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2.
《故乡》是鲁迅先生以1919年回绍兴老家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五四”新文学的力作。自小说发表之日起时至今日探究者众矣!笔者涉足中学语文教坛近十年,多次研读、反复执教,深为作品所打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探究其成功之所在。搜集、查阅了有关材料,其观点各异,其执说法不一。然就我个人浅见,恐怕“对比手法运用”应该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吧?纵观全文,对比手法运用贯穿始终,妙用致极。从景物到人物,从人物性格到人物情感,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展示了时代背景,揭示了社会主题。笔者就“对比手法的运用”撰拙文试析之。  相似文献   

3.
《故乡》不是一篇政治小说,用“农村经济的破产”这一流行的观点来概括它很不妥当。《故乡》所蕴藏的情感体验主要是陌生与孤独。所表现的是作者鲁迅精神家园失落以后虚无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虚无生存状态下顽强不息的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正值辛亥革命过后不久。当时的中国正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于一片迷茫和混乱的状态。当然,作为中国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也未能幸免于难,并且极具代表性。在先生的小说《故乡》中,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而疾呼呐喊,他关心社会低层民众的生存现状,其作品以封建制度下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批判地揭露了愚昧陈腐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束缚与摧残,具有很高的现实性和民族性,小说<故乡>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将抒情渗透到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叙述中,并从中传达出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道理和含蓄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7.
高敏 《时代教育》2014,(11):207+2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首开乡土小说风气的作家,归乡情结一直贯穿在他小说的创作中,这种强烈的情感同样在他的小说《故乡》里深深的埋藏着。本文通过对《故乡》内蕴的分析,充分揭示故乡在鲁迅心灵的深刻投影及作家对故乡乡民深切的热爱和浓深的愤恨之情,并由此观到深层的"回归"与追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意象来简单地探讨鲁迅的故乡情结。鲁迅对故乡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又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最终产生了生存的不定感和孤独感。本文就以此来分析鲁迅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的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9.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新化运动的闯将与旗手,他的小说创作以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思想内涵的深刻而称于世:鲁迅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对中国小说历史的研究更见功夫,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拟就《故乡》来分析《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小从教材上学到关于对鲁迅先生的介绍,往往说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很少有评语说他是"伟大的哲学家"。的确,若单纯从用抽象的概念、术语和逻辑推理的  相似文献   

12.
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似乎都寄寓着浓郁悲凉的“归乡情结”,这可能囿于作者灵魂深处“归乡情结”的缠绕,亦或源于作者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孤独漂泊之苦与身世落魄之悲凉,又或许源于作者对精神家园迷失的困惑与寻找理想出路的迷茫。鲁迅的小说《故乡》亦是如此,其字里行间渗透的“归乡情结”确乎是颇有性味的题旨。  相似文献   

13.
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似乎都寄寓着浓郁悲凉的“回家情绪”,这或许源于作者心灵深处“家乡情绪”的缠绕和聚集,或许源于作者精神领域深处挥之不去的孤独漂泊之苦与身世落寞之悲,或许源于作者痛感的迷失精神家园与寻找理想出路。鲁迅的小说《故乡》也如此,其字里行间透露的“回家情绪”确乎是绕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从小从教材上学到关于对鲁迅先生的介绍,往往说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很少有评语说他是“伟大的哲学家”。的确,若单纯从用抽象的概念、术语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严格”的哲学家的要求来看,鲁迅显然是不够格称为哲学家的。但我们不能忘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伟大的文学家往往也是伟大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5.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9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1921年1月鲁迅先生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9》。如今,初中各个版本的教材几乎都录入了这篇小说。关于小说的主题历来认为是“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连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6.
余德兴 《语文知识》2003,(10):33-34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以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悲”。  相似文献   

17.
国民作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小说《故乡》被编入国内中学教材已久,且日本翻译家竹内好的《故乡》译本也被编入日本初中教材,一直沿用至今.由此,这部作品的经典性和影响力自可不必多言.但文中有几个尚且存疑的问题,比如碗碟是不是闰土藏的、如何理解"神异的图画"等.除此之外,曾有人指出文中的两处"笔误",但迄今为止,国内文学界还...  相似文献   

18.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19.
陈波 《教育艺术》2003,(4):36-36,5
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生活中的事物常常以其色彩,首先进入人们的视觉,唤起人们的美感.文学作品,要再现生活中的色彩,自然也离不开色彩词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不仅借助色彩词来增强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把色彩词运用到绘景状物、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上,发挥其良好的描写作用.让读者有享受不尽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路善全 《学语文》2004,(2):17-17
多年来,我一直以一种感受的方式去接触鲁迅及其作品。又一次翻开《故乡》,走近作家“所记忆的故乡”,一派宁静、祥和的乡土气息及民族生活景象扑面而来。这篇写于1921年初的农村题材小说,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先河。小说中所描述的中国农村的普通人事及人物命运,与鲁迅其他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