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纵观世界,在智力和能力的问题上,可以说有三派观点:一是西方的观点,主张智力包含能力,即智力是个大概念,能力是智力的组成因素;二是苏联的观点,主张能力包含智力,即能力是个大概念,智力是组成能力的一个方面;三是中国的观点,主张智力与能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了阐明并发扬中国独特的智能观点,我曾撰写《中国古代心理思想中的智力问题》(载《教育研究》1983年第7期)一文;现再就中国古代心理思想中的能力问题作些评介,以就正于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心理学思想的最早策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宝藏异常丰富。但是,长期以来这份宝贵的遗产一直未受到充分的珍视与挖掘,以至人们常把心理学视为彻底的“舶来品”。这种“数典忘祖”的局面直至近几年才有所改观,其中,燕国材教授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燕国材教授率先发表了《关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上海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对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心理思想,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学理论与历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中的重要项目,是人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工程。它的最终成果是三本书:《人学原理》、《西方人学观念史》和《中国人学思想史》。人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过去是没有的,它的出现缘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里,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学学科建设的必要。从那以后,出版了多种专著,如《人学原理》、《西方人学思想史》、《中国人学思想史》、《世界人学思想史》等,论文就更多了,但是把人学原理和人学思想史结合起来作整体研究,上述著作则是人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为什么要这…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以下简称“心愤史”)的研究,据我们所知,解放前没有认真进行;解放后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人员寥寥无几,发表的研究成果为数甚少,根本没有系统的专门著作,可以说还是一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现在,我们就“心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管窥蠡测,错误在所难免;抛砖引玉,尚望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5.
邢昞是宋代著名的经学家,过去写经学史,还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但从来就很少有人从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角度对他加以论述.解放以来,已有好几部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的专著,除了杨向奎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以外,都没有提到邢昞.杨先生的书,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关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关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关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关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关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183;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关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关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关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7.
刘泽华教授     
刘泽华,男,193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政治史、知识分子史、历史认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中国的王权主义》、《洗耳斋文稿》、《士人与社会》(先秦卷)。主编并与人合著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的整合》、《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评介●宗秋荣乔炳臣、潘莉娟二位同志编著的《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论述了中国自先秦到清代前期学习思想发生、发展的历程,对中华民族学习思想的起源、演进、立论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  相似文献   

9.
谈天人感应者必谈董仲舒,而论董仲舒者亦往往要说及天人感应的问题,久而久之,天人感应的思想,几为董仲舒专有。其实,这种联系过于简单,使人忽略了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重要理论价值。有人认为,由“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三个命题可推衍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完整范畴体系。这种观点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讨论,但其中提及的两个重要命题——“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却都与天人感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专题讨论讨论高中专题教学内容的意义本刊编辑部(1·7)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先秦部分的若干建议张分田(1·9)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葛兆光(1·12)读《共产党宣言》有感陈红(1·15)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几个问题吴宗国(2·5)历史的脉络与思想的线索———兼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内容林存光(2·9)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的几个问题孙晓春(2·13)高中教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编写刍议阎步克(3·5)精耕细作三题李根蟠(4·5)略谈中国古代商业史的几个…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郑大华教授的新著《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感觉与以往学界推出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论著颇有不同,这部包括正论6章,加之绪论和结语在内共8个部分52万多字的《晚清思想史》专著,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选择特定的视角重新“还原”和“解读”中国近代思想史,比较好地回答了“思想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可以称作是一部学科视域中的晚清思想史研究的力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科的研究对象。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析方法,立足…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不仅展开过一次人才学思想的专题讨论,而且还撰写了一本人才学思想的专门著作。这就是公元三世纪初刘劭所写的《人物志》。一九三七年,美国人把这部著作编译成一本书,题为《人类能力的研究》,在美国东方学社出版。这也是唯一被介绍到西方的我国古代的心理思想专著。刘劭字孔才,三国时魏国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据考证,劭或邵与孔才意义不协,其原名应为邵,邵有高、美的意思,与孔才义符。《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一有《刘劭传》。他的著述很多,留传下来的仅有《人物志》三卷共十一篇。人才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四个方面的问题。正好《人物志》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都作了研究;只是有的问题讲的多些,有的问题讲的少些。现依次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撰写的《实业计划》,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一向受到重视,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关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思想,被恰当地誉为“提出了一个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规模很大的设计方案。”与此几乎同时出版的康有为撰写的《物质救国论》,却一向遭到轻视,被不恰当地贬为“否定革命思想,对革命运动搞一个釜底抽薪之计”。然而只要我们把《实业  相似文献   

14.
教材建设的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正聿在 2000年第 6期《中国高等教育》上撰文认为,撰写“面向 21世纪”课程教材,应当在教材理念上解决三个重要问题,即专著与教材、教改与教材、学科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一、专著与教材 我国高等学校始终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每门课程几乎都同时存在着没有实质差异的难以胜数的教材。例如,有谁能说清当代中国到底有多少种“哲学原理”课教材 ?而许多教材的“主编” (更不用说“编写者” )既从来没有出版过与“教材”相关的“专著”,甚至也从来没有发表过与“教材”相关的“论文”。   针对这种状况,首先应当为教材“正名”,即…  相似文献   

15.
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教育史教材或中国古代教育家传记都谈及朱熹,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尚无一本研究朱熹教育思想的专著面世.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周德昌教授的《朱熹教育思想述评》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6.
郭齐家,湖北武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教育史”,1989年以"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质量"中选项目获北京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主要专著有:《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古代学校》、《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等。郭齐家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教育工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相似文献   

17.
评潘菽教授关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最典型的论述是潘菽教授提出的“科学论原则”。作者认为“科学论原则”的运用造成了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的破碎和失真。如果撇开其历史的功绩而言,这一原则应走到它的尽头了。  相似文献   

18.
曾祥芹、韩雪屏两位教授早两年参与建构了“中国文章学”,紧接着他们又奋力拚搏,潜心研究,笔耕不已,建构了“中国现代阅读学”。问世于1992年的中国第一套《阅读学丛书》,围绕着《阅读学原理》这个“主体”建筑,展开“两翼”:从阅读技术深入研究,产生了《阅读技法系统》和《文体阅读法》两本专著;从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研究,编著了《古代阅读论》和《国外阅读研究》两本理论资料,灿然五本,卷帙浩繁,体系完整,洋洋大观,总计160多万字,何其壮哉!那么,五本大著从哪里谈起吧?我想先谈丛书的主体——中国第一本《阅读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谈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这个问题,近两年来很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但国人有许多议论发表,即欧美人士亦注意到这个问题。各人的意见虽有不同,但归纳起来,大多数统以为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先天的没有这种能力,而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环境不适宜的缘故。在《科学与技术》期刊上陈立先生《我国科学不发达之心理分析》一文里的结论是:“中国科学之不发达,我曾溯源于:(一)拟人思想的泛生论;(二)没有工具思想的直观方法;(三)没有逻辑;(四)没有分工;(五)客观与主观的混淆;(六)理智的不诚实等等。但这一切我都指出,系反映着…  相似文献   

20.
一、本书目著录的是在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及其注释本、订补本和仿作本,以求为中国古代文化史、思想史和教育史的研究,整理一份较为系统的专题书目资料。二、本书目主要依据国内各大图书馆实际馆藏编成,并参考了《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儒家类》、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蒙学书目稿》、徐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