固结构,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它常常和“以”“为”二词临时组合的形式相混淆。而“以……为……”本身,也有使动用和意动用的差别,因之也不能不加区分,笼统地做出翻译。何况“以……为……”还常以紧缩形式“以为”出现,这又同双音词“以为”不易分清。另外,“以”又有介词、动、词连词之分,在它偶而和动词“为”连用时,不慎也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本文拟就上述一些问题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语言学家越来越关注对“连”字句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连”字句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范围日趋广泛,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连”字词性、功能,“也/都”的性质和作用以及“连”字句的分类为切入点,对现阶段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语中,“何……为”与“何……之为”都是习见的固定结构,如果不深入分析它们的语法特点与作用,很容易使二者混淆起来。“何……为”(“何以……为”、“何故……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这个格式一般用来表示询问或反问。“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如“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汉书·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从六个方面对“连”字句的研究作一概括性描述,其中包括:“连”字的词性;“也、都”的功能;“连”字句的语法化过程;“连”字句的结构;“连”字句的语义分析以及“连”字句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